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河蟹养殖池饲养泥鳅试验,从池塘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捕捞上市等方面对蟹池套养泥鳅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并分析其经济效益,以期为泥鳅养殖提供新方法。
关键词 河蟹;套养;泥鳅;技术;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966.16;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302-02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为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特点。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近年来,由于受到天然水域资源的破坏、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泥鳅天然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开展蟹池套养泥鳅试验,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
1 蟹池套养泥鳅技术
1.1 池塘条件
池塘位于宣城市金水源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内,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 5051—2001)。池塘为东西向长方形,面积3.3 hm2,水深1.5 m,进、排水设施完善。池埂内侧建有小围堤,宽为50 cm左右,低于池埂30~40 cm,配备微孔增氧机2.25 kW/hm2。池塘四周应建防逃墙,进排水口设置双层钢丝网,以防蟹、鱼外逃[1-2]。
1.2 放养前准备
1.2.1 清塘消毒。冬季抽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 cm),曝晒10~15 d。放养前10 d,用生石灰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对池塘消毒,杀灭有害生物及各种病原菌,增加池水中的钙离子含量,提高pH值,有利于河蟹的蜕壳生长,生石灰用量为1 050~1 500 kg/hm2。
1.2.2 种草移螺。水草不仅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也是河蟹栖息和蜕壳的隐蔽场所,且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以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为主,适当辅以水花生、水浮萍等。保持水草覆盖率60%~70%,水草不足,要及时补充,水草过密,需要人工割除。螺蛳是河蟹喜食的动物性饵料,其价格低、来源广,有利于降低河蟹的养殖成本,并具有改良水质的作用。螺蛳分2次进行投放,清明前后投放3 750~4 500 kg/hm2,7—8月投放1 500~2 250 kg/hm2。
1.2.3 投施基肥。在养殖池内施用畜禽粪(最好是鸡粪)、生石灰、磷肥混合发酵而成的有机粪肥3 000~4 500 kg/hm2, 3~4 d后追施EM菌、单细胞藻类激活素等,以增强培水、净水效果,7 d后池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此时可选择晴好天气投放苗种。
1.3 苗种放养
一般在1月底或2月初放养河蟹苗种,时间宜早不宜迟,规格为100~120只/kg,密度为9 000~12 000只/hm2。4月放养泥鳅苗种,一般放养当地培育泥鳅苗种,苗种放养规格为5 cm左右,密度为300~375 kg/hm2。搭配放养鳙鱼300~450尾/hm2、细鳞斜颌鲴1 500尾/hm2,规格均为10 cm。河蟹、鱼苗种放养前,均用苗种净浸浴5~10 min,以杀灭苗种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提高苗种放养成活率。
1.4 饲养管理
1.4.1 饵料投喂。投喂饵料以河蟹、泥鳅为主,3—6月投喂蛋白含量为40%左右的颗粒饲料;7—8月投喂蛋白含量为30%左右的颗粒饲料;9—11月再次投喂蛋白含量40%的颗粒饲料。日投喂量为池塘中河蟹和泥鳅总体重的5%~8%。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总日投饵量60%~70%。上午投喂小麦、豆粕、菜粕、螺蛳、河蚌、杂鱼等,下午投喂颗粒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蟹虾吃食生长等情况灵活掌握[3-4]。
1.4.2 水质管理。常注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4—6月每10~15 d换水1次,换水量20%;7—9月,每3~5 d换水1次,换水量30%;10月后,每10~15 d换水1次,换水量20%。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等对水质进行调控。多采用生石灰,不仅能调节酸碱度,还能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抑制池内微生物病菌滋生,有利于河蟹的生长;生石灰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每15 d进行1次,用量为150~225 kg/hm2。也可采用光合细菌、枯草杆菌、底质改良剂等药物分解水中和水底有毒物质硫化氢、铵盐等,改良水质和底质。
1.4.3 增氧措施。增加溶氧的主要措施为使用微孔增氧机、增氧剂。5—6月水中溶解氧含量较低时开机增氧;7—9月气温高,晴天12:00—15:00开机;10月以后水质较肥,应多开机增氧。在增氧设备发生故障时,可采用粒粒氧等药物增加池水溶氧[5]。
1.4.4 日常管理。饲养期间,勤巡塘做好记录。应坚持早、晚各巡塘1次,检查水位、水质的变化情况,观察蟹、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查检防逃设施损坏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1.5 捕捞上市
10—11月是河蟹起捕的最佳时节,捕捞方法有地笼张捕和晚间徒手捕捉,成蟹用清水洗净后暂养,等待出售;12月至翌年1月干塘捕捞泥鳅、鳙鱼、细鳞斜颌鲴等。
2 经济效益分析
此次蟹池套养泥鳅试验采取种草投螺的生态养殖方式,环境条件好,水质稳定,有利于池中鱼、蟹等健康生长,降低疾病发病率;选用优质适口饲料投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1)。试验塘面积3.3 hm2,共投放泥鳅苗1 237.5 kg、河蟹苗39 600只、鳙鱼990尾、细鳞斜颌鲴4 950尾,共收获成蟹5 286.6 kg、泥鳅9 751.5 kg、鳙鱼940.5 kg、细鳞斜颌鲴1 188 kg。全年总产值888 970.5元,总投入390 800元,总利润为498 170.5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3 结语
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强、价值高的特点,除摄食颗粒饲料和河蟹的残饵,也可摄食蟹池内腐殖质。在蟹池中适当套养泥鳅,可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新模式。合理混养可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提高养殖产量。细鳞斜颔鲴以附着藻类、水生植物的枝叶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该鱼常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刮取有机碎屑、青苔泥及水表面残渣泡沫中的裸藻等为食;鳙鱼以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为食。养殖池中放养适量的细鳞斜颔鲴和鳙鱼,在食性和生态上与河蟹、泥鳅无冲突,并起着“清洁夫”的作用,可控制蟹塘青苔及蓝藻的发生,改善养殖水体环境。用地笼捕捉河蟹、泥鳅时,钻入地笼内的泥鳅常会被河蟹残食,因此在套养泥鳅的蟹池中捕捞河蟹、泥鳅时,地笼放入蟹池时间不宜过长。
4 参考文献
[1] 郑慈英.珠江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 潘建林,徐在宽.黄鳝与泥鳅养殖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刘建明.泥鳅的养殖及开发前景[J].四川畜禽,1991,76(8):15.
[4] 李彩娟,凌去非.河蟹泥鳅生态混养试验[J].科学养鱼,2014(5):39-40.
[5] 董德孝.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探讨[J].养殖与饲料,2011(9):52-53.
关键词 河蟹;套养;泥鳅;技术;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966.16;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302-02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为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特点。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近年来,由于受到天然水域资源的破坏、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泥鳅天然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开展蟹池套养泥鳅试验,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
1 蟹池套养泥鳅技术
1.1 池塘条件
池塘位于宣城市金水源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内,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 5051—2001)。池塘为东西向长方形,面积3.3 hm2,水深1.5 m,进、排水设施完善。池埂内侧建有小围堤,宽为50 cm左右,低于池埂30~40 cm,配备微孔增氧机2.25 kW/hm2。池塘四周应建防逃墙,进排水口设置双层钢丝网,以防蟹、鱼外逃[1-2]。
1.2 放养前准备
1.2.1 清塘消毒。冬季抽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 cm),曝晒10~15 d。放养前10 d,用生石灰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对池塘消毒,杀灭有害生物及各种病原菌,增加池水中的钙离子含量,提高pH值,有利于河蟹的蜕壳生长,生石灰用量为1 050~1 500 kg/hm2。
1.2.2 种草移螺。水草不仅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也是河蟹栖息和蜕壳的隐蔽场所,且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以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为主,适当辅以水花生、水浮萍等。保持水草覆盖率60%~70%,水草不足,要及时补充,水草过密,需要人工割除。螺蛳是河蟹喜食的动物性饵料,其价格低、来源广,有利于降低河蟹的养殖成本,并具有改良水质的作用。螺蛳分2次进行投放,清明前后投放3 750~4 500 kg/hm2,7—8月投放1 500~2 250 kg/hm2。
1.2.3 投施基肥。在养殖池内施用畜禽粪(最好是鸡粪)、生石灰、磷肥混合发酵而成的有机粪肥3 000~4 500 kg/hm2, 3~4 d后追施EM菌、单细胞藻类激活素等,以增强培水、净水效果,7 d后池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此时可选择晴好天气投放苗种。
1.3 苗种放养
一般在1月底或2月初放养河蟹苗种,时间宜早不宜迟,规格为100~120只/kg,密度为9 000~12 000只/hm2。4月放养泥鳅苗种,一般放养当地培育泥鳅苗种,苗种放养规格为5 cm左右,密度为300~375 kg/hm2。搭配放养鳙鱼300~450尾/hm2、细鳞斜颌鲴1 500尾/hm2,规格均为10 cm。河蟹、鱼苗种放养前,均用苗种净浸浴5~10 min,以杀灭苗种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提高苗种放养成活率。
1.4 饲养管理
1.4.1 饵料投喂。投喂饵料以河蟹、泥鳅为主,3—6月投喂蛋白含量为40%左右的颗粒饲料;7—8月投喂蛋白含量为30%左右的颗粒饲料;9—11月再次投喂蛋白含量40%的颗粒饲料。日投喂量为池塘中河蟹和泥鳅总体重的5%~8%。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总日投饵量60%~70%。上午投喂小麦、豆粕、菜粕、螺蛳、河蚌、杂鱼等,下午投喂颗粒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蟹虾吃食生长等情况灵活掌握[3-4]。
1.4.2 水质管理。常注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4—6月每10~15 d换水1次,换水量20%;7—9月,每3~5 d换水1次,换水量30%;10月后,每10~15 d换水1次,换水量20%。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等对水质进行调控。多采用生石灰,不仅能调节酸碱度,还能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抑制池内微生物病菌滋生,有利于河蟹的生长;生石灰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每15 d进行1次,用量为150~225 kg/hm2。也可采用光合细菌、枯草杆菌、底质改良剂等药物分解水中和水底有毒物质硫化氢、铵盐等,改良水质和底质。
1.4.3 增氧措施。增加溶氧的主要措施为使用微孔增氧机、增氧剂。5—6月水中溶解氧含量较低时开机增氧;7—9月气温高,晴天12:00—15:00开机;10月以后水质较肥,应多开机增氧。在增氧设备发生故障时,可采用粒粒氧等药物增加池水溶氧[5]。
1.4.4 日常管理。饲养期间,勤巡塘做好记录。应坚持早、晚各巡塘1次,检查水位、水质的变化情况,观察蟹、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查检防逃设施损坏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1.5 捕捞上市
10—11月是河蟹起捕的最佳时节,捕捞方法有地笼张捕和晚间徒手捕捉,成蟹用清水洗净后暂养,等待出售;12月至翌年1月干塘捕捞泥鳅、鳙鱼、细鳞斜颌鲴等。
2 经济效益分析
此次蟹池套养泥鳅试验采取种草投螺的生态养殖方式,环境条件好,水质稳定,有利于池中鱼、蟹等健康生长,降低疾病发病率;选用优质适口饲料投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1)。试验塘面积3.3 hm2,共投放泥鳅苗1 237.5 kg、河蟹苗39 600只、鳙鱼990尾、细鳞斜颌鲴4 950尾,共收获成蟹5 286.6 kg、泥鳅9 751.5 kg、鳙鱼940.5 kg、细鳞斜颌鲴1 188 kg。全年总产值888 970.5元,总投入390 800元,总利润为498 170.5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3 结语
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强、价值高的特点,除摄食颗粒饲料和河蟹的残饵,也可摄食蟹池内腐殖质。在蟹池中适当套养泥鳅,可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新模式。合理混养可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提高养殖产量。细鳞斜颔鲴以附着藻类、水生植物的枝叶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该鱼常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刮取有机碎屑、青苔泥及水表面残渣泡沫中的裸藻等为食;鳙鱼以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为食。养殖池中放养适量的细鳞斜颔鲴和鳙鱼,在食性和生态上与河蟹、泥鳅无冲突,并起着“清洁夫”的作用,可控制蟹塘青苔及蓝藻的发生,改善养殖水体环境。用地笼捕捉河蟹、泥鳅时,钻入地笼内的泥鳅常会被河蟹残食,因此在套养泥鳅的蟹池中捕捞河蟹、泥鳅时,地笼放入蟹池时间不宜过长。
4 参考文献
[1] 郑慈英.珠江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 潘建林,徐在宽.黄鳝与泥鳅养殖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刘建明.泥鳅的养殖及开发前景[J].四川畜禽,1991,76(8):15.
[4] 李彩娟,凌去非.河蟹泥鳅生态混养试验[J].科学养鱼,2014(5):39-40.
[5] 董德孝.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探讨[J].养殖与饲料,2011(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