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发新闻一直以新闻反应的及时灵敏、新闻稿件的曲折惊险、新闻事实的鲜明生动为广大受众关注和喜爱。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突发新闻特别是独家突发新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怎样写好突发新闻?这需要记者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尽可能到第一现场进行深入采访,用生动感人的细节“还原新闻现场”。只有多结交朋友,多掌握线索,才可能多获取独家突发新闻。
“还原现场”记者要尽可能深入现场
行话说,“七分采,三分写。”这就强调了深入现场的重要性。如何用细节还原新闻现场?这就要求记者要尽可能赶到新闻现场进行深入采访。只有深入现场,才能获取新闻中的感人的细节。
2005年3月20日傍晚,合肥市望江路常鑫大酒店服务员张秀云看到一个小男孩出门去找妈妈,跟着出门想把孩子拉回来,但是自己却倒在车轮之下。
这是当天省城最大的突发新闻,省城各大媒体纷纷在重要版面、以大篇幅,从女服务员舍己救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报道。由于记者赶到了现场,对女服务员救人的细节、女服务员家庭情况均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省城另一家媒体由于记者没有到现场,以小孩命丧车轮为标题对此进行了简单报道,小男孩也被误写成“小女孩”,女服务员救人的细节只字未提。由此可见,采写突发新闻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挖掘新闻中的“细节”
突发新闻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如何打动读者?细节往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具体写作中,记者应注意掌握写作技巧,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角度报道突发新闻,提升新闻“含金量”。
突发新闻尤其讲究时效,但也会给受众造成转瞬即逝感,只有充分挖掘充满情节感、冲突性和趣味性的新闻价值要素,才能提高其可读性。
2005年冬天,一名老大爷癫痫病突然发作,跳入合肥市银河公园。一名正在附近游玩的“的哥”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十余次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人。本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深入采访获得了这一细节。第二天,同城媒体均从老大爷跳水身亡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报道。而本人却独辟蹊径,从“的哥”救人的角度,以《的哥十余次下水救人》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显然,“的哥”十余次下水救人的传播效果要比前者好。这篇报道也引起了合肥市政法委的高度重视,该“的哥”也被授予见义勇为奖。
采写突发新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采写突发新闻,需要记者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有时记者虽然第一时间赶到突发现场,由于场面混乱,相关责任人和警察也因不清楚情况而不愿透露消息。此时,记者就应巧妙利用自己的“新闻鼻”,从目击遗留物,现场群众的描述,举报人线索的蛛丝马迹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因素,发现新闻中的细节。
2005年的一个傍晚,安徽商报热线接到读者的电话,称省城某大医院内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病人在被确诊“死亡”后送往太平间。在太平间冷冻3天后突然复活。由于该读者也是道听途说,这位病人姓啥名谁,住哪个科一概不知。听到这个离奇的“新闻”,我很快赶到医院,在该院住院部四处打听。
一两个小时后,我才打听到这位病人的下落。医生不愿接受采访,其他病人及其家属都对此讳莫如深。在记者的一再请求下,一些知情者才向记者透露了这起离奇事件中的细节:医院工作人员准备将这位在太平间冷冻了3天的“死人”送往火葬场火化时,“死人”突然哼唧了几声。第二天,本报《“死人”冷冻3天后突然复活》一文产生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这篇文章被评为当年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要想获得独家新闻线索就要多“处朋友”
要想获得独家突发新闻,就需要记者建立自己独特的新闻源,多跑多想多问,多处朋友。成功和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
独家新闻不会自己找上门来,这需要记者有广泛的新闻源线索。在日常的采访中,记者要多和采访对象“处朋友”。朋友多了,新闻线索自然而然就多了,独家新闻也就来了。
2007年底,省城一公司负责人银行取款途中遭遇“飞车党”,40万元现金当街遭抢。案发后,一位朋友第一时间向我透露了这一线索。我赶到现场及时对此进行了采访报道,获得成功,这也是当天的一条独家新闻。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
怎样写好突发新闻?这需要记者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尽可能到第一现场进行深入采访,用生动感人的细节“还原新闻现场”。只有多结交朋友,多掌握线索,才可能多获取独家突发新闻。
“还原现场”记者要尽可能深入现场
行话说,“七分采,三分写。”这就强调了深入现场的重要性。如何用细节还原新闻现场?这就要求记者要尽可能赶到新闻现场进行深入采访。只有深入现场,才能获取新闻中的感人的细节。
2005年3月20日傍晚,合肥市望江路常鑫大酒店服务员张秀云看到一个小男孩出门去找妈妈,跟着出门想把孩子拉回来,但是自己却倒在车轮之下。
这是当天省城最大的突发新闻,省城各大媒体纷纷在重要版面、以大篇幅,从女服务员舍己救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报道。由于记者赶到了现场,对女服务员救人的细节、女服务员家庭情况均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省城另一家媒体由于记者没有到现场,以小孩命丧车轮为标题对此进行了简单报道,小男孩也被误写成“小女孩”,女服务员救人的细节只字未提。由此可见,采写突发新闻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挖掘新闻中的“细节”
突发新闻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如何打动读者?细节往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具体写作中,记者应注意掌握写作技巧,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角度报道突发新闻,提升新闻“含金量”。
突发新闻尤其讲究时效,但也会给受众造成转瞬即逝感,只有充分挖掘充满情节感、冲突性和趣味性的新闻价值要素,才能提高其可读性。
2005年冬天,一名老大爷癫痫病突然发作,跳入合肥市银河公园。一名正在附近游玩的“的哥”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十余次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人。本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深入采访获得了这一细节。第二天,同城媒体均从老大爷跳水身亡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报道。而本人却独辟蹊径,从“的哥”救人的角度,以《的哥十余次下水救人》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显然,“的哥”十余次下水救人的传播效果要比前者好。这篇报道也引起了合肥市政法委的高度重视,该“的哥”也被授予见义勇为奖。
采写突发新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采写突发新闻,需要记者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有时记者虽然第一时间赶到突发现场,由于场面混乱,相关责任人和警察也因不清楚情况而不愿透露消息。此时,记者就应巧妙利用自己的“新闻鼻”,从目击遗留物,现场群众的描述,举报人线索的蛛丝马迹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因素,发现新闻中的细节。
2005年的一个傍晚,安徽商报热线接到读者的电话,称省城某大医院内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病人在被确诊“死亡”后送往太平间。在太平间冷冻3天后突然复活。由于该读者也是道听途说,这位病人姓啥名谁,住哪个科一概不知。听到这个离奇的“新闻”,我很快赶到医院,在该院住院部四处打听。
一两个小时后,我才打听到这位病人的下落。医生不愿接受采访,其他病人及其家属都对此讳莫如深。在记者的一再请求下,一些知情者才向记者透露了这起离奇事件中的细节:医院工作人员准备将这位在太平间冷冻了3天的“死人”送往火葬场火化时,“死人”突然哼唧了几声。第二天,本报《“死人”冷冻3天后突然复活》一文产生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这篇文章被评为当年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要想获得独家新闻线索就要多“处朋友”
要想获得独家突发新闻,就需要记者建立自己独特的新闻源,多跑多想多问,多处朋友。成功和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
独家新闻不会自己找上门来,这需要记者有广泛的新闻源线索。在日常的采访中,记者要多和采访对象“处朋友”。朋友多了,新闻线索自然而然就多了,独家新闻也就来了。
2007年底,省城一公司负责人银行取款途中遭遇“飞车党”,40万元现金当街遭抢。案发后,一位朋友第一时间向我透露了这一线索。我赶到现场及时对此进行了采访报道,获得成功,这也是当天的一条独家新闻。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