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弓弦艺术“乐”之创新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tne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年11月16—17日晚,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连续上演了两场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演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音乐会后,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其后的专题研讨会上,许多观众以及音乐界人士在评价这场音乐会时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震撼”。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的创作特色。
  一、一部具有“中国文化面孔”的
  现代“乐剧”
  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是由二胡表演艺术家宋飞牵头立项的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这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并非属于一般意义上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戏剧之“舞台剧”范畴,而是中国传统“乐”文化中具综合艺术特色的“乐”之剧,可以在汉语语境中用“乐剧”一词来表达。此“乐剧”亦非瓦格纳在歌剧基础上改革而创立的综合艺术样式“Music Drama”(一般中文译为“乐剧”),所谓“情景音乐会”中的“音乐”概念,也是汉语传统概念(亦非单纯的“music”概念),并未离开“乐”的表达。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乐剧”特点。
  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在舞台艺术表演形式上,主要完成了从“交响音画”到“音画乐舞”的转型和再创作,在舞台表演形式上具有创新的意义。这个项目在编创之初就考虑在原来的交响音画《清明上河图》基础上将其打造、改创成一部具有“中国文化面孔”的现代“乐剧”经典作品,并赋予新的立意和人文内涵。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将胡琴演奏与管弦乐、合唱以及其他民族器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综合一体,通过舞美、灯光、音响、道具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结合,创造出一部在动态过程中呈现的、更具创新意义的现代大型舞台综合艺术作品。其创作集作曲、演奏、舞蹈、舞美设计与导演、编剧等各家专业所长,以多维视角在艺术创作上实现传统艺术语汇与现代艺术语汇的交融,力图创作一部能够跨越时空、具有现代东方艺术意韵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创编、导演团队和戏曲学院舞蹈团队为此贡献了自己的才智,也付出了许多努力。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用音乐抒情怀,用舞蹈再现历史,用舞美展现民俗,用灯光渲染情境,用多媒体营造意境,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艺术元素和中西语汇,创造新的中国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审美意象。正如陈蔚导演所说,“希望用音乐复活古画,用真情穿越千年”;“我们所有的定位和创作灵感,都来自宋飞的演奏,都来自音乐,这个是核心。”
  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的表演,其性质可以说是中国弓弦居于舞台引领地位的“乐剧”综艺表演,这是中国弓弦艺术所未有过的新的尝试。要完成这样一种以二胡来统领的音画乐舞的表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二胡站起来。就像宋飞所说:“二胡的站立演奏是舞台表演的超越和解放。当我决定站起来拉琴的那一刻,就是为了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不仅是二胡的解放,也是让二胡音乐在一个剧场化情景状态中进行综合表演的可能,让二胡在舞台艺术表演中有一个角色的表达。”对于站着拉二胡的意义,中央民族乐团席强团长在研讨会中说:“站立的演奏形式是传统的,也是最难的。宋飞在二胡上复活了传统音乐演奏的形式,我今天理解了,我也接受。”
  二、具中国传统曲体特征的“胡琴套曲”
  我们之所以将这部作品称为中国式的“胡琴套曲”(并非西方曲体中的套曲概念),是因为这一概念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呈现,首先来自传统说唱、戏曲(如宋元唱赚、散曲)以多个曲牌联缀成组叙事、表演,咏唱同一套内容的乐曲构成方式。作曲家史志有将原画图景解析为16个局部画面,加上序曲与尾声,整部作品共有18首色彩风格不同、情态形象各异的乐曲,亦可称其为“乐图”。每一首“乐图”因其独特的音乐意象,均可独立成曲,不仅有独奏,甚至在新的演出形式中,还采用有重奏、合奏等表演形式,但是音乐所用素材和情感性、意象性内容的抒发和表现,仍是互有联系、统一而又有变化的。
  从结构上讲,由管弦乐队协奏,以胡琴独奏为主线的乐曲,在曲体构成上以16首“乐图”联缀成套,前有序曲,后有尾声,颇似宋代唱赚中的“缠令”曲体结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具有一种颇具典型特征的民族音乐曲体结构。这种中国式的套曲结构,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同在。因其以中国弓弦乐器的代表——二胡等7种胡琴为主奏乐器,亦可称其为“胡琴套曲”。这部作品从交响音画到音画乐舞,在整部套曲的构成上根据各“乐图”表演中的情景性、戏剧性、情感性对比等要求,对原“乐图”的序列结构重新进行了调整,达到了较好的舞台表演效果。这场情景音乐会通过“乐图”结构的重组,根据不同情境与戏剧性表演的特点,形成从室外到室内情境、从人文景观到精神世界、从民俗环境到自然环境的多层转换,再集中于“水”的主题,突出了人的拼博、奋斗与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最后提升到“仁爱惠民”、充满大爱的盛世情怀。这使新的套曲结构在整部作品的舞台呈现上具有新的功能和意义。
  三、意象生动、深情感人旋律的
  交响化呈现
  交响音画《清明上河图》是史志有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力作,其音乐不仅温馨而深情,且富于戏剧性、情景性特点的描写。各首“乐图”个性鲜明、情趣生动、风格韵味十足。但是,就这部作品真正能够留在人心底挥之不去的魅力而言,其意象生动、深情感人的旋律,通过演奏家二度创作的“文化诠释”在特定情景中的呈现,仍是这部作品审美最令人陶醉之处。这部作品主题情感的倾诉和大爱情怀的表达是最接地气的。二胡奏出的富于韵味而又感人肺腑的旋律,其线性的展开与音响色彩、色块的结构性对比在音乐创作中相得益彰、各得其美。富有韵律、情怀而又感人的旋律充溢、回荡在全场,甚至在演出之后,仍然让许多人久久不能忘怀。这样一种创作倾向,正是史志有当年创作这部作品时改变其创作方向所致。12月3日,史志有在中央电视台3台综艺节目“文化十分”中这样谈到:“交响音画《清明上河图》这部作品要有宏大的场面、宏大的气氛,所以一开始想用交响乐这种全世界都普及的乐队来写作,但是进入创作之后越来越感到不贴切,就像用西洋油画方式画中国山水一样,两张皮,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用中国民乐来表现清明上河图这幅宋代的民俗作品。选择演奏家宋飞老师因为她(能演奏)的胡琴是比较全的,能够把各种胡琴‘铺’在画卷上展现不同音区、不同色彩,不同情绪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专为二胡等胡琴族系乐器专写的作品,这也直接影响到这部作品的音乐构思、特别是旋律的交响化展开。当然,要让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成果——符号化的乐谱——真正成为具有音响形态的音乐作品,就需要有最佳的二度创作通过其“文化诠释”赋予这部作品以鲜活的生命力。史志有先生邀请宋飞担任此曲的独奏,并非仅仅是因为二胡尤其擅长于极富歌唱性旋律化音调的表现,更重要的原因为,一是宋飞所能演奏的不同胡琴大都具有中原音乐的风格韵味,具有丰富的音色以及不同的个性、品貌,正与作品所需要的音乐语境相合,二是宋飞的二胡演奏具有与众不同的淳厚而纯实的音色与质感、动情而富于情绪张力的声音表达、风格鲜明而内蕴深刻的音乐表现力,并具有很高包容度的气度胸襟。这种选择,不仅直接影响到整部作品最初的构思和写作,并导致了日后以二胡及胡琴族系乐器作为主奏乐器的音画乐舞情景音乐会的产生。作品完成并试奏后,宋飞的评价是:“这是我们的语言。”这种明确的创作指向也是今人评价史志有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前提。
  四、凸显了一个直入人心的
  审美范畴——“温暖”
  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的表演,为中国弓弦表演艺术美学展示了一个从未得到过如此集中呈现且直入人心的审美范畴——“温暖”。这里所说的“温暖”,作为审美范畴是指充满大爱并沁暖人心的社会情感。这种爱,不是一己私欲之爱,而是仁爱、博爱之爱。历史上李祁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曰:“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后之为人君为人臣者,宜以此图与《无逸图》并观之”,是以民生的富足为治国理想,其背后透露的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怀仁惠民”的为政理念。“仁”是孔子最核心的礼乐观念,所谓“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都是讲的“仁爱”或曰博爱情感。行“仁政”也一直是儒家治国的基本理念。“惠民”则直接来自于师旷的民本思想。以大爱为基础的仁爱情感在艺术中的表现必然是感人、温暖的,并且也是这部作品在与观众的互动共鸣中形成的审美特质。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当年宋飞在香港演出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有一位香港同胞在演出后,跑到后台,含着眼泪向宋飞表达了这样质朴的感言,她说:“谁要再说中国不好,就让他听听《清明上河图》!”这部作品在香港演出引起的轰动说明这位港人的情感表达是有代表性的。时至今日,这部作品已经成为一部凝聚并激发同胞爱国情怀、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温暖”的情怀是宏大的。在作曲家史志有的心中,汴河是人文之河,具有母亲河的意味。其中内蕴着的人文情怀,正是母亲般的慈爱与充满着温暖的博大胸怀。“温暖”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中国弓弦乐作品中感性且集中的呈现,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在交响音画《清明上河图》的《序曲》《汴河图》《盛世图》和《尾声》的主题动机的展开中得到了深度抒发。在这部作品中,“温暖”的情怀也是温馨的,在乐曲表现的审美情境中我们听到田园怀抱中的歌唱与温情,听到安祥富足的生活带来的心灵满足和在田园梦中的陶醉。这时,与其说是二胡唱出了献给母亲河的歌,不如说这里唱的就是孕育着中华文化、充满温情、温暖人心的母亲河之歌。这就是那位香港同胞心中感受到的、温暖的大爱情怀。
  五、令人“震撼”的声效与恢弘气势
  在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中,宋飞带领中国爱乐民族弓弦乐团,持二胡等7种胡琴,以独奏、重奏、合奏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弓弦乐的魅力和气势。这也是人们观看后多以“震撼”一词评论这场演出的主要原因。音声的“震撼”对于二胡这类擅长演奏旋律的乐器而言,是很难得到的一种美学评价与称赞。宋飞在综艺节目“文化十分”中这样谈到:“我们的演奏,更重要的是声音本身。我们的声音会有冲击力,会有这种饱满、厚重、坚实,当然也有它的柔美和飘逸。在我们演奏的呈现中,可以看到声音的柔美,看到声音的气势恢宏和阳刚之气。这是我们这次演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
  席强在研讨会上谈到:二胡团队整体素养非常高。二胡在表演上不论独奏、合奏,这种组合非常专业,达到真正舞台艺术的高标准,可圈可点。指挥家刘炬在观看演出后给宋飞发短讯,评价这场演出:“朴素、平实的音乐情感,美仑美奂的舞美,全新方式呈现宋代盛世风景。您和学生的音色太统一了,齐奏的效果非常震撼!”
  刘炬这里讲的“震撼”,并非是指现场音响的强度,而是指中国爱乐民族弓弦乐队在齐奏、合奏中,因音质、音色的和谐统一、在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情绪变化微妙而又富于张力变化的音乐演奏中,甚至包括持弓演奏中由运弓的挥洒自如,形体身姿与气息、眼神的一致所体现出来的统一性,以及与“乐剧”内容相一致的音乐情绪表现的恢宏气势所带来的演奏效果。其中令人“震撼”的声效得益于宋飞长期不论寒暑带领学生练习早功、进行二胡声部训练的教学活动,也是宋飞将自己在中央民族乐团的八年乐队实践以及长期与各种中西乐团、室内乐的合作经验与心得,引入教学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将极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的《清明上河图》画卷,在综合艺术舞台上跨域转换,并且最终完成了由交响音画向音画乐舞情景音乐会的转型,以情感性、戏剧性、综合性兼具的“乐剧”形态呈现给广大观众,使这部作品在整体上得到一次新的提升,拓展了中国弓弦艺术发展的空间。艺无止境,主创团队更期望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将这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怀仁惠民”传统文化精神的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打造成一部在国内外文化交流舞台上展示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经典作品。
  胡 潇 中国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
  修海林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2012年11月26、27日,恰逢上海音乐学院85周年校庆期间,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第三届复调音乐学术研讨会、第二届管弦乐配器学术研讨会历经一年多的认真周密筹备,在上海音乐学院小音乐厅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的一百多位专家、代表聚集一堂,就近年来国内外复调音乐和管弦乐配器艺术的学科发展现状,从创作、研究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多方位的深入研讨。  11月26日上
日前,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方针,为当前文化工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激发了文艺工作者前所未有的热情。“两会”期间,本刊记者特意采访了部分音乐界的“两会”代表,请他们畅谈了对今后音乐事业发展的感想。  王立平:作曲家、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原专职副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
不久,在我年过八旬之后获得了第26届小泉文夫音乐奖,这是在我学术生涯上从未预料到的一件事,因此感到特别的荣幸。  这次小泉文夫音乐奖运営委员会向我颁发本届小泉文夫音乐奖,是为了表彰我在中国乐律学研究和琵琶古谱中敦煌琵琶谱解译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但是我要说明,如果说我在上述这两项的研究中作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那应该归功于促使我进入这两个研究领域的两位引领人:一位是引领我进入琴律研究的沈知白先生,另一位
《学生眼中的肖邦》  继《如何演奏肖邦——回答问题的尝试》系列之后,中国文联出版社近日继续推出了肖邦音乐研究系列:《肖邦书信集》和《学生眼中的肖邦》。  这两本图书的出版,将引领肖邦音乐理论研究向纵深探讨。  《肖邦书信集》由波兰作曲家、音乐学家亨里克·欧皮埃斯基经多年的搜集编辑而成,自1931年起,已在世界范围内由多种语言出版,此后的80年,不断重版。书信集的最大特点是出人意料地只字不谈音乐,而
虽然同事多年,都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但是与声乐歌剧系彭康亮教授却几乎是“零”接触,直到接受此次采访任务才有机会与他进行了一次深谈。从个人的成长经历到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的心得体会,短短两个多小时,彭教授娓娓道来,许多看法和感受都在彼此间产生共鸣,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那种拘谨与客套。  无心插柳学习声乐一路艰辛执着追求  彭康亮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虽然那里也是著名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
“香港中乐界痛失良才!!邱少彬(邱岩生)已于  2016年7月8日零晨零时零一分因病在屯门医院与世长辞!”邱老师众多学生,和音乐界的朋友在当日深夜收到此一短讯,确如晴天霹雳!  在香港中乐团业余时期已加盟,职业化后初期用兼职方式演奏,其后成为全职乐师的邱少彬,在音乐方面堪称是位全才人物。他除擅长演奏三弦、柳琴(首位在香港举行公开柳琴音乐会的演奏家)、古筝、阮、琵琶、胡琴等各种拉弦、弹弦乐器外,还从
2005年8月,笔者得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家汪毓和先生用三年时间完成的力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将其中的文字及音响内容作了认真的研读,感触颇深。  汪毓和从上个世纪40年代后半期就开始从事群众歌咏活动,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参与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创建。他从50年代末至今的近半个世纪时间里,主
2013年10月的马来西亚,阳光璀璨、万木葱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一行8人应当地艺术机构邀请于25—27日赴登嘉楼市参加佳美兰的演出活动。其间,中国音乐学子独具特色的表演,获得了当地政府、业界人士和普通民众的赞许。笔者作为演出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留下了许多难忘记忆。  一、活动缘由及排练准备  此行,我们参与演出的活动是“2013年世界佳美兰艺术节”,其为“2013年马来西亚加
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①是近年音乐学界饱含学术温度的一部力作。《访谈录》的受访对象虽是我国知名音乐学家冯文慈个人,但其学术意涵实则指向了所有“冯文慈们”——共和国成立前后所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这一代音乐家不仅是新中国音乐史的亲历者,也是新中国音乐艺术体系的建构者。如今,他们年事已高,逐渐退出了历史的大舞台,对这些音乐家的艺术历程进行及时搜集、记录、整理与研究,保存这批“
摘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情感因素相应地包含于各要素之中。情感因素是影响英语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感;运用;英语教学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在理论和实践中探寻了影响英语的教学因素,发现最主要的因素是情感。由于“情感”被认为是非理性的因素,其自身具有复杂性,因此,“情感”被列为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目标之一。  一、英语教学中的情感  1.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