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安全对每个个体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尤为必要。因为,幼儿的身体各器官尚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其机体组织比较柔弱,发育不够完善,机体易受损伤;加之幼儿缺乏对危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幼儿安全教育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幼儿对危险的不当认知
(一)对危险的事物认知不足
幼儿认知能力有限,观察能力差,加之家长的“过度保护”使他们失去更多对潜在危险的认知与经历。小朋友玩攀登架时,总喜欢从最上面往下跳,但不知从这么高跳下来,很容易摔伤自己。
(二)不能预见自身的行为对自己和别人可能造成的伤害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别人可能造成的伤害。有些幼儿很顽皮,在练习抛掷沙包的活动中,总是不管对方小伙伴有没有准备好,便将沙包抛给对方,结果一不小心伙伴没接着,打在了伙伴的眼镜上,眼镜破了还刺伤了眼睛。
二、幼儿安全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强化训练,建立保护性反射
1.头面部的保护训练。
由于幼儿在家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使他们没有建立对危险的保护性反射,他们不懂得用手护着自己的头或其他重要部位。如在奔跑过程中不知道对周围环境有效地避让,不知道在跌倒时侧身翻滚或抱住头部。如果经过训练一旦建立有效的保护性反射,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伤害,为此,我们做了两方面的训练:①在户外活动中有意让幼儿奔跑侧身倒在软垫上,借此训练他们的屈体保护以及抱头能力。②在教室里把幼儿分成两组,中间隔着桌子用充气棒相互击打对方。这两种游戏幼儿乐于参与,既能有效地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又能教会幼儿对头面部的有效保护,这个过程还教会他们学会避让与自我保护。
2.站在高处往下跳的保护训练。
站在高处往下跳这本身是一种幼儿自我愉悦的方式,也可以作为锻炼幼儿体能与胆识的教育。通常这种训练是在运动场上有辅助器械进行的,但我们发现有的幼儿不能有效地判断适宜的高度及选择合适的场所。有的幼儿会在教室里从桌凳上往下跳,为表现自我的胆识,甚至不加选择地从高处跳下来,经常会因为周围的其他障碍物造成损伤以及从高处跳下时不懂得自我保护而出现擦伤或摔伤。分析其主要原因:幼儿对场景不能有效地判断;幼儿没有建立有效的反射保护。
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演示来警示幼儿这样做可能造成的伤害。教师用注水的方便袋分别演示从高处落下,让幼儿观察方便袋着地后爆裂;在不太高的、但有障碍物的地方落下,如果碰到障碍物也会破裂;用一只注水方便袋击中另一只注水方便袋,两者都会破裂。告知幼儿一不能从过高的地方跳下,二不能在有障碍物的地方跳下,三不能在有同伴的情况下从高的地方跳下。
(二)避免尖锐物品造成的伤害
由于有些幼儿不能有效判断尖锐物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比如当玻璃瓶打碎时亮晶晶的碎片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而去用手捡拾。我们要求幼儿不使用或不携带玻璃制品,同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反复告知碎玻璃对幼儿可能造成的伤害,并辅以相应的体验教育与演示。①用砸碎的有机玻璃小块让幼儿触摸,让他们体会被刺痛的感觉,告知幼儿要远离碎玻璃等尖利物品。②教师戴上手套拿起碎玻璃轻轻划过注有红色墨水的气球,模拟划伤出血,警示幼儿玻璃片会造成的伤害。
(三)建立良好的信任,减少抓咬行为
抓咬行为是幼儿之间相互伤害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小班刚开学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多数幼儿在家并不会表现出对他人的这种防御性攻击行为,这是幼儿刚脱离家长的保护而表现出的一种过激保护行为。虽然受到同伴不严重的伤害,但是也会引起过激的行为。通常幼儿之间的肢体碰撞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但由于幼儿错误地理解同伴的行为,加之部分家长的错误教育而使抓咬伤较为频繁。究其原因:家长的错误教育;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加重了这种过激行为。
首先纠正家长教育的误区,教育幼儿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通过同伴游戏,增强幼儿之间的交流,学会与人友好相处,让幼儿理解同伴和家人一样都是可以友好相处的。
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对于幼儿来说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幼儿主动地获取。
一、幼儿对危险的不当认知
(一)对危险的事物认知不足
幼儿认知能力有限,观察能力差,加之家长的“过度保护”使他们失去更多对潜在危险的认知与经历。小朋友玩攀登架时,总喜欢从最上面往下跳,但不知从这么高跳下来,很容易摔伤自己。
(二)不能预见自身的行为对自己和别人可能造成的伤害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别人可能造成的伤害。有些幼儿很顽皮,在练习抛掷沙包的活动中,总是不管对方小伙伴有没有准备好,便将沙包抛给对方,结果一不小心伙伴没接着,打在了伙伴的眼镜上,眼镜破了还刺伤了眼睛。
二、幼儿安全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强化训练,建立保护性反射
1.头面部的保护训练。
由于幼儿在家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使他们没有建立对危险的保护性反射,他们不懂得用手护着自己的头或其他重要部位。如在奔跑过程中不知道对周围环境有效地避让,不知道在跌倒时侧身翻滚或抱住头部。如果经过训练一旦建立有效的保护性反射,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伤害,为此,我们做了两方面的训练:①在户外活动中有意让幼儿奔跑侧身倒在软垫上,借此训练他们的屈体保护以及抱头能力。②在教室里把幼儿分成两组,中间隔着桌子用充气棒相互击打对方。这两种游戏幼儿乐于参与,既能有效地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又能教会幼儿对头面部的有效保护,这个过程还教会他们学会避让与自我保护。
2.站在高处往下跳的保护训练。
站在高处往下跳这本身是一种幼儿自我愉悦的方式,也可以作为锻炼幼儿体能与胆识的教育。通常这种训练是在运动场上有辅助器械进行的,但我们发现有的幼儿不能有效地判断适宜的高度及选择合适的场所。有的幼儿会在教室里从桌凳上往下跳,为表现自我的胆识,甚至不加选择地从高处跳下来,经常会因为周围的其他障碍物造成损伤以及从高处跳下时不懂得自我保护而出现擦伤或摔伤。分析其主要原因:幼儿对场景不能有效地判断;幼儿没有建立有效的反射保护。
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演示来警示幼儿这样做可能造成的伤害。教师用注水的方便袋分别演示从高处落下,让幼儿观察方便袋着地后爆裂;在不太高的、但有障碍物的地方落下,如果碰到障碍物也会破裂;用一只注水方便袋击中另一只注水方便袋,两者都会破裂。告知幼儿一不能从过高的地方跳下,二不能在有障碍物的地方跳下,三不能在有同伴的情况下从高的地方跳下。
(二)避免尖锐物品造成的伤害
由于有些幼儿不能有效判断尖锐物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比如当玻璃瓶打碎时亮晶晶的碎片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而去用手捡拾。我们要求幼儿不使用或不携带玻璃制品,同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反复告知碎玻璃对幼儿可能造成的伤害,并辅以相应的体验教育与演示。①用砸碎的有机玻璃小块让幼儿触摸,让他们体会被刺痛的感觉,告知幼儿要远离碎玻璃等尖利物品。②教师戴上手套拿起碎玻璃轻轻划过注有红色墨水的气球,模拟划伤出血,警示幼儿玻璃片会造成的伤害。
(三)建立良好的信任,减少抓咬行为
抓咬行为是幼儿之间相互伤害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小班刚开学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多数幼儿在家并不会表现出对他人的这种防御性攻击行为,这是幼儿刚脱离家长的保护而表现出的一种过激保护行为。虽然受到同伴不严重的伤害,但是也会引起过激的行为。通常幼儿之间的肢体碰撞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但由于幼儿错误地理解同伴的行为,加之部分家长的错误教育而使抓咬伤较为频繁。究其原因:家长的错误教育;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加重了这种过激行为。
首先纠正家长教育的误区,教育幼儿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通过同伴游戏,增强幼儿之间的交流,学会与人友好相处,让幼儿理解同伴和家人一样都是可以友好相处的。
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对于幼儿来说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幼儿主动地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