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树的变化是秋天的一个显著特征,其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价值。因此,我园确立以“树"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我们小班老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决定通过美术活动手指点画《树妈妈和树叶宝宝》让幼儿来感知树的变化,体验活动的乐趣。通过同课异构,我们认为只有注重体现美术活动的“情”、“趣”、“美”,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完成美术活动的终极目标。
一、着力挖掘活动中的情感价值,以“情”感人
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目标方面也是把情感作动力,要求教师应重视认知的情感化和情感的认知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曾生动地比喻教育中同时追求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如同“一个人用两个并排的梯子爬墙壁,这两个梯子每一级的间距太大,以致一步一级攀登起来不方便。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梯子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
幼儿由于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具体形象性,情感占优势,认识过程常有很大的情绪性。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情感沟通与满足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表达属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宣泄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丰富和发展其情感世界,使其人格得到健全完善的发展。小班美术活动手指点画《树妈妈和树叶宝宝》创设了秋天来了,树叶宝宝离开了树妈妈,树妈妈很想念树叶宝宝这一情境,激发幼儿为树妈妈找回树叶宝宝的愿望。这个情境本身就充满了情感教育价值,孩子是带着对树妈妈的牵挂之情去参与活动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用自己的小手点画让树叶宝宝回到了树妈妈的身边,帮助了树妈妈,在帮助了别人后幼儿自己也体验到了付出的快乐。另外,针对一研中最后环节情感方面因素体现的份量不够这一状况,在二研中我着力挖掘课程的情感教育价值,在活动最后增加了一个情感渗透的环节:从树妈妈找回树叶宝宝,引入到幼儿的生活,来体验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教师把幼儿的作品全都贴在黑板上,说:哎呀,现在大树妈妈都找回了树叶宝宝,它们真高兴。现在我们来当大树妈妈,亲一亲自己的宝宝,(做亲吻动作)大树妈妈很爱树叶宝宝,你们的妈妈爱不爱你们呢?是怎么爱你们的?(老师扮妈妈做疼爱小宝宝动作,如抱一抱、亲一亲,说一句充满爱意的话。)你们爱不爱妈妈呢?请幼儿上来做爱妈妈的动作或说一句爱妈妈的话。孩子和老师充分互动后,教师接着说:妈妈很辛苦,今天回到家对妈妈说一句: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爱你,让妈妈高兴高兴,好吗?
通过师幼情境表演,强化了活动的情感因素,以“情”感染孩子,让孩子通过动作感受到妈妈的爱,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整个活动的亮点,也是点睛之笔,把幼儿从艺术想象中拉回到现实生活,让孩子学会感恩。这也充分体现了美术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活动形式和细节处理上,以“趣”诱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幼儿“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因此,在活动内容、形式和细节方面,我在一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使活动更具趣味性,诱发孩子主动参与、积极互动。
1.形式上的“趣”。
小班孩子手部小肌肉发育不够成熟,他们对手工工具和材料十分好奇。手指点画,这种形式能让孩子感到新奇、有趣,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喜欢去做,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且手指点画操作效果很好,点画的过程和 点画后的作品都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活动时观察到孩子都在专注地点画,当老师把作品都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2.情境创设上的“趣”。
孩子是在情境中学习的,老师用拟人化的口吻把大树和树叶拟人化,将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让大树和树叶都鲜活起来,使孩子对大树和树叶充满兴趣,这种动机呼唤鼓动起幼儿的积极性,让孩子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充满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3细节上的“趣”。
二研中,我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增强趣味性。如教师与大树妈妈交流、教师边点画边唱树叶的歌、最后的情境表演,这些细节处理都把“趣”字注入课堂,孩子因为感到有趣而体验到快乐。
三、丰富操作材料,以“美”悦人
幼儿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教育,我们美术活动中就是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一研中,老师只提供一种绿色放在有海绵的盘子里让幼儿点画,因为用海绵放在盘中,颜色很淡,影响了画面效果,作品出来后感觉色彩很单调,缺少美感,难以达到美术活动的目标。基于此,我在二研中做了如下改动:
1.将点画颜料由一种绿色增加到三种:红色、黄色、绿色。这样改动首先是因为秋天本身就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不同颜色的树叶把大自然装扮得五彩缤纷:红色的枫叶、金黄色的银杏树叶,还有绿色和黄色相间的白杨树叶……其次是幼儿对明亮、鲜艳的色彩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能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再次就是让幼儿在点画时去发现两种颜色相混时会产生新的颜色,积累色彩方面的知识经验;最后点画好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美感,能让幼儿感受到美的愉悦,得到美的熏陶。
2.老师的范例加上蓝色的背景,这也是为了提升教具的美感。改动后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幼儿在活动中都能积极投入,点画出来的作品色彩丰富、浓重,富于美感。
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使幼儿获得美的感受,发展幼儿美好的情感,陶冶幼儿的性情,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在小班美术活动《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同课异构中,我通过调整教学方案,突出了活动中的“情”、“趣”、“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中的价值取向: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的成就感。
说明:一研时还是秋天,故活动目标中有一项是“了解秋天树叶变黄、落下的自然现象”,二研已是冬天,孩子们对秋天的季节特征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这一目标就被删除了。
一、着力挖掘活动中的情感价值,以“情”感人
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目标方面也是把情感作动力,要求教师应重视认知的情感化和情感的认知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曾生动地比喻教育中同时追求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如同“一个人用两个并排的梯子爬墙壁,这两个梯子每一级的间距太大,以致一步一级攀登起来不方便。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梯子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
幼儿由于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具体形象性,情感占优势,认识过程常有很大的情绪性。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情感沟通与满足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表达属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宣泄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丰富和发展其情感世界,使其人格得到健全完善的发展。小班美术活动手指点画《树妈妈和树叶宝宝》创设了秋天来了,树叶宝宝离开了树妈妈,树妈妈很想念树叶宝宝这一情境,激发幼儿为树妈妈找回树叶宝宝的愿望。这个情境本身就充满了情感教育价值,孩子是带着对树妈妈的牵挂之情去参与活动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用自己的小手点画让树叶宝宝回到了树妈妈的身边,帮助了树妈妈,在帮助了别人后幼儿自己也体验到了付出的快乐。另外,针对一研中最后环节情感方面因素体现的份量不够这一状况,在二研中我着力挖掘课程的情感教育价值,在活动最后增加了一个情感渗透的环节:从树妈妈找回树叶宝宝,引入到幼儿的生活,来体验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教师把幼儿的作品全都贴在黑板上,说:哎呀,现在大树妈妈都找回了树叶宝宝,它们真高兴。现在我们来当大树妈妈,亲一亲自己的宝宝,(做亲吻动作)大树妈妈很爱树叶宝宝,你们的妈妈爱不爱你们呢?是怎么爱你们的?(老师扮妈妈做疼爱小宝宝动作,如抱一抱、亲一亲,说一句充满爱意的话。)你们爱不爱妈妈呢?请幼儿上来做爱妈妈的动作或说一句爱妈妈的话。孩子和老师充分互动后,教师接着说:妈妈很辛苦,今天回到家对妈妈说一句: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爱你,让妈妈高兴高兴,好吗?
通过师幼情境表演,强化了活动的情感因素,以“情”感染孩子,让孩子通过动作感受到妈妈的爱,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整个活动的亮点,也是点睛之笔,把幼儿从艺术想象中拉回到现实生活,让孩子学会感恩。这也充分体现了美术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活动形式和细节处理上,以“趣”诱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幼儿“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因此,在活动内容、形式和细节方面,我在一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使活动更具趣味性,诱发孩子主动参与、积极互动。
1.形式上的“趣”。
小班孩子手部小肌肉发育不够成熟,他们对手工工具和材料十分好奇。手指点画,这种形式能让孩子感到新奇、有趣,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喜欢去做,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且手指点画操作效果很好,点画的过程和 点画后的作品都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活动时观察到孩子都在专注地点画,当老师把作品都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2.情境创设上的“趣”。
孩子是在情境中学习的,老师用拟人化的口吻把大树和树叶拟人化,将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让大树和树叶都鲜活起来,使孩子对大树和树叶充满兴趣,这种动机呼唤鼓动起幼儿的积极性,让孩子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充满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3细节上的“趣”。
二研中,我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增强趣味性。如教师与大树妈妈交流、教师边点画边唱树叶的歌、最后的情境表演,这些细节处理都把“趣”字注入课堂,孩子因为感到有趣而体验到快乐。
三、丰富操作材料,以“美”悦人
幼儿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教育,我们美术活动中就是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一研中,老师只提供一种绿色放在有海绵的盘子里让幼儿点画,因为用海绵放在盘中,颜色很淡,影响了画面效果,作品出来后感觉色彩很单调,缺少美感,难以达到美术活动的目标。基于此,我在二研中做了如下改动:
1.将点画颜料由一种绿色增加到三种:红色、黄色、绿色。这样改动首先是因为秋天本身就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不同颜色的树叶把大自然装扮得五彩缤纷:红色的枫叶、金黄色的银杏树叶,还有绿色和黄色相间的白杨树叶……其次是幼儿对明亮、鲜艳的色彩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能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再次就是让幼儿在点画时去发现两种颜色相混时会产生新的颜色,积累色彩方面的知识经验;最后点画好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美感,能让幼儿感受到美的愉悦,得到美的熏陶。
2.老师的范例加上蓝色的背景,这也是为了提升教具的美感。改动后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幼儿在活动中都能积极投入,点画出来的作品色彩丰富、浓重,富于美感。
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使幼儿获得美的感受,发展幼儿美好的情感,陶冶幼儿的性情,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在小班美术活动《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同课异构中,我通过调整教学方案,突出了活动中的“情”、“趣”、“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中的价值取向: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的成就感。
说明:一研时还是秋天,故活动目标中有一项是“了解秋天树叶变黄、落下的自然现象”,二研已是冬天,孩子们对秋天的季节特征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这一目标就被删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