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摆的度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v_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摆”,应该是北方话。老舍的《骆驼祥子》里有“越少在大家眼前显摆越好”。南方话单取了一個“摆”字,“摆阔”“摆脸”,云云。
  “显摆”曾经是个贬义词:发威、炫富、逞才、秀肌肉、秀脸蛋,什么都没得显摆就说“老子先前也阔过”……都难免被人诟病。我自己就犯过贱。有次一位媒体编辑约稿,为了让其放心,我带着一点小得意告诉对方,不久前有篇拙文被某省收进了中学课本。不意对方跟着就说:我们家邻居五年级孩子的一篇作文刚收进了六年级课本。给我噎得!幸好坐在车子前座,对方看不见我陡然发烧的大红脸。
  而今,“显摆”这个词咸鱼翻身,渐有褒义了。网络上看得特别明显:小到晒首饰,晒美食,晒时装,晒养生,晒与明星富豪官员合照,晒宝宝、情人、宠物……大到横扫世界名店顶级品牌,兴建私家会所人间天堂,开口闭口一天不赚一个亿不叫赚钱,支付高昂费用换取世界一流高校“访问学者”之类头衔,等等。如果我们理解为一种展示自己的能力、成功和幸福,与人分享快乐,也未必就要像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寒酸学者凡勃伦写的《有闲阶级论》那样,对此持批判和嘲讽的态度。人多有表现欲,从心理学角度看,“显摆”乃是普遍人性的一种。有网站直接就取名为爱显摆网,利用的就是这样一种展示、分享的欲望。
  当然,也有很傻的显摆:耗资六位数最后大部分倒进垃圾桶的“满汉全席”,售价上万元的“月饼”,标价数十万的“金书”“金画”……一部二十万元计的手机,耳朵和嘴巴使用的通话功能可能只有几百元,其余的十几万元都贴在脸上;一餐几十万元的年夜饭,舌头和胃享受的最多只有几百元,其余的部分也都吃在脸上。倘若请他免费享用这样的手机和年夜饭,他反而不屑一顾,因为没有形式化、表面化、装饰化的时尚性和标榜性效果。对他们来说,消费已经不是消费,而是显摆的平台。他们自以为这就叫贵族,可骨子里就只是土豪。这种“暴发户”压根就不懂得,在一个崇尚奢侈消费的时代,尊贵其实体现在“炫耀性非消费”。比如将天文数字的财富捐给慈善事业,就是典型的富豪式“非消费”。
  在各自的生活中,人各有选择的自由。谁也无权要求一致。节俭固然是美德,花自己的钱奢侈谁也干涉不了。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显摆也是一种生活权利。这里的关键是要与个人素质相匹配,盲目的显摆其实很难得到社会认同。
  显摆,说起来谁都好像不喜欢,但实际上谁又都免不了。不同的只是有人表达得曲折些,有人表现得张扬些。然而,显摆也是有个度的,那就是在行使自己显摆权利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尊重别人的生活价值,至少照顾到别人的趣味。
  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很决然地删去了一位老同事的微信。微信是那位老同事提出要加的。他也愿意通过这种便捷的联系方式,与那位分别多年、远隔千里的老同事时常叙叙旧,讨论一些跟曾经从事的专业有关的话题。但他随后将近一年,隔三差五就会收到老同事发来的这一类的照片及文字说明:在市中心买的豪宅、高档的室内装修、精致的小区花园、孙辈上的贵族学校、省部级的医疗、一年数次的国外旅游……我这位朋友是个特别低调的人,不可能跟人交流显摆,发送过几次他希望谈论的话题,对方置若罔闻。他出于礼貌只能不断点赞、发送祝贺的表情包,这样的回复好像成了一种义务。直到这次把一位他们曾经都十分敬重的中学老师在一家简陋的社区医院去世的消息告诉对方,得到的回复是那位老同事两口子在气球吊篮上一脸天真烂漫的傻笑做领袖状挥手的照片。随照片发送的说明是:“澳大利亚的蓝天。”
  毫无疑问,这样的显摆,已经跟分享快乐没有半毛钱关系,呈现的是一种令人嫌恶的自我膨胀,完全漠视他人的感受。让我感慨的是我那位朋友的厚道,这样无聊的打扰,他居然忍受了将近一年。
其他文献
王介民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他教书时,给天之骄子们上的第一堂课是:削铅笔。  上世纪80年代,学生买到的全部是传统型铅笔,并非如今各種规格的自动铅笔。那种条件下,如果要完成工程设计图纸,线条的粗细要靠铅笔刀削出的铅笔芯直径来控制。为了达到绘图要求,王老师详细讲授了削铅笔时的注意事项,铅笔与小刀保持的角度,切削的部位,笔芯的长度以及用刀时的力度、适度。最后,他向全体同学提出一个要求,画图前须准备
期刊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罗斯高的一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这项研究发现,在中国一些农村地区,有超过一半的孩子没有机会上高中。罗斯高等人看来,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就业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服务业需要的劳动力不同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相应提高,那么经济就会停滞,并且带来严重的社会冲突,因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将从产业调整中受益,而教育程度达不到高中的可能失去工作机会
期刊
“娱乐至死”的年代,影视界大刮娱乐风,影视明星纷纷化作大腕。我就见过某“女神”在电视娱乐节目里自诩“高智商”,还卖弄风骚地宣称:“我有‘最强大脑’,主要是我的屁股比较大。”“女神”自炫屁股大,引来满场尖叫。这般搞笑,是娱乐,还是肉麻?  由此想起鲁迅的《夜来香》这篇杂感,五百来字,却予弥漫上海滩的色情文化以辛辣讽刺和沉重一击。它录下一首广播歌曲《夜来香》歌词:“夜来香,夜来香,千万种香花儿比不上…
期刊
名师与高徒  万世师表是孔夫子。他的徒弟,有几位真能青出于蓝?颜回?公冶长?子路?还是子贡?  “名师出高徒。”这话说来好听,可是不太反映事实。  贝多芬的师傅是谁?什么人教毕加索绘画?张大千的师傅又是哪位高人?  所以,“名师出高徒”这话,马屁成分居多。  不过,此话一出,往往两代皆悦。小小的五个字,一说出口,鲜见师徒两位不笑逐颜开的。  但师与徒的关系,对各自的成就,实在不见得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期刊
有数据显示现代人90%患有松鼠病。松鼠病已和焦虑症、懒癌一起被列为本世纪人类三大绝症。  松鼠病是指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某天会用上它,但实际上最后却很少吃。反映在人身上,就是喜欢疯狂囤货。  松鼠病患者最常见的逻辑是:“总有一天我会用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一定有它的价值。”其实,这是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  不同的人,松鼠病的具体表现有細微差别。  日用品松鼠:
期刊
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了,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锺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钱锺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  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
期刊
霧霾险、中秋赏月险、人在囧途险……如今,随着互联网保险的迅猛发展,一些机构借势推出了不少基于特定场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细分保险品种,但其中不乏“奇葩险”。据调查,这些“奇葩险”,往往“不保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噱头,在理赔上存在困难,有的甚至还涉嫌网络赌博。  这正是:  “喜怒哀乐”一把抓,  保险品种竞奇葩。  创新不是挡箭牌,  风险莫入百姓家。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31
期刊
前一阵子回老家看大舅,赫然发现他的房子外墙上钉着一块“扶贫户”的牌子,上面写了他的名字和扶助人的名字,看了之后很让我感慨。  大舅家的生活确实不富裕,日子过得紧巴巴,见他成为扶贫对象,获得政府一些帮助,当然为他高兴。  但我深深意识到,他这个“贫”是扶不起来的。为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贫穷是一种物质窘迫、财务不自由的窘境,却没有意识到贫穷真正的意思是放弃和认命。因为有贫穷催逼着,要急于应对眼下的
期刊
凡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陶渊明。一提到他,就是归隐田园,潇潇洒洒,特立独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爱甩手不干的人多了去了,就他陶渊明一人亘古不朽,成了“归隐”的代名词。  老子开山立派,其后下落不明;张良帮刘邦平定天下后,找了个山头躲起来;梁羽生写完许多侠士故事,自己退出了江湖……但他们隐居的名声都不如陶渊明大。他“隐”了,反倒因“隐”而火了。  陶渊明之于中华儿女,就像梭罗和《瓦尔登湖》
期刊
没有人会怀疑我们已身处“现代社会”,关于现代社会,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就是从身份到契约。契约的最大特点就是“讲规则”,那么,规则意识是否已经深入人心呢?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就此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息———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强了。62.4%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