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教育所面对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表层的,又有深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物质的,又有观念的。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认为最为突出的是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的教育能力之间的矛盾;第二个矛盾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教育 困难 科学 和谐
自19世纪下半叶引入新式学堂制度以来,这种新形式的教育体制在中国已经走过100多年的沧桑历史。100多年来,包括历届国家行政部门在内的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的众多的志士仁人对中国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各种努力,其结果是使中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初的也几乎是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上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全面建立起学堂式的和分段学习的新式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也从以传统的人文知识为主,转变为较为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学习。培养目的也从单一的治国人才,扩展为科技人才、军事人才、对外交流人才等多元建设性人才。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大众对于受教育的需求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实现,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也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提高。这一切都说明了100多年来中国教育的进步与成就。但是,由于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时期,社会的发展对国民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使中国教育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中国教育所面对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表层的,又有深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物质的,又有观念的。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认为最为突出的是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的教育能力之间的矛盾;第二个矛盾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之间的矛盾。
一、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第一对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的教育能力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实际上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在教育领域的表现。这一矛盾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中国社会当前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对受教育的旺盛需求,特别体现在对下一代受教育的需求。人们不仅要求子女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要求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不仅能够接受一般高等教育而且要求接受名牌高校的教育。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使社会对受教育的需求更趋旺盛。上海的一次调查表明,希望子女成才已经成为居民的第一需求。它已经超过人们对健康、住房等方面的需求。许多家庭把对子女的教育技资作为首要的投资。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传统心理,又大大激发了对受教育的潜在需求。从未来的发展看,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形式,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社会就业结构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部门,因为能够给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存在着越来越广大的需求市场。即便在进入剩余经济时代的今天,中国当前依然存在着两个主要的卖方市场:一个是医疗,另一个就是教育。
作为矛盾的另一方面,相对于社会中如此庞大和复杂的教育需求,中国现实的教育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国家的教育投入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是偏低的,甚至低于同样属于发展中的一些国家。中国的学校,尤其是中高等学校,相对于旺盛的受教育需求是偏少的;中国教师的收入在社会中相比较也是偏低的。教育部领导多次提出教育事业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的困难。
在国家教育投入本身不足的状况下,教育投入还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仍在不断地扩大。其部分原因在于经济改革过程中,财政下放使得地方筹集教育资源的职能不断增强。1990年约有87%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来自地方政府,而用于小学教育的经费则几乎百分之百来自地方政府。但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教育附加费的收入也多寡不均。落后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很多地方只得依靠向学生家长收取学费之外的各种费用来筹措教育经费。在一些贫困地区,大多数学校校舍往往破旧不堪,多年呼吁解决的小学危房至今还在。教师工资低,并且常常被拖欠,民办教师境遇更为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突飞猛进,而教育领域相对滞后,导致教师收入状况相对增幅不大。其结果造成师资的严重流失。在这种情况下,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也受到严重挑战。
由此造成中国的教育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目前在校学生数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国各级普通学校在校学生数1998年近2.43亿人。但是,1998年全国只有50.7%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机构,贫困地区远低于这一数字。1997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按新口径计算也只有9.1%。
一方面是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是以国家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相对不足,造成中国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极为尖锐。尤其是中高层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而社会对于中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又日趋强烈和旺盛,这就给现行教育体制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一压力目前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从而形成中考、高考两个“瓶颈”。最近几年,在许多地区,中考竞争甚至比高考竞争更为严峻。
二、当前教育发展的第二个矛盾: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之间的矛盾
目前中考、高考入学考试制度是解决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矛盾的一种方法。但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造成基础阶段的教学不得不围绕中考、高考两根指挥棒来运转。这就使教育的功能、目的发生了异化,使本应该实行的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这就形成了中国教育第二个突出的矛盾:即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社会要求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现实教育状况是,高校以下的教育序列,特别是初中、高中,所展开的教育活动是以中考、高考为目标的,升学率成为考核和评价中学甚至小学教育质量及水平的关键指标。即便这些学校有能力进行素质教育,有能力为社会培养比较全面的人才,但在升学压力下,也不得不注重应试教育。
中国教育的传统一直是因袭性的,从以“四书五经”作为教科书开始,到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章,僵化、程式化问题一直没有突破。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标准化、程式化的教育与这种传统的教育表现出了异质同构现象。近年来,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方式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许多教育界人士惊异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居然可以达到和理科一样精确的程度。语文作为高考必试科目,每个学生都为这种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考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为了练就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得不进行重复学习,这种浪费是惊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时代所需的人才要求背道而驰,丰富的人性被压抑和扭曲,培养出的学生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精神。诚然,我们不应一概抹杀和否定这种教育体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进步与成就,但更应正视它的陈腐和积弊。现在这种教育模式,脱离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脱离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真正适应社会,尤其难以适应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我国的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的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行的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难以很好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的。
100多年前,龚自珍曾经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批评的就是科举制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标准化、程式化的做法。100多年后,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竟在形式上是如此的相似,我们现在依然以“一格”来培养和选拔人才。如果说僵化、陈腐是科举制衰落的重要原因,那么现行的标准化、程式化模式也已经使应试教育走到了尽头,现行教育体制已经到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三、深化改革、改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教育改革
当前教育的这两大矛盾是交织在一起的。国家推行了标准化的统一考试,目的是在面临供给与需求矛盾时体现出相对公平。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却成为扼杀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利器。这种标准化的考试在形式上是公平的,也是目前的教育财力和教育体制下解决教育需求与供给矛盾的“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但是,其结果依然是一种不公平,依然是只有少数人享有较好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我们设置了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口,把一大批学生,包括一些有特长的优秀学生排斥在外。中国现代教育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一个没有改变的事实,就是较好的教育的享受权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社会主义的理念就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享受平等与公平。建国以来,我们在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好教育事业中的多数人和少数人之间的矛盾。这是由现阶段教育供给能力的相对不足,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解决当前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国几十年的教育成果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是非常伟大的,我们以相对少的经费投入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事业,并国家现代化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但是,教育事业的不足甚至是弊病也是非常明显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观的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要求,这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非常及时,具有重要的和深层的指导意义。我们认为,科学发展教育事业与和谐发展教育事业在更高境界和层次上是统一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必须达到和谐发展,教育的目标也要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达到和谐发展。
我们提出科学和和谐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几个原则思路。
1.教育发展与中国社会需要的科学和谐的统一
从社会角度上讲,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所以,社会的需要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离开了社会需要,教育就没有方向。当前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中国当代特殊条件与状况下的人才需要,它必然是与以往或以后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人才的需要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必须建立适合当代中国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原则和思路。在实现人类教育的一般目标的情况下,充分实现中国当代教育的特殊性。
2.教育发展与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的实际上结合
在教育事业上的批评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过于理想化的要求。例如,我们的教育口号,从理想化原则上讲是无可指责的,但实际上却没有太大的操作意义或现实意义。例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口号: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是一个空想和幻想。当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甚至是相对落后的中国教育怎么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在国外听到过这样的教育原则,以实现学生更好的就业为原则的教育。这一原则听起来不太高尚和理想化,但却非常有现实意义和操作意义。学校教育能够实现学生很好的就业,真是一件非常重要实际上也是非常伟大的事情。在就业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得到有限的实现,如果没有就业的实现,那么,人的全面发展的“有限实现”也不可能达到,因为这就是一个生存都没有解决的状态。
3.教育的一般原则与教育的个别原则的和谐与统一
这一原则本身就是比较高的和谐境界,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既实现大众化的教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又要为个别的精英型的人才提高条件。这一点的实现需要复杂的操作环节的掌控。目前,高校考试的改革,如自主招生的改革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其意义就在于实现教育的一般原则与个别原则的和谐与统一。大范围的全面考试依然为大多数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提高基础条件,同时,小范围的个性化考试为特殊人才的选拔提供机会。这一改革将为个别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同时大多数学生也不失成长的机会。
4.充分挖掘教育投入的渠道,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宽厚的物质基础
教育部有关领导曾经说过,这个困难,那个困难,教育发展最大的困难是经费困难。这是非常有道理的。经费不是唯一的问题,但却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甚至经常是一个最大的决定性问题。我们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也不能与落后国家相比。这是政府必须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经费来源,我们认为应当引进市场化机制。这一点,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在教育领域和教育事业上并没有得到实现。我们始终坚持教育是非盈利性的事业。这一原则是否适合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或者是否有利于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如果适当进行盈利性的发展,是否就会带来洪水猛兽。一方面是教育投入不足,一代又一代学子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以半饥饿状态完成人生的学业,另一方面社会大量资金得不到很好的出口。这是制度的原则,是观念的原因。调动全社会力量办学,更应当包括调动全社会的资金来办学。
[关键词] 教育 困难 科学 和谐
自19世纪下半叶引入新式学堂制度以来,这种新形式的教育体制在中国已经走过100多年的沧桑历史。100多年来,包括历届国家行政部门在内的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的众多的志士仁人对中国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各种努力,其结果是使中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初的也几乎是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上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全面建立起学堂式的和分段学习的新式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也从以传统的人文知识为主,转变为较为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学习。培养目的也从单一的治国人才,扩展为科技人才、军事人才、对外交流人才等多元建设性人才。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大众对于受教育的需求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实现,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也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提高。这一切都说明了100多年来中国教育的进步与成就。但是,由于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时期,社会的发展对国民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使中国教育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中国教育所面对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表层的,又有深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物质的,又有观念的。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认为最为突出的是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的教育能力之间的矛盾;第二个矛盾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之间的矛盾。
一、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第一对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的教育能力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实际上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在教育领域的表现。这一矛盾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中国社会当前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对受教育的旺盛需求,特别体现在对下一代受教育的需求。人们不仅要求子女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要求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不仅能够接受一般高等教育而且要求接受名牌高校的教育。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使社会对受教育的需求更趋旺盛。上海的一次调查表明,希望子女成才已经成为居民的第一需求。它已经超过人们对健康、住房等方面的需求。许多家庭把对子女的教育技资作为首要的投资。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传统心理,又大大激发了对受教育的潜在需求。从未来的发展看,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形式,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社会就业结构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部门,因为能够给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存在着越来越广大的需求市场。即便在进入剩余经济时代的今天,中国当前依然存在着两个主要的卖方市场:一个是医疗,另一个就是教育。
作为矛盾的另一方面,相对于社会中如此庞大和复杂的教育需求,中国现实的教育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国家的教育投入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是偏低的,甚至低于同样属于发展中的一些国家。中国的学校,尤其是中高等学校,相对于旺盛的受教育需求是偏少的;中国教师的收入在社会中相比较也是偏低的。教育部领导多次提出教育事业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的困难。
在国家教育投入本身不足的状况下,教育投入还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仍在不断地扩大。其部分原因在于经济改革过程中,财政下放使得地方筹集教育资源的职能不断增强。1990年约有87%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来自地方政府,而用于小学教育的经费则几乎百分之百来自地方政府。但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教育附加费的收入也多寡不均。落后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很多地方只得依靠向学生家长收取学费之外的各种费用来筹措教育经费。在一些贫困地区,大多数学校校舍往往破旧不堪,多年呼吁解决的小学危房至今还在。教师工资低,并且常常被拖欠,民办教师境遇更为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突飞猛进,而教育领域相对滞后,导致教师收入状况相对增幅不大。其结果造成师资的严重流失。在这种情况下,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也受到严重挑战。
由此造成中国的教育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目前在校学生数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国各级普通学校在校学生数1998年近2.43亿人。但是,1998年全国只有50.7%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机构,贫困地区远低于这一数字。1997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按新口径计算也只有9.1%。
一方面是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是以国家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相对不足,造成中国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极为尖锐。尤其是中高层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而社会对于中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又日趋强烈和旺盛,这就给现行教育体制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一压力目前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从而形成中考、高考两个“瓶颈”。最近几年,在许多地区,中考竞争甚至比高考竞争更为严峻。
二、当前教育发展的第二个矛盾: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之间的矛盾
目前中考、高考入学考试制度是解决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矛盾的一种方法。但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造成基础阶段的教学不得不围绕中考、高考两根指挥棒来运转。这就使教育的功能、目的发生了异化,使本应该实行的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这就形成了中国教育第二个突出的矛盾:即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社会要求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现实教育状况是,高校以下的教育序列,特别是初中、高中,所展开的教育活动是以中考、高考为目标的,升学率成为考核和评价中学甚至小学教育质量及水平的关键指标。即便这些学校有能力进行素质教育,有能力为社会培养比较全面的人才,但在升学压力下,也不得不注重应试教育。
中国教育的传统一直是因袭性的,从以“四书五经”作为教科书开始,到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章,僵化、程式化问题一直没有突破。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标准化、程式化的教育与这种传统的教育表现出了异质同构现象。近年来,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方式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许多教育界人士惊异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居然可以达到和理科一样精确的程度。语文作为高考必试科目,每个学生都为这种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考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为了练就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得不进行重复学习,这种浪费是惊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时代所需的人才要求背道而驰,丰富的人性被压抑和扭曲,培养出的学生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精神。诚然,我们不应一概抹杀和否定这种教育体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进步与成就,但更应正视它的陈腐和积弊。现在这种教育模式,脱离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脱离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真正适应社会,尤其难以适应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我国的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的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行的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难以很好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的。
100多年前,龚自珍曾经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批评的就是科举制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标准化、程式化的做法。100多年后,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竟在形式上是如此的相似,我们现在依然以“一格”来培养和选拔人才。如果说僵化、陈腐是科举制衰落的重要原因,那么现行的标准化、程式化模式也已经使应试教育走到了尽头,现行教育体制已经到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三、深化改革、改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教育改革
当前教育的这两大矛盾是交织在一起的。国家推行了标准化的统一考试,目的是在面临供给与需求矛盾时体现出相对公平。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却成为扼杀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利器。这种标准化的考试在形式上是公平的,也是目前的教育财力和教育体制下解决教育需求与供给矛盾的“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但是,其结果依然是一种不公平,依然是只有少数人享有较好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我们设置了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口,把一大批学生,包括一些有特长的优秀学生排斥在外。中国现代教育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一个没有改变的事实,就是较好的教育的享受权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社会主义的理念就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享受平等与公平。建国以来,我们在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好教育事业中的多数人和少数人之间的矛盾。这是由现阶段教育供给能力的相对不足,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解决当前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国几十年的教育成果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是非常伟大的,我们以相对少的经费投入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事业,并国家现代化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但是,教育事业的不足甚至是弊病也是非常明显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观的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要求,这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非常及时,具有重要的和深层的指导意义。我们认为,科学发展教育事业与和谐发展教育事业在更高境界和层次上是统一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必须达到和谐发展,教育的目标也要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达到和谐发展。
我们提出科学和和谐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几个原则思路。
1.教育发展与中国社会需要的科学和谐的统一
从社会角度上讲,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所以,社会的需要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离开了社会需要,教育就没有方向。当前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中国当代特殊条件与状况下的人才需要,它必然是与以往或以后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人才的需要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必须建立适合当代中国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原则和思路。在实现人类教育的一般目标的情况下,充分实现中国当代教育的特殊性。
2.教育发展与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的实际上结合
在教育事业上的批评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过于理想化的要求。例如,我们的教育口号,从理想化原则上讲是无可指责的,但实际上却没有太大的操作意义或现实意义。例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口号: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是一个空想和幻想。当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甚至是相对落后的中国教育怎么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在国外听到过这样的教育原则,以实现学生更好的就业为原则的教育。这一原则听起来不太高尚和理想化,但却非常有现实意义和操作意义。学校教育能够实现学生很好的就业,真是一件非常重要实际上也是非常伟大的事情。在就业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得到有限的实现,如果没有就业的实现,那么,人的全面发展的“有限实现”也不可能达到,因为这就是一个生存都没有解决的状态。
3.教育的一般原则与教育的个别原则的和谐与统一
这一原则本身就是比较高的和谐境界,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既实现大众化的教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又要为个别的精英型的人才提高条件。这一点的实现需要复杂的操作环节的掌控。目前,高校考试的改革,如自主招生的改革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其意义就在于实现教育的一般原则与个别原则的和谐与统一。大范围的全面考试依然为大多数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提高基础条件,同时,小范围的个性化考试为特殊人才的选拔提供机会。这一改革将为个别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同时大多数学生也不失成长的机会。
4.充分挖掘教育投入的渠道,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宽厚的物质基础
教育部有关领导曾经说过,这个困难,那个困难,教育发展最大的困难是经费困难。这是非常有道理的。经费不是唯一的问题,但却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甚至经常是一个最大的决定性问题。我们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也不能与落后国家相比。这是政府必须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经费来源,我们认为应当引进市场化机制。这一点,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在教育领域和教育事业上并没有得到实现。我们始终坚持教育是非盈利性的事业。这一原则是否适合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或者是否有利于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如果适当进行盈利性的发展,是否就会带来洪水猛兽。一方面是教育投入不足,一代又一代学子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以半饥饿状态完成人生的学业,另一方面社会大量资金得不到很好的出口。这是制度的原则,是观念的原因。调动全社会力量办学,更应当包括调动全社会的资金来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