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职业指导作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还存在职业指导的观念陈旧、职业指导机制不健全、职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创新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校企合作“闭环”机制、搭建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点面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的职业评价体系工作等策略,全面提升职业指导工作质量。
关键词:职业指导;校企合作机制;各类体系
当前,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职业指导作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现今,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工作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破旧观念,用新常态的观点、思维和方法,将校企合作作为一个新的突破口,形式创新,切实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教育,认真总结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使职业指导满足社会企业发展需要,从而有力的服务于人才培养与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职业指导问题探究
(一)职业指导的观念陈旧
职业指导的作用显而易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在职业准备中具有导向功能,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具有定向功能,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信息提供、能力训练的功能,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一种情况是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和教学上。许多高职院校还把职业指导工作仅仅当作解决学生就业安置的事务性工作,对职业指导认识不够,重视不够,认为职业指导仅仅是学生找工作而已,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的工作环节,面对社会招聘,学生往往表现出非常迷茫的状态,或者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不稳定等情况发生。另一种情况是重视就业率,忽视就业力,目前许多高校盲目以就业率作为“成就”,导致了功利化、短期化的职业指导直接造成许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这种情况导致了很多学生就业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对自己的求职方向不明确,求职成功率低。
(二)职业指导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职业指导中心,但许多高校并没有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职业指导与教育的有效机制。诸如人员组成不合理、工作职能不明确、职业指导规划不科学、职业指导内容和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等问题。由于缺乏个性化服务,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难以给予学生具体有力的指导。在指导方法上偏重于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忽视运用职业测试工具对毕业生个性心理与职业适应性进行科学的测定。另外,多数学校外部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还不够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参与度低,导致对国家就业政策不了解、对就业市场信息不灵敏、对学生就业意愿不清楚等。
(三)职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
对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而言,拥有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东拼西凑、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职业指导的内在规律研究不多,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任务不明确,对新形势下人才需求市场信息和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甚少,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职业指导的效果和质量。
(四)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创新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合作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对学生的就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提升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成效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高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影响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正常化开展。首先,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或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离职现象多等问题。除去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在学生课程设计以及就职前准备方面教育不足,直接影响了实习效果。其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的力量亟待加强,例如学校顶岗实习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学校现行教学计划长时间不更新等,最后,学校与企业合作中,缺乏长远眼光,多数学校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扩招后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而没有作为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不少企业也存在短期行为,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问题还表现在,校企双方虽然也都关注了学生的具体权益,但都缺乏对学生长远利益的关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导致校企合作机制陈旧,校企合作的反馈机制不能发挥作用,致使教师的职业指导无科学规范的案例,影响了其素质的提升;学生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测评的科学机制,影响其就业前景;学校的教学不能有效改善,长远下去,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提升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策略
高职学生盲目就业,或频频跳槽,这或是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不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专业技能不扎实,这些情况的存在都是当前学校职业指导和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等缺失所致,造成这些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高职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少,导致适应能力低下。从这一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企业的运行机制,增强职业感,从而满怀信心的走向职业岗位。而校企合作作为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借助这一举措,切实创新,完善自身的教学硬实力与软实力,提升职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为学生的就业创造坚实的基礎。
(一)打造校企合作“闭环”机制
当前,校企合作机制多种多样,以“2+1”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为最普遍的形式。但是很多情况下,造成高校与企业的“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打造校企合作的“闭环”机制,就是要从学生、企业、高校(职业指导)出发,以高校——企业——学生——高校的循环,构建从培训到就业的创新机制,以开放性视角,解决职业指导中的实践问题。 比如建立和完善以行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的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指导和管理职业指导教育培训工作;提倡企业与高校建立“走进来”机制,企业面向职业学校开放,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培训场所和设备,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制订详细的合作培养方案。
(二)搭建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中,通过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可有效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础上,使其充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高校,应该在构建校企合作“闭环”机制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就业市场的建设及与企业及区域社会之间的联系,构建“沟通”的长效机制,确保维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向合作的纵深处发展,可采用订单班等联合培养形式,构建学生实践基地,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外,需加强校友库的建立,使其在就業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利用传帮全面促进学生的就业。
(三)构建点面结合的职业指导教育体系
在开展职业指导课程时,高校要让专业、企业的导师,以及职业指导教师合作完成授课。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使学生尽早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同时,学校还可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相关负责人)来校指导学生专业发展及就业方向等项目,使学生能够早点接触专业发展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位等。此外,学校职业指导人员与企业人力资源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将面试注意事项及就业相关流程、入职注意事项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信心,进而获得更大的就业机会。
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大对其建设的力度,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适当增加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等专业人员,以此来提升整体的职业指导水平,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很好的服务。
(四)完善学生的职业评价体系工作
高职院校必须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科学职业指导方案。这些都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同时,高职院校需充分重视对人才质量与特色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结语
职业指导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乃至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职业指导的质量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打折扣,而校企合作作为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应切实发挥出其在促进职业指导方面的作用,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各类体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切实保障和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55.
[2]朱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商业,2010(3):272.
[3]王峰.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师,2009(2):36.
作者简介:
侯雨(1984.10—),女,文学硕士,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侯淑霞(1966.9—),女,本科,汉语言文学,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课程教学。
王博(1985.1—),女,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学,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
关键词:职业指导;校企合作机制;各类体系
当前,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职业指导作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现今,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工作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破旧观念,用新常态的观点、思维和方法,将校企合作作为一个新的突破口,形式创新,切实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教育,认真总结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使职业指导满足社会企业发展需要,从而有力的服务于人才培养与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职业指导问题探究
(一)职业指导的观念陈旧
职业指导的作用显而易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在职业准备中具有导向功能,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具有定向功能,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信息提供、能力训练的功能,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一种情况是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和教学上。许多高职院校还把职业指导工作仅仅当作解决学生就业安置的事务性工作,对职业指导认识不够,重视不够,认为职业指导仅仅是学生找工作而已,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的工作环节,面对社会招聘,学生往往表现出非常迷茫的状态,或者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不稳定等情况发生。另一种情况是重视就业率,忽视就业力,目前许多高校盲目以就业率作为“成就”,导致了功利化、短期化的职业指导直接造成许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这种情况导致了很多学生就业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对自己的求职方向不明确,求职成功率低。
(二)职业指导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职业指导中心,但许多高校并没有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职业指导与教育的有效机制。诸如人员组成不合理、工作职能不明确、职业指导规划不科学、职业指导内容和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等问题。由于缺乏个性化服务,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难以给予学生具体有力的指导。在指导方法上偏重于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忽视运用职业测试工具对毕业生个性心理与职业适应性进行科学的测定。另外,多数学校外部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还不够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参与度低,导致对国家就业政策不了解、对就业市场信息不灵敏、对学生就业意愿不清楚等。
(三)职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
对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而言,拥有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东拼西凑、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职业指导的内在规律研究不多,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任务不明确,对新形势下人才需求市场信息和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甚少,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职业指导的效果和质量。
(四)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创新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合作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对学生的就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提升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成效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高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影响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正常化开展。首先,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或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离职现象多等问题。除去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在学生课程设计以及就职前准备方面教育不足,直接影响了实习效果。其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的力量亟待加强,例如学校顶岗实习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学校现行教学计划长时间不更新等,最后,学校与企业合作中,缺乏长远眼光,多数学校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扩招后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而没有作为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不少企业也存在短期行为,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问题还表现在,校企双方虽然也都关注了学生的具体权益,但都缺乏对学生长远利益的关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导致校企合作机制陈旧,校企合作的反馈机制不能发挥作用,致使教师的职业指导无科学规范的案例,影响了其素质的提升;学生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测评的科学机制,影响其就业前景;学校的教学不能有效改善,长远下去,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提升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策略
高职学生盲目就业,或频频跳槽,这或是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不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专业技能不扎实,这些情况的存在都是当前学校职业指导和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等缺失所致,造成这些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高职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少,导致适应能力低下。从这一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企业的运行机制,增强职业感,从而满怀信心的走向职业岗位。而校企合作作为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借助这一举措,切实创新,完善自身的教学硬实力与软实力,提升职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为学生的就业创造坚实的基礎。
(一)打造校企合作“闭环”机制
当前,校企合作机制多种多样,以“2+1”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为最普遍的形式。但是很多情况下,造成高校与企业的“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打造校企合作的“闭环”机制,就是要从学生、企业、高校(职业指导)出发,以高校——企业——学生——高校的循环,构建从培训到就业的创新机制,以开放性视角,解决职业指导中的实践问题。 比如建立和完善以行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的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指导和管理职业指导教育培训工作;提倡企业与高校建立“走进来”机制,企业面向职业学校开放,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培训场所和设备,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制订详细的合作培养方案。
(二)搭建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中,通过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可有效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础上,使其充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高校,应该在构建校企合作“闭环”机制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就业市场的建设及与企业及区域社会之间的联系,构建“沟通”的长效机制,确保维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向合作的纵深处发展,可采用订单班等联合培养形式,构建学生实践基地,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外,需加强校友库的建立,使其在就業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利用传帮全面促进学生的就业。
(三)构建点面结合的职业指导教育体系
在开展职业指导课程时,高校要让专业、企业的导师,以及职业指导教师合作完成授课。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使学生尽早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同时,学校还可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相关负责人)来校指导学生专业发展及就业方向等项目,使学生能够早点接触专业发展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位等。此外,学校职业指导人员与企业人力资源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将面试注意事项及就业相关流程、入职注意事项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信心,进而获得更大的就业机会。
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大对其建设的力度,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适当增加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等专业人员,以此来提升整体的职业指导水平,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很好的服务。
(四)完善学生的职业评价体系工作
高职院校必须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科学职业指导方案。这些都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同时,高职院校需充分重视对人才质量与特色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结语
职业指导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乃至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职业指导的质量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打折扣,而校企合作作为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应切实发挥出其在促进职业指导方面的作用,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各类体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切实保障和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55.
[2]朱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商业,2010(3):272.
[3]王峰.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师,2009(2):36.
作者简介:
侯雨(1984.10—),女,文学硕士,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侯淑霞(1966.9—),女,本科,汉语言文学,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课程教学。
王博(1985.1—),女,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学,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