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这个“语言实践”,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发散发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训练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多年,深知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把语言文字教学贯穿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表现它的艺术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从读中去寻求感悟,感受语言文字所带给人的美感
在朗读中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又是以现代诗的形式出现,而诗的语言本身就极简练、含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弄清今昔变化(昨天、今天、原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在读中了解深圳的昨天是什么模样?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昨天的贫穷落后,贫穷落后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一些词语如:“遥远、渺茫、夕阳”,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遥”就是远;“渺茫”讲水势辽远看不到边,在此要灵活理解为非常落后根本看不到现代文明;“夕阳”,要发挥想象力,说明是挑回的溪水中映着夕阳。在朗读“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时,要读出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艰辛,口气略带悲伤;读到小孩子和姑娘时,要读出因无书可读任光阴流逝的惋惜,口气要充满无奈。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深圳的昨天是贫穷落后的,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朗读分析明天和原因两部分,特别是读到深圳的巨变时,要以惊喜、自豪的口气读,学生就会清楚课文是采用对比的写法,就能轻松地找出“焕然一新”和“改革开放”这两个词语。最后以三个中心词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积累并运用课文语言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课文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背诵若干这样的文章,对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不少帮助的。可以利用早读、课前五分钟、课余五分钟重复背诵,背到如同记乘法口诀那样。如能天天坚持,肯定水滴石穿,到时满腹文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同时,还要减轻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活用词语、句式、写法。除了背诵以外,还有听写、摘抄等,这些都是记忆性积累。另外,我们要适当地安排具有创造性积累的训练,如复述课文、改写等。复述课文时,不必要求学生非要用自己的语言,如果能将范文语言放在口头上来练,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那实际上已是学生在初步内化范文的语言了。改写也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吕淑湘先生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改写这种训练方式,要求学生除了要记住课文中的内容,还要运用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就要动脑筋,要靠思维去创造。如果安排得当,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游离于阅读教学这外,起到读写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教学《西门豹》一课,为使学生深入体会西门豹,教师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敘述改成有人物心理活动的叙述。改写训练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扩写、缩写、变换人称写、变换顺序写等。选择哪种形式的改写训练,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课文,讲求实效。
三、落脚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
通过熟读背诵,把范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的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语言积累多了,以后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正如郭沫若先生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教师在课堂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让他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在熟读中获得记忆。语文课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应当形成一股合力,发挥整体效应。读书正是听说写各项基本功训练的一条纽带,通过读书将各项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阅读教学应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有机安排其它各项训练,完成由理解到结果、运用的全过程。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各个环节中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创设环境,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运用中积累语言。当然,积累语言不仅仅限于课内,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都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必须予以重视。
四、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所谓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
此外,在训练中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一是必须面向全体。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在课堂训练中要尽量设计、创造全体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的时机,这在确定教学目标和进行具体训练过程中,都应引起我们高度注意。二是勿忘辅导后进生。除了在教学全程中必须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热情地而不是歧视地对待后进生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后进生以适当的训练机会,并在学生自学或回答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三是加强课外指导。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学生的家庭作业量的前提下,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搞好课外阅读和自由练笔的指导,这是课内训练十分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与其让学生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机械的、枯燥的练习,还不如让他们去丰富多彩的语文园地徜徉,后者的效果肯定比前者的效果好。
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基本任务。虽然新课标提出了大方向,但如何理解,如何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还有待同行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训练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多年,深知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把语言文字教学贯穿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表现它的艺术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从读中去寻求感悟,感受语言文字所带给人的美感
在朗读中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又是以现代诗的形式出现,而诗的语言本身就极简练、含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弄清今昔变化(昨天、今天、原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在读中了解深圳的昨天是什么模样?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昨天的贫穷落后,贫穷落后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一些词语如:“遥远、渺茫、夕阳”,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遥”就是远;“渺茫”讲水势辽远看不到边,在此要灵活理解为非常落后根本看不到现代文明;“夕阳”,要发挥想象力,说明是挑回的溪水中映着夕阳。在朗读“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时,要读出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艰辛,口气略带悲伤;读到小孩子和姑娘时,要读出因无书可读任光阴流逝的惋惜,口气要充满无奈。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深圳的昨天是贫穷落后的,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朗读分析明天和原因两部分,特别是读到深圳的巨变时,要以惊喜、自豪的口气读,学生就会清楚课文是采用对比的写法,就能轻松地找出“焕然一新”和“改革开放”这两个词语。最后以三个中心词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积累并运用课文语言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课文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背诵若干这样的文章,对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不少帮助的。可以利用早读、课前五分钟、课余五分钟重复背诵,背到如同记乘法口诀那样。如能天天坚持,肯定水滴石穿,到时满腹文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同时,还要减轻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活用词语、句式、写法。除了背诵以外,还有听写、摘抄等,这些都是记忆性积累。另外,我们要适当地安排具有创造性积累的训练,如复述课文、改写等。复述课文时,不必要求学生非要用自己的语言,如果能将范文语言放在口头上来练,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那实际上已是学生在初步内化范文的语言了。改写也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吕淑湘先生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改写这种训练方式,要求学生除了要记住课文中的内容,还要运用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就要动脑筋,要靠思维去创造。如果安排得当,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游离于阅读教学这外,起到读写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教学《西门豹》一课,为使学生深入体会西门豹,教师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敘述改成有人物心理活动的叙述。改写训练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扩写、缩写、变换人称写、变换顺序写等。选择哪种形式的改写训练,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课文,讲求实效。
三、落脚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
通过熟读背诵,把范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的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语言积累多了,以后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正如郭沫若先生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教师在课堂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让他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在熟读中获得记忆。语文课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应当形成一股合力,发挥整体效应。读书正是听说写各项基本功训练的一条纽带,通过读书将各项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阅读教学应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有机安排其它各项训练,完成由理解到结果、运用的全过程。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各个环节中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创设环境,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运用中积累语言。当然,积累语言不仅仅限于课内,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都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必须予以重视。
四、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所谓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
此外,在训练中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一是必须面向全体。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在课堂训练中要尽量设计、创造全体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的时机,这在确定教学目标和进行具体训练过程中,都应引起我们高度注意。二是勿忘辅导后进生。除了在教学全程中必须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热情地而不是歧视地对待后进生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后进生以适当的训练机会,并在学生自学或回答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三是加强课外指导。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学生的家庭作业量的前提下,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搞好课外阅读和自由练笔的指导,这是课内训练十分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与其让学生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机械的、枯燥的练习,还不如让他们去丰富多彩的语文园地徜徉,后者的效果肯定比前者的效果好。
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基本任务。虽然新课标提出了大方向,但如何理解,如何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还有待同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