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定此课题时,我自觉有点老生常谈,因为此前已有许多人对这个课题发表过许多言论,我有点犹豫是否再研究它。后来,转头一想,观点因人而异,我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小看法,称不上什么定论,心中也就坦然许多。
早前曾看过联想集团为他们的产品设计了一条广告:“人类如果失去‘联想’,后果会怎样?”。这句话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联想”对于人来说是何等重要。我也同样认为,小学生的习作也不能没有“联想”。目前所教的是五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普遍较低,细节性的描写少之又少,终究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受其联想能力的制约。顿产生就“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方面,作一点小研究的想法,希望能探索出有效提高的方法,及了解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和产生的反应及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对于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有了些许心得。我发现有预设性地课堂即兴练笔,是培养联想能力的途径之一,在这里简述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调动听觉,浮想联翩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用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有关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是架设在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间的桥梁。因此,第一次我借助了一段音乐材料。这是一首颇震撼人心,具有激发向上的励志钢琴曲。没有多余的讲解,只说明了简单的要求,就让学生闭眼聆听一翻后,随即当堂习作。通过实践,我发现这个方法的优点。
(一) 实现感官的共鸣
学生能够由听入想,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在感官能力上可以双重促进,达到共鸣。这本身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它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时的习作中,有的孩子对于身边事物,是观而不想,闻而不思:看归看,听归听,没思考,无感悟。正是这样,才会逐渐缺失了联想的能力。这样有明显意图的训练,即有意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事物,充分联想。
(二) 合情合理的情节虚构
本来,我以为孩子们只会天马行空。没想到,孩子们能那么仔细聆听,随着起伏跌荡的音符,构造出合情合理的情节。比如,一个同学写道:“在一个晴空万朗的天气中,一位英俊的西部牛仔,弹着钢琴,演奏着所有人都希望的奇迹——绝处逢生。此时,他就如同大海一般,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汹涌磅礴,时而文质彬彬,时而斗志昂扬。他全力追逐自己的梦想,不放手,不回头,坚持不懈,就像夸父追日,永不放弃。”从他的表达可以看出,音符是他作此联想的依据,情节和音乐所表达是的那么契合,内容精彩,生动形象。
(三) 细腻饱满的情感体现
在这次简短的习作练习中,我发现习作内容,情感细腻饱满,完全没有平时作文时的味同嚼腊,我感到惊喜。比如一位女同学写道:“萦绕在耳旁的音乐,让我来到了心驰神往的地中海,倾听那海浪的汹涌,海风呼啸而过,我向大海奔去……”热情洋溢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她从音乐中从感受到的激动、快乐。这也提醒着我们,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是动人的。
二、情节带动联想
写作过程巧妙地运用联想,可以开拓思路,活跃思维。但联想会受到条件约束,如文章的主题等等,特别是提供材料的作文,还会受到材料中设置的情境约束。联想不能是不受约束的,更何况,联想是能动的,不是纯主观性的;是自由的,但不是任意性。为了锻炼学生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联想,我设置情节带动联想,尝试运用了以下三种途径。
(一)一句话引起的联想
我在黑板上写下“王明急匆匆地跑回家。”提示:应该把之前与之后的情节联想具体。习作内容显示,同学们联想到的情景,大都能抓住“急”和“家”这两个关键词。有考试好,回家报喜的;有家人生病,回家探病的;有妈妈生弟弟,急着回家当哥哥的;也有因为学校的作业或老师等方面的事,而回家的。可以说同学们的联想情节是丰富的。看似无拘无束,因为情节都不同;但又合情合理,切合材料的限制和提示。如唐麒云同学写的:“王明像一架飞机,迅速飞进了自己的房间,把一直窝在课桌下的椅子拉了出来,坐在上面,深深地喘了两口气,然后小心翼翼地拿起日记本,翻开了新的一页,抽起了一枝插在笔筒里的黑笔,写下了刚才看到的一幕。”
(二)一张图画引起的联想
生活就是联想的来源,观察是最直接的途径。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就是提高联想能力的前提。古人说过:“最原始的办法或许就是最有效的办法。”小学生的习作是从看图写话开始,这是因为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缘故。这同时也说明了直观的事物,能给孩子们较好的启发和提示。当然,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再也不能满足像低年级的孩子那样,只写出简单的几句话,而应既表达出图上的内容,又要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联想出未呈现的内容,丰富习作内容。实践证明,在这次训练中,学生用得比较多的是同类联想和相关联想。
(三)“一段情景表演”的联想
“一句话”“一张图”都是静态式的联想,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细细品读和观察,然后再细细构思。那么,如果是动态性的情景,会如何呢?这不就等同于生活中的情景吗?我从班上挑选几个同学,表演了一段情景,强调需要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及整个场面。学生都能根据这段表演来写,也能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写,其中,神态描写相对较少,心理活动描写就屈指可数了。虽然,存在着描写方法上的不足,但值得肯定的是,“眼见为实”在同学们的习作中,体现充分。学生能抓住人物的表现,联想其表现的动机及故事表达的中心,并运用相似联想,描述自身经历过的相似情景。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明白:丰富的联想是一篇作文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作文不能没有联想,失去联想,犹如鸟儿折翼,船儿失桨。或许我的鄙见还不够成熟,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课堂简短的练笔,相信在默默耕耘下,学生们的联想能力会犹如潜滋暗长的种子,终有一天,勇敢地破土而出,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
早前曾看过联想集团为他们的产品设计了一条广告:“人类如果失去‘联想’,后果会怎样?”。这句话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联想”对于人来说是何等重要。我也同样认为,小学生的习作也不能没有“联想”。目前所教的是五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普遍较低,细节性的描写少之又少,终究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受其联想能力的制约。顿产生就“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方面,作一点小研究的想法,希望能探索出有效提高的方法,及了解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和产生的反应及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对于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有了些许心得。我发现有预设性地课堂即兴练笔,是培养联想能力的途径之一,在这里简述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调动听觉,浮想联翩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用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有关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是架设在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间的桥梁。因此,第一次我借助了一段音乐材料。这是一首颇震撼人心,具有激发向上的励志钢琴曲。没有多余的讲解,只说明了简单的要求,就让学生闭眼聆听一翻后,随即当堂习作。通过实践,我发现这个方法的优点。
(一) 实现感官的共鸣
学生能够由听入想,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在感官能力上可以双重促进,达到共鸣。这本身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它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时的习作中,有的孩子对于身边事物,是观而不想,闻而不思:看归看,听归听,没思考,无感悟。正是这样,才会逐渐缺失了联想的能力。这样有明显意图的训练,即有意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事物,充分联想。
(二) 合情合理的情节虚构
本来,我以为孩子们只会天马行空。没想到,孩子们能那么仔细聆听,随着起伏跌荡的音符,构造出合情合理的情节。比如,一个同学写道:“在一个晴空万朗的天气中,一位英俊的西部牛仔,弹着钢琴,演奏着所有人都希望的奇迹——绝处逢生。此时,他就如同大海一般,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汹涌磅礴,时而文质彬彬,时而斗志昂扬。他全力追逐自己的梦想,不放手,不回头,坚持不懈,就像夸父追日,永不放弃。”从他的表达可以看出,音符是他作此联想的依据,情节和音乐所表达是的那么契合,内容精彩,生动形象。
(三) 细腻饱满的情感体现
在这次简短的习作练习中,我发现习作内容,情感细腻饱满,完全没有平时作文时的味同嚼腊,我感到惊喜。比如一位女同学写道:“萦绕在耳旁的音乐,让我来到了心驰神往的地中海,倾听那海浪的汹涌,海风呼啸而过,我向大海奔去……”热情洋溢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她从音乐中从感受到的激动、快乐。这也提醒着我们,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是动人的。
二、情节带动联想
写作过程巧妙地运用联想,可以开拓思路,活跃思维。但联想会受到条件约束,如文章的主题等等,特别是提供材料的作文,还会受到材料中设置的情境约束。联想不能是不受约束的,更何况,联想是能动的,不是纯主观性的;是自由的,但不是任意性。为了锻炼学生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联想,我设置情节带动联想,尝试运用了以下三种途径。
(一)一句话引起的联想
我在黑板上写下“王明急匆匆地跑回家。”提示:应该把之前与之后的情节联想具体。习作内容显示,同学们联想到的情景,大都能抓住“急”和“家”这两个关键词。有考试好,回家报喜的;有家人生病,回家探病的;有妈妈生弟弟,急着回家当哥哥的;也有因为学校的作业或老师等方面的事,而回家的。可以说同学们的联想情节是丰富的。看似无拘无束,因为情节都不同;但又合情合理,切合材料的限制和提示。如唐麒云同学写的:“王明像一架飞机,迅速飞进了自己的房间,把一直窝在课桌下的椅子拉了出来,坐在上面,深深地喘了两口气,然后小心翼翼地拿起日记本,翻开了新的一页,抽起了一枝插在笔筒里的黑笔,写下了刚才看到的一幕。”
(二)一张图画引起的联想
生活就是联想的来源,观察是最直接的途径。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就是提高联想能力的前提。古人说过:“最原始的办法或许就是最有效的办法。”小学生的习作是从看图写话开始,这是因为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缘故。这同时也说明了直观的事物,能给孩子们较好的启发和提示。当然,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再也不能满足像低年级的孩子那样,只写出简单的几句话,而应既表达出图上的内容,又要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联想出未呈现的内容,丰富习作内容。实践证明,在这次训练中,学生用得比较多的是同类联想和相关联想。
(三)“一段情景表演”的联想
“一句话”“一张图”都是静态式的联想,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细细品读和观察,然后再细细构思。那么,如果是动态性的情景,会如何呢?这不就等同于生活中的情景吗?我从班上挑选几个同学,表演了一段情景,强调需要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及整个场面。学生都能根据这段表演来写,也能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写,其中,神态描写相对较少,心理活动描写就屈指可数了。虽然,存在着描写方法上的不足,但值得肯定的是,“眼见为实”在同学们的习作中,体现充分。学生能抓住人物的表现,联想其表现的动机及故事表达的中心,并运用相似联想,描述自身经历过的相似情景。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明白:丰富的联想是一篇作文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作文不能没有联想,失去联想,犹如鸟儿折翼,船儿失桨。或许我的鄙见还不够成熟,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课堂简短的练笔,相信在默默耕耘下,学生们的联想能力会犹如潜滋暗长的种子,终有一天,勇敢地破土而出,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