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建桥报国”的初心脉动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江之滨武汉,一座外形为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的大楼——中铁大桥局桥梁科技大厦里,坐落着国内首家以桥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桥梁博物馆。
  馆内,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使用的铆钉和工具、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使用的钢梁和重潜装备、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穿过的工装……一件件陈列在展柜或复原场景中的展品,凝结着一代代“大桥人”建桥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痕迹,也见证了新中国桥梁事业发展的峥嵘历程。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磅礴伟力,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新时代取得新胜利的必要之举。
  中铁大桥局以桥梁博物馆为载体,深挖新中国桥梁发展史中的爱国主义底蕴,用真实的故事人物、可感的史料文物、创新的展陈方式、丰富的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员工和社会观众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热情。目前,桥梁博物馆已入选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积极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让我们走进桥梁博物馆,一同感受新中国桥梁建设者血脉之中流淌的爱国情怀。
  建桥报国守初心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桥梁事业的起点,中铁大桥局(前身为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武汉大桥工程局)也正是为修建这座大桥而成立。大桥的建设不仅教会了新中国第一代桥梁人如何在长江上建桥,更熔铸了“大桥人”基因中“建桥报国”的初心使命。
  在桥梁博物馆中,一处武汉长江大桥工地复原场景,令人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回到了60多年前那个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年代。展区里,铆钉枪、钢梁、《管柱基础》书籍、仿制的建桥纪念碑等馆藏,都蕴含着一段又一段为新中国建设攻坚克难、坚守质量、不计个人得失的动人故事。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内百废待兴、物资匮乏,既没有在大江大河上建桥的技术和经验,也缺乏机械设备和桥用钢材。更加困难的是,长江天堑流经武汉的区域水深流急、江面宽阔,在当时,这种施工状况可以说是世界级难题。国际上成熟的“气压沉箱法”基础施工,在长江上根本无法使用。
  尽管条件艰苦,但当年的桥梁建设者深知,武汉长江大桥承载着贯通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的重任,对于提升国内运力、加快全国建设步伐有着重要作用。他们下定决心,不仅要建成大桥,还要又快又好地建成大桥。
  为解决长江上无法使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的难题,中国桥梁建设者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攻克了围堰防水、管柱沉入沙层、钻孔、流沙等诸多难题,研制出“凹形岩石钻头”,成功实现了“管柱钻孔法”这一世界首创技术,使大桥比国家规定工期提前了1年零3个月完工。
  武汉长江大桥的质量关系着桥上行人的生命安全、关系着祖国南北大动脉的畅通、关系着全国建设的大局。因此,当时的桥梁建设者对质量的追求十分严苛。
  武汉长江大桥的每孔钢梁跨度128米,工人需要用直径26毫米的铆钉,穿过厚度172毫米的板束,将一孔孔钢梁铆合起来。然而铆合这么厚的钢梁在国内还是首次,技术人员和工人都没有经验。在铆合了1万多颗铆钉后,现场有人发现,部分铆钉和钉孔没有铆合密实。虽然这微小的缝隙在合理误差范围之内,但如果未来真的有一颗铆钉发生松动,就会引起受力不均,导致整片钢板松动,甚至造成桥梁垮塌。对此,大桥局经过慎重研究后决定,制定新的铆合方案,铲掉已经铆合的铆钉,重新施工,不能留下任何安全隐患。正是这种对质量极其严苛的追求,让武汉长江大桥在通车后的60余年间,没有任何一颗铆钉出现过松动,未发生任何质量安全问题,武汉长江大桥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桥坚强”。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在仪式上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在我国桥梁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我国桥梁工程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一桥梁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凝结着无数桥梁建设者的心血。尽管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施工任务繁重,但他们无怨无悔、尽职尽责,一心只想将新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他们之中,有些人的事迹被留存至今,有些人默默奉献却未曾留下姓名,但每当观众走进桥梁博物馆,看到这些留存的史料文物,聆听背后的建设故事,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那群建设者爱国的热血温度和报国的坚定信念。
  筚路蓝缕启山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对于中国桥梁事业来说,从曾经全面落后于世界,到如今在许多领域领先世界,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特别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时候,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支持,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致努力,是推动事业发展极为关键的因素。
  在桥梁博物馆中,毛主席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照片、翻阅过的《武汉长江大桥》画册以及“江汉桥”“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的题字等展品,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中国桥梁事业发展的关怀与支持。
  1953年,毛主席到武汉实地考察后,赞许了龟山、蛇山线的选址方案。1956年,毛主席在视察大桥建设现场后,对“管柱钻孔法”予以极大地肯定。毛主席还对新中国桥梁建设事业作出了“建成学会”“将来在长江上修二十座、三十座桥,黄河上修几十座,到处都能走”等重要指示。可以說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能够顺利推进,与毛主席的关怀和重视密不可分。
  而后,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不同的桥梁建设工地视察指示,给予新中国桥梁事业关怀与支持。桥梁博物馆中也珍藏了相关影像和墨宝,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新中国桥梁事业的“掌舵者”和“指挥官”,那么以滕代远、彭敏、王任重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员则是新中国桥梁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各项公务十分繁忙,但他对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却格外重视,每年至少要去武汉两次,有时出差绕道也要去现场看一下。他曾说,这座大桥修好了,可以为我国培养大批建桥人才,训练出更多建桥工人,总结出更丰富的建桥经验。
  中铁大桥局第一任书记、政委王任重,中铁大桥局第一任局长彭敏以及中铁大桥局第一任总工程师汪菊潜作为大桥局的主要领导,承担的责任重大。无论是制定和完善大桥的设计方案,还是力推“管柱钻孔法”,亦或是为确保大桥质量对1万多颗铆钉进行重新施工,他们都顶住巨大压力,带领广大建设者攻克难题,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在博物馆“建桥国家队的光辉历程”展区入口处,滕代远、彭敏、王任重、汪菊潜的雕像雄姿英发、栩栩如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以他们为代表的先辈身上奋发图强、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
  循着先辈的脚印,陈新、方秦汉、谭国顺、文武松等新一批领军者又挑起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大梁,在九江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等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桥建设中留下了奋斗的身影,书写了新的“建桥报国”篇章。
  薪火相传育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时所说:“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
  桥梁博物馆整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见证物,将其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材料,深入挖掘展示这些见证物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围绕历史见证物讲好历史故事,使观众充分感受新中国成立和发展的艰辛历程,传承好红色基因。
  自2019年5月18日试开馆至2020年底,桥梁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6 569人次,持续开展了下基层、进校园、知识讲座、直播云游博物馆等形式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桥梁博物馆格外注重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努力在他们心中播下爱国种子。例如:主动走进武汉弘桥小学金桥校区、邀请武汉三中近800名高三學子到馆参观、以直播形式带领湖南省桂东县上东村上东小学的学生“云游”博物馆等。
  桥梁博物馆还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2019年7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中铁大桥局机关共计278名党员参观了中国桥梁博物馆,在体验式教育中感悟建桥初心,追溯桥梁历史,传承建桥精神,弘扬桥梁文化。许多党员都表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体验式教育有利于激励党员干部以昂扬奋进的主人翁姿态积极搞好各项工作,更好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桥梁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为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桥梁博物馆采用现代化展陈方式,打造数字化沉浸空间。除实物、模型、图片外,桥梁博物馆还重点通过5D电影、VR体验、全景影片与桥梁合影、电子签名留言等展陈手段,营造视、听、触多感官的立体化体验环境,并将展览场地延伸到室外,建成了桥梁主题公园。
  文化产品是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中铁大桥局在深入挖掘历史资源的基础上,组织拍摄了一系列介绍桥梁建设、讲述建设者故事的视频和影片,汇编了《一桥飞架南北——桥梁科普知识宣传册》《国家名片——中国桥梁》《长江大桥日历》等书籍,开发了桥梁模型、书签、文具等系列文创产品,并在博物馆开辟专门的文化展区,将这些自主创作的文化产品,同武汉长江大桥苏绣、桥碑拓片以及关于桥梁的纪念邮票、钱币、纪念章、粮票等共同展出,以贴近生活、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千馆一面难显波澜壮阔,突出特色方知历史精魂所在。中铁大桥局将继续深挖桥梁历史底蕴,突出桥梁行业特色,为爱国主义教育打造一方独具魅力的载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其他文献
在新中国70年航运发展的星辰大海中,杨怀远的名字流传至今。他是原上海海运局所属沿海客轮上的一名服务员,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他用一根小扁担书写了“当代雷锋”的传奇人生。  结缘“小扁担”  1960年,杨怀远从部队转业到上海公平路码头,进入上海海运局工作。1962年,被派到“民主5号”轮,做了一名客运服务员。  “低人一等”的工作,让杨怀远无限惆怅。他心想,跟自己一起转业的其他战友,每个人都
期刊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始建于1934年,是一个集铁矿山采掘和钢铁生产、加工、配送、贸易为一体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全球不锈钢行业领军企业。其物流中心作为太钢重要的生产保供单位,主要承担太钢原燃材料入厂、生产单位半成品倒搬运输和产成品外发任务,是太钢物流供应链和实现整体效益的关键一环。近两年来,太钢物流中心针对路车作业区岗位工作实际及员工的思想动态状况,以做实做细职工思想政
期刊
在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筑施工类国有企业的主业主责担当和生产经营创新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对于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基层党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面对建筑行业逐步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增长”、从“传统基建”到“新基建”的大背景,中
期刊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中国石油人最厚重的文化基因,是激励石油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培育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让石油人的“精神之魂”传承不息,成为推动大庆石油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  2019年为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大庆油田第五采油厂第五油矿高四队党支部以此为契机,通过带领干部职工学传统、忆传统、讲传统,不断激发职工内动力、提升组织凝聚力、增强队伍“硬核”力,为圆满完成原油产量
期刊
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机集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始终牢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从传承和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履行好强军首责、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出发,实施以“铁心向党的政治信念、富国强军的使命担当
期刊
多年来,大庆油田试油试采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始终坚持把继承和弘扬大庆油田优良传统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和“魂”,把开拓和创新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之源,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不忘本来,植根沃土开启艰苦创业的精神传承之门  发展源自传承。多年来,分公司始终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党委重点工作,让传统文化底蕴保持着勃勃生机。  以思想教育
期刊
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荣登2015版人民币100元纪念钞。  经航天科技集团相关部门同意,本刊独家全文转发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在《经济日报》刊发的题为《以
期刊
背景与意义目标导向,看清身处何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工作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中央企业作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柱,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现实检验。  天时:新时代对青年和青年工作提出客观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新時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新时代
期刊
这里有古道悠扬的沙漠驼铃,这里有莫高石窟的飞天神韵。从阳关烽火的边塞风云,到六月飞雪的高原气候,在甘肃敦当,这个承千古风情、载厚重人文之地,一条现代化高速公路通车在望。  自开工建设以来,中铁十五局五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敦当高速公路项目部始终秉承“严、细、实、行、廉”的管理思路,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该项目部全体成员用智慧和汗水不断筑路建桥,开启了在边塞大漠的奋斗岁月。  20
期刊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传家宝。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特别是以5G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重要变革的关键影响要素,对传统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