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始创的中小学学科教学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诱思教学思想论、三维教学目标论、探究教学过程论。张熊飞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各个基本要素定型化的特定操作程序。”他在分析了教学过程中的六个教学心理要素(情意、体验、同化、观察、思维、迁移)和五个教学行为要素(情境、活动、反馈、探索、研究、运用)的作用与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探究性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系统中,既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尤其是要在教学中贯彻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师“变教为诱,变教为导,以诱达思,育人育才”的教育理念。
初中生物课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教学中,激发情意是启发诱导的前提,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也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中有充分体现:①认知的执行操作子机制的心理表现为“观察——思维——迁移”,学习行为是“探索——研究——运用”;②情意的动力激励子机制是“创设情境(学习行为)、激发情意(心理表现)”;③目标的控制调整子机制是“及时反馈(学习行为)、促进同化(心理表现)”;④行为的参与交往子机制是“全身活动(学习行为)、心灵体验(心理表现)”。
情境和兴趣,既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也是学生求知活动的重要动力。生物实验尤其是探索性实验,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而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脊髓和脊神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探究法,着力创设最佳的探究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通过“探索”与“研究”(亦即“观察”与“思维”两大教学层次)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素质教育。观察(探索)是学生主体在教师诱导下的观察(探索);思维(研究)是学生主体在教师诱导下主动的思维(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教材的知识点顺序来个调整,先由学生完成脊蛙反射实验,后在教师诱导下掌握脊髓和神经的结构及功能。
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影打出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实验——脊蛙反射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然后学生自己完成脊蛙反射实验(在课前可先组织几个学生掌握此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由教师或几个学生巡视指导帮助完成实验,填写好实验报告。思考题:用青蛙直接做实验,预计有无反射?为什么要去掉脑?怎样验证去掉了脑,制成了脊蛙?盐酸或硫酸的浓度为什么是l%或0.5%-1%呢?探针破坏脊髓为什么无现象出现?脊髓的功能是什么?
实验引探,讨论归纳 ①通过实验的现象观察,诱导学生回答思考题,后得出脊髓反射功能。(板书“脊髓反射功能:反射”)②教师把脊蛙反射实验再做一次。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这实验中增加一个实验内容:脊蛙的缩腿反射——用1%盐酸刺激后肢。然后再把后肢部分的皮肤剥去,再刺激之,反射消失。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反射消失呢?学生解答,教师补充:由于反射弧不完整,感受器被破坏了。③第一次迁移:结合上节课的膝跳反射和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反射如:缩手反射、排便、排尿等,说明人的脊髓有反射功能。④继续探索观察,研究归纳。学生重复做膝跳反射:要求实验者注意观察现象,受试者注意感觉。实验者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被试者有踢小腿动作,说明脊髓的反射功能。被试者有什么感觉——麻、甚至痛。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说明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可见脊髓还有传导功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成年人的排便、排尿反射等。(板书“脊髓的功能:反射和传导”)
巩固迁移、教学反馈 叙述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排尿、排便反射等。学生讨论回答课文动动脑第二题。小结:脊髓的反射中枢是低级中抠,负责低级的活动,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大脑对脊髓的活动有控制作用。归纳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传播的一般模式(见下图)。要使探究式过程沿着教学目标顺利进行,快速反馈十分重要。这要随时结合体验进行,看学生“动手做”“动笔写”“动耳听”“动口议”“动脑思”。提问激疑,察颜观色,均可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同时,矫正学生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地正确理解和探究等,使学生及时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即使失误了,也会尽快的从克服挫折中转向成功。知识的迁移、反馈,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活化、深化、系统化。
阅读课文,思考归纳 一节课往往有多个探究点,此时应按照知识点的出现先后,安排多个各不相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读书、识图也是一个重要的探究过程,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升华为理性认识,并且记忆牢固。通过学生概括总结,发现掌握知识内在的素质和知识的系统。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相城实验中学)
初中生物课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教学中,激发情意是启发诱导的前提,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也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中有充分体现:①认知的执行操作子机制的心理表现为“观察——思维——迁移”,学习行为是“探索——研究——运用”;②情意的动力激励子机制是“创设情境(学习行为)、激发情意(心理表现)”;③目标的控制调整子机制是“及时反馈(学习行为)、促进同化(心理表现)”;④行为的参与交往子机制是“全身活动(学习行为)、心灵体验(心理表现)”。
情境和兴趣,既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也是学生求知活动的重要动力。生物实验尤其是探索性实验,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而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脊髓和脊神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探究法,着力创设最佳的探究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通过“探索”与“研究”(亦即“观察”与“思维”两大教学层次)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素质教育。观察(探索)是学生主体在教师诱导下的观察(探索);思维(研究)是学生主体在教师诱导下主动的思维(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教材的知识点顺序来个调整,先由学生完成脊蛙反射实验,后在教师诱导下掌握脊髓和神经的结构及功能。
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影打出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实验——脊蛙反射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然后学生自己完成脊蛙反射实验(在课前可先组织几个学生掌握此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由教师或几个学生巡视指导帮助完成实验,填写好实验报告。思考题:用青蛙直接做实验,预计有无反射?为什么要去掉脑?怎样验证去掉了脑,制成了脊蛙?盐酸或硫酸的浓度为什么是l%或0.5%-1%呢?探针破坏脊髓为什么无现象出现?脊髓的功能是什么?
实验引探,讨论归纳 ①通过实验的现象观察,诱导学生回答思考题,后得出脊髓反射功能。(板书“脊髓反射功能:反射”)②教师把脊蛙反射实验再做一次。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这实验中增加一个实验内容:脊蛙的缩腿反射——用1%盐酸刺激后肢。然后再把后肢部分的皮肤剥去,再刺激之,反射消失。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反射消失呢?学生解答,教师补充:由于反射弧不完整,感受器被破坏了。③第一次迁移:结合上节课的膝跳反射和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反射如:缩手反射、排便、排尿等,说明人的脊髓有反射功能。④继续探索观察,研究归纳。学生重复做膝跳反射:要求实验者注意观察现象,受试者注意感觉。实验者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被试者有踢小腿动作,说明脊髓的反射功能。被试者有什么感觉——麻、甚至痛。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说明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可见脊髓还有传导功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成年人的排便、排尿反射等。(板书“脊髓的功能:反射和传导”)
巩固迁移、教学反馈 叙述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排尿、排便反射等。学生讨论回答课文动动脑第二题。小结:脊髓的反射中枢是低级中抠,负责低级的活动,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大脑对脊髓的活动有控制作用。归纳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传播的一般模式(见下图)。要使探究式过程沿着教学目标顺利进行,快速反馈十分重要。这要随时结合体验进行,看学生“动手做”“动笔写”“动耳听”“动口议”“动脑思”。提问激疑,察颜观色,均可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同时,矫正学生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地正确理解和探究等,使学生及时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即使失误了,也会尽快的从克服挫折中转向成功。知识的迁移、反馈,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活化、深化、系统化。
阅读课文,思考归纳 一节课往往有多个探究点,此时应按照知识点的出现先后,安排多个各不相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读书、识图也是一个重要的探究过程,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升华为理性认识,并且记忆牢固。通过学生概括总结,发现掌握知识内在的素质和知识的系统。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相城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