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中很多经典小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是引领学生进行赏析品鉴、悉心体悟的绝好资源。本文提出要把握广度解读,凸显内容研制的结合点;不断深化解读,凸显目标设置的着力点;多维角度解读,凸显教学设计的侧重点,从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广度解读;深化解读;多维解读;文本细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经成为教学的重心。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为例,从多视角的细微层面反应了社会生活、展现人物形象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作品。教材中很多经典小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是引领学生进行赏析品鉴、悉心体悟的绝好资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把握广度解读,凸显内容研制的结合点
所谓“广度”,就是在文本细读时不能局限于仅有的教材本身,而是将关注的视域拓展到与教材文本相关的书籍与资料,但全部都读,时间上又不太现实。因此,针对文本资源浩渺如烟的实际状况,要想对小说的内涵形成立体化地感知,就必须要探寻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点。教师就可以从小说创作的背景、作者创作的意图等通道入手,还原写作的时代背景,丰富小说阅读的整体体验,让文本细读的价值最大化。
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第四自然段这样写道:“又出什么事啦?”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应该如何解读?教师并不急于组织学生思考,而是为学生拓展补充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所处社会环境和写作时具体的时代背景。首先,紧扣小说内容,了解时代背景。普法战争后,战败的法国人被迫接受德语教育,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其中“又”字展现了特殊时代下动乱的频繁,变故迭起;阿尔萨地区的平民百姓在这样的时代,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件;其次,聚焦人物语言,走进作者意识。所有的不利消息都发布于这块布告牌,这块牌子简直成了法国社会现状的晴雨表。所以,小弗朗士一旦看到布告牌前围着的众人,就条件反射一般地意识到“又出什么事啦”。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借助孩子疑惑的眼光,为后面上最后一节课法语课的情节埋下了伏笔,预示着重大事件的发生。
如果仅凭教材中的文本,是无法洞察如此深刻、丰富的内容的,教师正是借助了具有契合点的资料,在拓展文本表达广度的前提下,深化对小说的感知。
二、不断深化解读,凸显目标设置的着力点
文本解读的深度就是要穿越语言的樊篱,向文本表达核心的深度迈进,而不仅仅满足于课程的热闹。而对于小说这一文体而言,阅读的深度就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上,并在品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读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体验。小说,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内在意识中的投射,怎样才能将小说所反映的主题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呢?我们就需要在与文本对接、解读中,将事物、情感向生活还原。
比如《童年的朋友》是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文中有一句话“我不想睡”,“不想睡就不睡好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揣摩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尝试以对比的方式进行体验,很多学生读出“我不想睡!”中感叹号坚决的态度,感受“我”在外祖母前无忧无虑,甚至略显放肆的态度。而外祖母表示“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平常的话语中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幼小的心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外祖母的善解人意,以及对我的尊重甚至是迁就。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外祖母这一童年朋友的形象就有了更加鲜明的认知,教师顺势引领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代源自祖辈的温馨画面,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于是,亲情、幸福、希望,就成了每个学生内在精神成长的内涵。
三、多维角度解读,凸显教学设计的侧重点
小说的解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但受时间限制,文本细读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有所侧重。因此,阅读教学对小说的文本细读,既要以一个纯粹读者的身份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同时也要紧扣新课标理念,读出编者的真正用意,更需要以学生的身份洞察其可能出现的疑惑点、障碍点,搭建文本的支点。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以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为例,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出 不同层次的内涵:首先,走进文本,感知人物形象。卢进勇将火柴交给指导员,他的内心充斥着失去战友的悲痛,教师可以搭建情境表演的方式引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洞察人物所处的真实状态,感知人物内心世界,体验人物形象;其次,紧扣文本,辨析表达方式。小说十分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描写入手:作者是怎么描写卢进勇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从中有了哪些收获?等,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的表达魅力,起到积累语言、学会表达的效果;最后,依托文本,体悟内在情韵。在把握小说主题时,学生呈现出不同的解读:卢进勇虽然悲痛,但同时被战士的精神所震撼;卢进勇数出的“一,二,三,四”等数字,包含了人物内心的沉重与慎重;每一根火柴都是战士们用艰辛和生命换来的,都是可以燎原的希望之火。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的引领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丰富的解读,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发展,真正提升了学生实践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小说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文体,以人物刻画、聚焦细节为主的文体,蕴藏着丰富的价值细节,承载历练学生品析文学作品能力、丰富学生解读意识、提升学生表达素养的重要作用。阅读教学只有引领学生细致地读,深入感知小说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韵,感知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才能走进小说文本的别样天空,为学生核心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周寬邦.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2017(15)
[2]华哲.文本细读阅读法有效实践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9)
【关键词】广度解读;深化解读;多维解读;文本细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经成为教学的重心。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为例,从多视角的细微层面反应了社会生活、展现人物形象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作品。教材中很多经典小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是引领学生进行赏析品鉴、悉心体悟的绝好资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把握广度解读,凸显内容研制的结合点
所谓“广度”,就是在文本细读时不能局限于仅有的教材本身,而是将关注的视域拓展到与教材文本相关的书籍与资料,但全部都读,时间上又不太现实。因此,针对文本资源浩渺如烟的实际状况,要想对小说的内涵形成立体化地感知,就必须要探寻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点。教师就可以从小说创作的背景、作者创作的意图等通道入手,还原写作的时代背景,丰富小说阅读的整体体验,让文本细读的价值最大化。
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第四自然段这样写道:“又出什么事啦?”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应该如何解读?教师并不急于组织学生思考,而是为学生拓展补充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所处社会环境和写作时具体的时代背景。首先,紧扣小说内容,了解时代背景。普法战争后,战败的法国人被迫接受德语教育,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其中“又”字展现了特殊时代下动乱的频繁,变故迭起;阿尔萨地区的平民百姓在这样的时代,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件;其次,聚焦人物语言,走进作者意识。所有的不利消息都发布于这块布告牌,这块牌子简直成了法国社会现状的晴雨表。所以,小弗朗士一旦看到布告牌前围着的众人,就条件反射一般地意识到“又出什么事啦”。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借助孩子疑惑的眼光,为后面上最后一节课法语课的情节埋下了伏笔,预示着重大事件的发生。
如果仅凭教材中的文本,是无法洞察如此深刻、丰富的内容的,教师正是借助了具有契合点的资料,在拓展文本表达广度的前提下,深化对小说的感知。
二、不断深化解读,凸显目标设置的着力点
文本解读的深度就是要穿越语言的樊篱,向文本表达核心的深度迈进,而不仅仅满足于课程的热闹。而对于小说这一文体而言,阅读的深度就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上,并在品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读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体验。小说,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内在意识中的投射,怎样才能将小说所反映的主题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呢?我们就需要在与文本对接、解读中,将事物、情感向生活还原。
比如《童年的朋友》是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文中有一句话“我不想睡”,“不想睡就不睡好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揣摩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尝试以对比的方式进行体验,很多学生读出“我不想睡!”中感叹号坚决的态度,感受“我”在外祖母前无忧无虑,甚至略显放肆的态度。而外祖母表示“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平常的话语中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幼小的心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外祖母的善解人意,以及对我的尊重甚至是迁就。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外祖母这一童年朋友的形象就有了更加鲜明的认知,教师顺势引领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代源自祖辈的温馨画面,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于是,亲情、幸福、希望,就成了每个学生内在精神成长的内涵。
三、多维角度解读,凸显教学设计的侧重点
小说的解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但受时间限制,文本细读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有所侧重。因此,阅读教学对小说的文本细读,既要以一个纯粹读者的身份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同时也要紧扣新课标理念,读出编者的真正用意,更需要以学生的身份洞察其可能出现的疑惑点、障碍点,搭建文本的支点。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以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为例,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出 不同层次的内涵:首先,走进文本,感知人物形象。卢进勇将火柴交给指导员,他的内心充斥着失去战友的悲痛,教师可以搭建情境表演的方式引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洞察人物所处的真实状态,感知人物内心世界,体验人物形象;其次,紧扣文本,辨析表达方式。小说十分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描写入手:作者是怎么描写卢进勇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从中有了哪些收获?等,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的表达魅力,起到积累语言、学会表达的效果;最后,依托文本,体悟内在情韵。在把握小说主题时,学生呈现出不同的解读:卢进勇虽然悲痛,但同时被战士的精神所震撼;卢进勇数出的“一,二,三,四”等数字,包含了人物内心的沉重与慎重;每一根火柴都是战士们用艰辛和生命换来的,都是可以燎原的希望之火。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的引领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丰富的解读,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发展,真正提升了学生实践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小说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文体,以人物刻画、聚焦细节为主的文体,蕴藏着丰富的价值细节,承载历练学生品析文学作品能力、丰富学生解读意识、提升学生表达素养的重要作用。阅读教学只有引领学生细致地读,深入感知小说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韵,感知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才能走进小说文本的别样天空,为学生核心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周寬邦.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2017(15)
[2]华哲.文本细读阅读法有效实践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