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建立新制度、掀开新篇章的过渡阶段。这种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二者的发展目标都是实现社会主义,想要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需要具体深入地进行分析。本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入手,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联系与区别,对今天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关系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020-02
作为社会转型中的两大战略构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各有侧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重在探寻民主建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且建设和过渡不同时发生,有先有后;过渡时期总路线则将建设与改造并举。因此,想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必须准确把握它们二者的关系。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先建设后过渡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诞生
国情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考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异常复杂严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就是在各方面落后的情况下,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民主建设、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中没有这样一种社会形态,史料分别从经济成分、阶级构成、主要矛盾等角度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社会理论的探索经历了酝酿、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这一理论就开始酝酿,经过土地革命得到丰富;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初,经过抗战时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就新民主主义社会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前途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对党和人民有重大教育意义。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目标 [1]。这场新式革命的领导者只能是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是革命任务。
1940年2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文章,“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毛泽东的分析正应革命现实所需,把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目的在于披荆斩棘,革故鼎新,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步履维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仍是起点,还要继续发展,以迈进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这既是对中国革命现实特点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中国革命具体内容的准确判断。毛泽东还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成就、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造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
在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后,人们对它的探索、践行并没有停滞,仍旧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在第一步完成后,继续实践,并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从六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洗礼,才能通向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而在中国,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一定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肯定了革命之后所建立的这种国家制度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更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进行深刻分析,为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指明了方向。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这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本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先建设后改造,这是符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建设与改造并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称为“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必须明确一点,不能把过渡时期等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它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简言之,这是基于对现实社会的分析、把握,所以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1953年6月,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在同年12月,最终完整阐述了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再次明确了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属于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如果偏离了这条总路线,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党的各项事业也会受到影响。至于为什么要“一化”,为什么要“三改”,是因为它们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是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消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要改变它的性质,变私有为公有。
(二)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性毋庸置疑,这是党对现实社会作出的正确判断,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此次社会主义改造所产生的两大积极意义是罕见的:第一,这一变革没有破坏生产力,没有造成不好的结果;第二,这一变革没有引发社会混乱,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联系与区别
(一)二者的联系
1. 过渡性一致
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身具有过渡性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因素也会随之增多。经过这个阶段的发展、积累,就能够很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基础,提供条件。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以及它的基本纲领,都要求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所以,它们在过渡性方面是一致的。 2. 目标与任务一致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目标与任务均是社会主义社会,让社会主义这棵大树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从而改变现实的落后面貌。因此,两者在实现社会主义这一战略目标上是一致的。
3. 转变方法一致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转变的方法都是和平手段。前者的目标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也就是国营经济。后者目标的实现也是采用和平方式,尤其是对待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二者强调的基础不一样,但是转变方法都是和平的、温和的逐步过渡 [4]。
(二)二者的区别
1. 时间起点发生变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形成的,除了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还允许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而过渡时期总路线则走了一条不同的路,让马克思主义过渡理论具有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息,形成适合中国实际的过渡时期理论。
2. 实施步骤发生变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认为建设不是一时兴起,需要一定时间,建设和改造有先有后,不是同时进行的。而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建设是循序渐进的,不是突变,需要建设和改造并举,同步进行。
3. 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方式不同
一方面,在对待农业和手工业问题上,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立足扫除旧式的、落后的剥削关系,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使个体经济得到发展,以互助合作的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了走什么样的路、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与谁互助合作,是充分结合中国现实需要形成的路线、政策。另一方面,在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上,前者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后者则通过和平赎买改造企业和人,从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换句话说,这不是强迫性的,不是一次性把私有的变成公有的,而是有一个缓冲过渡的阶段 [5]。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经过这一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这两大理论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同时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
[3] 毛泽东. 建国以来毛泽东的文稿[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 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
[5] 董军明. 列宁过渡时期学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關系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02):38-42.
(荐稿人:罗志佳,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关系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020-02
作为社会转型中的两大战略构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各有侧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重在探寻民主建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且建设和过渡不同时发生,有先有后;过渡时期总路线则将建设与改造并举。因此,想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必须准确把握它们二者的关系。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先建设后过渡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诞生
国情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考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异常复杂严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就是在各方面落后的情况下,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民主建设、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中没有这样一种社会形态,史料分别从经济成分、阶级构成、主要矛盾等角度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社会理论的探索经历了酝酿、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这一理论就开始酝酿,经过土地革命得到丰富;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初,经过抗战时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就新民主主义社会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前途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对党和人民有重大教育意义。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目标 [1]。这场新式革命的领导者只能是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是革命任务。
1940年2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文章,“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毛泽东的分析正应革命现实所需,把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目的在于披荆斩棘,革故鼎新,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步履维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仍是起点,还要继续发展,以迈进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这既是对中国革命现实特点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中国革命具体内容的准确判断。毛泽东还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成就、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造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
在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后,人们对它的探索、践行并没有停滞,仍旧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在第一步完成后,继续实践,并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从六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洗礼,才能通向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而在中国,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一定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肯定了革命之后所建立的这种国家制度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更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进行深刻分析,为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指明了方向。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这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本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先建设后改造,这是符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建设与改造并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称为“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必须明确一点,不能把过渡时期等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它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简言之,这是基于对现实社会的分析、把握,所以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1953年6月,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在同年12月,最终完整阐述了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再次明确了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属于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如果偏离了这条总路线,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党的各项事业也会受到影响。至于为什么要“一化”,为什么要“三改”,是因为它们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是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消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要改变它的性质,变私有为公有。
(二)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性毋庸置疑,这是党对现实社会作出的正确判断,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此次社会主义改造所产生的两大积极意义是罕见的:第一,这一变革没有破坏生产力,没有造成不好的结果;第二,这一变革没有引发社会混乱,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联系与区别
(一)二者的联系
1. 过渡性一致
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身具有过渡性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因素也会随之增多。经过这个阶段的发展、积累,就能够很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基础,提供条件。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以及它的基本纲领,都要求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所以,它们在过渡性方面是一致的。 2. 目标与任务一致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目标与任务均是社会主义社会,让社会主义这棵大树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从而改变现实的落后面貌。因此,两者在实现社会主义这一战略目标上是一致的。
3. 转变方法一致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转变的方法都是和平手段。前者的目标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也就是国营经济。后者目标的实现也是采用和平方式,尤其是对待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二者强调的基础不一样,但是转变方法都是和平的、温和的逐步过渡 [4]。
(二)二者的区别
1. 时间起点发生变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形成的,除了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还允许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而过渡时期总路线则走了一条不同的路,让马克思主义过渡理论具有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息,形成适合中国实际的过渡时期理论。
2. 实施步骤发生变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认为建设不是一时兴起,需要一定时间,建设和改造有先有后,不是同时进行的。而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建设是循序渐进的,不是突变,需要建设和改造并举,同步进行。
3. 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方式不同
一方面,在对待农业和手工业问题上,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立足扫除旧式的、落后的剥削关系,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使个体经济得到发展,以互助合作的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了走什么样的路、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与谁互助合作,是充分结合中国现实需要形成的路线、政策。另一方面,在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上,前者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后者则通过和平赎买改造企业和人,从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换句话说,这不是强迫性的,不是一次性把私有的变成公有的,而是有一个缓冲过渡的阶段 [5]。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经过这一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这两大理论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同时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
[3] 毛泽东. 建国以来毛泽东的文稿[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 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
[5] 董军明. 列宁过渡时期学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關系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02):38-42.
(荐稿人:罗志佳,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