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道德律:儒家道统之殇——兼与梁涛先生商榷

来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涛先生以自律、他律的双重道德律诠释儒家道统,结果使孔子内外贯通的仁与礼,使本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五行》"德之行"与"行"产生了内在矛盾。这些矛盾源于双重道德律这一理论框架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逻辑矛盾。梁先生以自律仅仅是内在的主体自觉为前提构建双重道德律,并引入客观规范的他律作为必要的补充。然而在道德领域,自律不仅是内在的主体自觉,亦是行动的客观法则。引入他律构建双重道德律多少有些画蛇添足之疑。
其他文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更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本文旨在简述蒲翁的“三苦”意志与人格魅力,以及对后世的
原则的事,郑重地说;分歧的事,商量着说;着急的事,沉稳着说;情绪的事,开导着说;微小的事,幽默着说。  自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的作风整顿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老一辈革命者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身体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留下了不少典范。“最重要的是从自我批评开始”  周恩来认为,人总是容易看到人家的短处,看到自己的长处。应该反过来,多看人家的长处,多看自己的短处。因此,要使批评与自我
常理  当知万事化无常,进退人生应有疆。  狂躁心神亡理智,贪婪横祸起萧墙。  害人常使良知殞,利己必将人格伤。  道法自然宁静处,三餐清淡寿域长。  盐  一寸丹心昭日月,千秋皎洁蹈江河。  情关天下吟咸淡,本色依然万古歌。  教子孙  浓雾锁江垂暮秋,儿孙娇语问貂裘。  乃翁频告身将暖,莫忘布衣寒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