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抽取2008年4月-2014年3月在在我院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的病人62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其围手术期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实验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围手术期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可以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关键词:护理干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各种各样因素导致的颅内血肿,尤其是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多发疾病,其致残和致死率非常高,对病人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目前,及时清除血肿是挽救病人生命以及降低致残率的关键措施,根据相关报道表明[1],颅内血肿采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在整个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也是其中非常关键的措施,对手术成功率以及病情恢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笔者抽取2008年4月-2014年3月在在我院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的病人62例,对其围手术期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08年4月-2014年3月在在我院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的病人62例,当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龄在36-72岁,平均年龄为56.3±6.2岁。入选标准:62例通过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血肿在29-78毫升,发病在3-24小时当中采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排除标准:出血以后微创手术时间在48小时以上,手术之前出现脑疝,以及有非常明显凝血机制异常的病人。62例病人全部为急性发病,其中包括有脑叶出血、基底节出血、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以及脑室出血,它们异常为13例、36例、5例、4例、4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轻重程度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对比性。
1.2临床疗法
3-24小时当中在常规调节控制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以及抗感染等相关措施之下,采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根据病人血肿部位,面积给予血肿单项或者多靶点穿刺,以及血肿和侧脑室结合穿刺引流。术后采用NS20ml左右行血肿腔引流管或脑室引流管缓慢低压冲洗,再使用尿激酶2—3万u溶于5mlNS中注入引流管内并夹闭引流管2—3小时,此后根据患者情况酌情使用上述治疗方法,一般留置引流导管三天左右,脑室引流管不超过7天,之后进行头部CT复查,根据情况及时拔除引流导管,并采取初期康复训练。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方法。
1.3.2实验组护理方法
1.3.2.1手术之前护理
(1)术前检查:立即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化验、心电图、X片等。(2)观察病情:对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和瞳孔仔细严密观察,对有意识障碍、瞳孔形态、大小以及光反射出现变化者,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3)留置尿管:一定要保证排尿通常,对于尿失禁以及尿潴留的病人置入导尿管,以免尿液无法及时排除。(4)心理护理:患者紧张、焦虑、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刺激均会造出血压上升,使颅脑内部压力明显增高,血肿扩大,因此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要予以适时的心理疏导以缓解不良情绪。(5)头部备皮:将整个头部的头发全部剃光,将油脂完全祛除,采用温水将头部皮肤进行彻底清洗。(6)用物准备:在穿刺之前将所有手术用品以及器械准备完毕。
1.3.2.2手术当中护理
(1)临床护士要帮助病人平躺在手术床上,根据穿刺部位需要来确定手术体位,对病人采取约束带进行固定,当病人不配合的时候可以采取镇静剂,将血压监测仪、心电图以及血氧检测仪连接好,持续吸入氧气,并详细记录;(2)把各种临床操作器械和药物按照顺序依次放在操作台当中,仔细检查物品是不是准备齐全,一定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在整个手术期间对病人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手术以后置入引流导管,并给予固定,在搬动病人的时候将引流导管夹闭(暂时性),以免引流导管脱落。
1.3.2.3手术以后护理
(1)体位护理:临床手术以后,病人采取仰卧体位,头部要偏向一侧,一般术后6小时之后可采用三分之一侧卧位,左右侧卧与平卧交替进行,每2小时改变体位一次,同时要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及脱出。(2)病情观察:手术以后对病人病情相关变化给予仔细观察,同时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62例病人在手术后当日全部进入ICU,采取专人护理,对出现任何异常变化要给予详细记录,同时报告主治医生进行处理。若患者病情稳定,一般于术后第一天转回普通病房。(3)维持稳定血压:对于血压过高的病人按照医嘱采用降低血压药物,临床上常规采取硝普钠微量泵持续静注,使血压控制在140—160/90—100mmHg范围内,但是要注意一定要严格避光。根据病人血压适当调整速度,每隔8小时更换1次,降低血压治疗不能过速,血压降低不可过快和过低,避免导致脑供血不足,使脑部细胞损害进一步加重。同时强调各项临床护理工作尽可能集中高效完成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避免导致血压波动幅度过大,进而引发再一次出血;(4)引流管护理:临床手术以后引流导管一定要保持通畅,对引流量、性质以及颜色要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同时对伤口局部情况要密切注意,以免发生感染。引流量早期相对比较多,呈现暗红色,一旦有新鲜的血液流出,则可以考虑为再一次出血,要立即报告主治医生进行处理。如果引流量过少,应考虑引流管是否堵塞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缺血性坏死,神经功能受损,病情进一步加重。根据微创术式的不同,行血肿引流时,引流袋高度应与头在同一水平或稍低于头颅位置,以利于血肿腔内残留血流出。脑室引流时,引流袋挂于床头,引流管上端妥善固定高于颅中心水平10—15cm处,以保持正常脑脊液压力,引流过程中根据患者引流液量、颜色、性质适当调整引流管的高度。护理人员每日应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管一次。(5)气道护理:要及时清除口鼻内分泌物以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清醒患者鼓励其自行有效咳嗽排痰。(6)加强营养:清醒患者可鼓励其少量多餐地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昏迷患者早期鼻饲饮食。(7)预防并发症: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预防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及废用综合征等护理并发症。(8)康复指导:临床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对相关疾病知识要给予正确指导,以便让病人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可以在住院期间自主进行预防,以免发生再一次出血,对病人预后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遗留有语言、智力、运动障碍的患者应该帮助病人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废损功能锻炼,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1.3统计学检验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表明本次实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非常迅速,其致残、致死率非常高,目前,对于颅内血肿主要采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治疗,并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被众多医院广泛应用。但是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的围手术期当中要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其中包括有手术之前准备工作以及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同时在手术当中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以及对病人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并将引流导管进行有效固定。在临床手术以后,要对病人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使患者血压维持在一定范围,以免发生再一次大出血。临床手术以后引流导管一定要保持通畅,对引流量、性状以及颜色要密切观察,同时对伤口局部情况要密切注意,以免发生感染[3]。临床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对相关疾病知识要给予正确指导通过以上护理措施,可以使手術成功率明显提高,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对病人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等.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15(2):46.
[2]魏金枝.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术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0(6):148-149.
[3]刘东霞,王霞,焦明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191.
关键词:护理干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各种各样因素导致的颅内血肿,尤其是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多发疾病,其致残和致死率非常高,对病人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目前,及时清除血肿是挽救病人生命以及降低致残率的关键措施,根据相关报道表明[1],颅内血肿采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在整个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也是其中非常关键的措施,对手术成功率以及病情恢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笔者抽取2008年4月-2014年3月在在我院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的病人62例,对其围手术期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08年4月-2014年3月在在我院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的病人62例,当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龄在36-72岁,平均年龄为56.3±6.2岁。入选标准:62例通过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血肿在29-78毫升,发病在3-24小时当中采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排除标准:出血以后微创手术时间在48小时以上,手术之前出现脑疝,以及有非常明显凝血机制异常的病人。62例病人全部为急性发病,其中包括有脑叶出血、基底节出血、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以及脑室出血,它们异常为13例、36例、5例、4例、4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轻重程度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对比性。
1.2临床疗法
3-24小时当中在常规调节控制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以及抗感染等相关措施之下,采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根据病人血肿部位,面积给予血肿单项或者多靶点穿刺,以及血肿和侧脑室结合穿刺引流。术后采用NS20ml左右行血肿腔引流管或脑室引流管缓慢低压冲洗,再使用尿激酶2—3万u溶于5mlNS中注入引流管内并夹闭引流管2—3小时,此后根据患者情况酌情使用上述治疗方法,一般留置引流导管三天左右,脑室引流管不超过7天,之后进行头部CT复查,根据情况及时拔除引流导管,并采取初期康复训练。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方法。
1.3.2实验组护理方法
1.3.2.1手术之前护理
(1)术前检查:立即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化验、心电图、X片等。(2)观察病情:对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和瞳孔仔细严密观察,对有意识障碍、瞳孔形态、大小以及光反射出现变化者,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3)留置尿管:一定要保证排尿通常,对于尿失禁以及尿潴留的病人置入导尿管,以免尿液无法及时排除。(4)心理护理:患者紧张、焦虑、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刺激均会造出血压上升,使颅脑内部压力明显增高,血肿扩大,因此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要予以适时的心理疏导以缓解不良情绪。(5)头部备皮:将整个头部的头发全部剃光,将油脂完全祛除,采用温水将头部皮肤进行彻底清洗。(6)用物准备:在穿刺之前将所有手术用品以及器械准备完毕。
1.3.2.2手术当中护理
(1)临床护士要帮助病人平躺在手术床上,根据穿刺部位需要来确定手术体位,对病人采取约束带进行固定,当病人不配合的时候可以采取镇静剂,将血压监测仪、心电图以及血氧检测仪连接好,持续吸入氧气,并详细记录;(2)把各种临床操作器械和药物按照顺序依次放在操作台当中,仔细检查物品是不是准备齐全,一定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在整个手术期间对病人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手术以后置入引流导管,并给予固定,在搬动病人的时候将引流导管夹闭(暂时性),以免引流导管脱落。
1.3.2.3手术以后护理
(1)体位护理:临床手术以后,病人采取仰卧体位,头部要偏向一侧,一般术后6小时之后可采用三分之一侧卧位,左右侧卧与平卧交替进行,每2小时改变体位一次,同时要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及脱出。(2)病情观察:手术以后对病人病情相关变化给予仔细观察,同时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62例病人在手术后当日全部进入ICU,采取专人护理,对出现任何异常变化要给予详细记录,同时报告主治医生进行处理。若患者病情稳定,一般于术后第一天转回普通病房。(3)维持稳定血压:对于血压过高的病人按照医嘱采用降低血压药物,临床上常规采取硝普钠微量泵持续静注,使血压控制在140—160/90—100mmHg范围内,但是要注意一定要严格避光。根据病人血压适当调整速度,每隔8小时更换1次,降低血压治疗不能过速,血压降低不可过快和过低,避免导致脑供血不足,使脑部细胞损害进一步加重。同时强调各项临床护理工作尽可能集中高效完成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避免导致血压波动幅度过大,进而引发再一次出血;(4)引流管护理:临床手术以后引流导管一定要保持通畅,对引流量、性质以及颜色要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同时对伤口局部情况要密切注意,以免发生感染。引流量早期相对比较多,呈现暗红色,一旦有新鲜的血液流出,则可以考虑为再一次出血,要立即报告主治医生进行处理。如果引流量过少,应考虑引流管是否堵塞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缺血性坏死,神经功能受损,病情进一步加重。根据微创术式的不同,行血肿引流时,引流袋高度应与头在同一水平或稍低于头颅位置,以利于血肿腔内残留血流出。脑室引流时,引流袋挂于床头,引流管上端妥善固定高于颅中心水平10—15cm处,以保持正常脑脊液压力,引流过程中根据患者引流液量、颜色、性质适当调整引流管的高度。护理人员每日应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管一次。(5)气道护理:要及时清除口鼻内分泌物以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清醒患者鼓励其自行有效咳嗽排痰。(6)加强营养:清醒患者可鼓励其少量多餐地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昏迷患者早期鼻饲饮食。(7)预防并发症: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预防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及废用综合征等护理并发症。(8)康复指导:临床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对相关疾病知识要给予正确指导,以便让病人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可以在住院期间自主进行预防,以免发生再一次出血,对病人预后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遗留有语言、智力、运动障碍的患者应该帮助病人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废损功能锻炼,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1.3统计学检验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表明本次实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非常迅速,其致残、致死率非常高,目前,对于颅内血肿主要采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治疗,并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被众多医院广泛应用。但是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的围手术期当中要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其中包括有手术之前准备工作以及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同时在手术当中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以及对病人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并将引流导管进行有效固定。在临床手术以后,要对病人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使患者血压维持在一定范围,以免发生再一次大出血。临床手术以后引流导管一定要保持通畅,对引流量、性状以及颜色要密切观察,同时对伤口局部情况要密切注意,以免发生感染[3]。临床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对相关疾病知识要给予正确指导通过以上护理措施,可以使手術成功率明显提高,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对病人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等.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15(2):46.
[2]魏金枝.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术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0(6):148-149.
[3]刘东霞,王霞,焦明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