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服装美学”的课程学习,能够加强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职业岗位群的建立。对于该课程的“教与学”分析,能够掌握电子课件的运用、启发式的问卷时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形成利用美学观点去进行服装专业设计,“服装美学”的课程学习对于高职服装专业的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关键词] 服装美学 “教与学” 教学方式分析 发展的眼光
“服装美学”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隶属实用美学。目前,在高职服装专业(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服装表演)的教学中,“服装美学”是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不仅为专业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对专业设计审美理念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服装美学”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来进行授课,按学期18周教学周数,每周授课2课时,需要36课时。所以在授课时,针对每一个内容应融入新的时代审美思想、新的社会风尚。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装美学”的“教与学”
1.“教”——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针对“服装美学”的课程特点,任课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美学知识,又要有过硬的服装专业知识,它常带有明显的“双重性”。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美学,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但有三个得票最多的答案:(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2)美学是艺术哲学;(3)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古往今来,不论是东方的美学思想还是西方的美学理论,虽然空间不一致,但双方都同步而且自始至终在螺旋式的向前发展。西方美学从柏拉图的一声猛喝:什么是美?喝醒了人们自以为明白的糊涂。到了近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出现了东西方贯通的局面,“西学东渐、经世致用”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成衣的生产与加工成为了服装制作的主流,制衣行业的飞速发展,迫使人们用新的眼光去重新认识服装,所以,一种崭新的研究服装美感及其规律的学科——“服装美学”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诞生,主要是针对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制作、服装穿着环境、服装整理等所体现出的美学问题的思考认识与应用研究。
其次,任课教师又要有过硬的服装专业知识。所谓服装专业知识就是对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脉络、服装设计基本原理、服装结构制图及工艺制作的基础知识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结合哲学、美学来理解每个时代的服装审美理念和审美现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利用形式美法则和姊妹艺术结合的美学思想来指导专业设计创作;服装结构制图和工艺制作有助于解构每个时代的服装构成形式及工艺特点。特别是在今天,现代服装产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设计理念的更新、高科技面料的问世、电脑化的设计制版、推板排料系统、高档快速的加工设备、瞬时万变的服装市场等等,服装的演变和流行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时尚元素,要想完成“服装美学”的教学任务,任课老师必须对美学知识和服装专业知识要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把握。
2.“学”——对高职服装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因材施教”
在讲授“服装美学”时,要结合高职生源实际状况,逐渐融进美学教育思想,使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的美学知识,而且也能用审美的观点对待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融进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结合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最终完成毕业生的岗位落实。
二、“服装美学”的教学方式分析
在“服装美学”的授课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妨可以尝试以下方式来进行教学。
1.课前用做好电子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譬如,在讲授“服装美学的产生”这一课题时,可以提前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结合一些民族、民俗服饰图片,电影中的剪辑图片等,做成课件用多媒体来上课。这样,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阐述:服装美是在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中,对服装的实用性和装饰性的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采用“问卷”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
譬如,在讲授“服装美感与心理”这一课题时,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以“感觉、知觉与表象”的定义为例:感觉是人们把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心理活动;知觉是人们把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心理活动;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头脑内形成感性形象的心理活动。老师在讲授完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以后,可以拿一件米色上衣,穿在人台上,然后发给每一个同学一份问卷,题目是根据上衣的款式、面料、色彩,请你写出对它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与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这件上衣是一件翻驳领、三料扣、贴袋的造型”是一种心理感觉,而“我试穿以后觉得很休闲、舒适”则演变为一种知觉心理过程。有的同学会持不同的感知心理,这也是合乎情理的。然后老师可以把上衣收起来,让每一位同学默写出上衣的形象,而每位同学画出的上衣造型,就是每个人对上衣“表象”的一种认知。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的理解。
3.针对学校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案例分析
例如,在讲授“真、善、美”这一课题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可结合学校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以及班级中出现的好学风来进行阐述。也可以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美、丑现象展开讨论,让学生从现象中认识到美丑的对比。“服装的美丑”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合理的服饰搭配,利用反证的方法来阐述,则更容易使学生加深专业学习的印象。
三、“服装美学”的内容知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
“服装美学”是现代服装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具有实践美学、技术美学和艺术美学的三元特征。实践是目的,技术是基础,艺术是关键。从史学的角度看,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历史承接,还是“自下而上”的追溯,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只有结合社会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服装美学”的教学内容才会更有创新,更有生命力,否则,默守陈规或是条条框框,只能造成“服装美学”上的一些形式和教条,从而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应有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
[2]王杰.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8.
[3]徐宏利,关志坤.服装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5-6.
[关键词] 服装美学 “教与学” 教学方式分析 发展的眼光
“服装美学”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隶属实用美学。目前,在高职服装专业(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服装表演)的教学中,“服装美学”是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不仅为专业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对专业设计审美理念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服装美学”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来进行授课,按学期18周教学周数,每周授课2课时,需要36课时。所以在授课时,针对每一个内容应融入新的时代审美思想、新的社会风尚。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装美学”的“教与学”
1.“教”——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针对“服装美学”的课程特点,任课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美学知识,又要有过硬的服装专业知识,它常带有明显的“双重性”。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美学,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但有三个得票最多的答案:(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2)美学是艺术哲学;(3)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古往今来,不论是东方的美学思想还是西方的美学理论,虽然空间不一致,但双方都同步而且自始至终在螺旋式的向前发展。西方美学从柏拉图的一声猛喝:什么是美?喝醒了人们自以为明白的糊涂。到了近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出现了东西方贯通的局面,“西学东渐、经世致用”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成衣的生产与加工成为了服装制作的主流,制衣行业的飞速发展,迫使人们用新的眼光去重新认识服装,所以,一种崭新的研究服装美感及其规律的学科——“服装美学”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诞生,主要是针对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制作、服装穿着环境、服装整理等所体现出的美学问题的思考认识与应用研究。
其次,任课教师又要有过硬的服装专业知识。所谓服装专业知识就是对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脉络、服装设计基本原理、服装结构制图及工艺制作的基础知识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结合哲学、美学来理解每个时代的服装审美理念和审美现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利用形式美法则和姊妹艺术结合的美学思想来指导专业设计创作;服装结构制图和工艺制作有助于解构每个时代的服装构成形式及工艺特点。特别是在今天,现代服装产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设计理念的更新、高科技面料的问世、电脑化的设计制版、推板排料系统、高档快速的加工设备、瞬时万变的服装市场等等,服装的演变和流行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时尚元素,要想完成“服装美学”的教学任务,任课老师必须对美学知识和服装专业知识要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把握。
2.“学”——对高职服装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因材施教”
在讲授“服装美学”时,要结合高职生源实际状况,逐渐融进美学教育思想,使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的美学知识,而且也能用审美的观点对待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融进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结合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最终完成毕业生的岗位落实。
二、“服装美学”的教学方式分析
在“服装美学”的授课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妨可以尝试以下方式来进行教学。
1.课前用做好电子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譬如,在讲授“服装美学的产生”这一课题时,可以提前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结合一些民族、民俗服饰图片,电影中的剪辑图片等,做成课件用多媒体来上课。这样,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阐述:服装美是在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中,对服装的实用性和装饰性的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采用“问卷”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
譬如,在讲授“服装美感与心理”这一课题时,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以“感觉、知觉与表象”的定义为例:感觉是人们把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心理活动;知觉是人们把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心理活动;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头脑内形成感性形象的心理活动。老师在讲授完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以后,可以拿一件米色上衣,穿在人台上,然后发给每一个同学一份问卷,题目是根据上衣的款式、面料、色彩,请你写出对它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与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这件上衣是一件翻驳领、三料扣、贴袋的造型”是一种心理感觉,而“我试穿以后觉得很休闲、舒适”则演变为一种知觉心理过程。有的同学会持不同的感知心理,这也是合乎情理的。然后老师可以把上衣收起来,让每一位同学默写出上衣的形象,而每位同学画出的上衣造型,就是每个人对上衣“表象”的一种认知。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的理解。
3.针对学校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案例分析
例如,在讲授“真、善、美”这一课题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可结合学校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以及班级中出现的好学风来进行阐述。也可以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美、丑现象展开讨论,让学生从现象中认识到美丑的对比。“服装的美丑”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合理的服饰搭配,利用反证的方法来阐述,则更容易使学生加深专业学习的印象。
三、“服装美学”的内容知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
“服装美学”是现代服装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具有实践美学、技术美学和艺术美学的三元特征。实践是目的,技术是基础,艺术是关键。从史学的角度看,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历史承接,还是“自下而上”的追溯,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只有结合社会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服装美学”的教学内容才会更有创新,更有生命力,否则,默守陈规或是条条框框,只能造成“服装美学”上的一些形式和教条,从而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应有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
[2]王杰.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8.
[3]徐宏利,关志坤.服装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