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有些教师囿于应试,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拓展,没有抓住知识与知识、学科与学科的联系,忽视了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作用。有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为肤浅,难以将其与地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缺乏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不能合理地运用传统文化开展教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素养;分析
一、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恰当渗透文化传统
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传统,符合新课改革要求和地理课程理念,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教学任务。融入传统文化,需深入分析教材,找准地理知识与文化之间的衔接点进行有机渗透,促进核心素养培养。
在传统文化素材的选取上,平时学生较少接触,不妨以教师的亲身旅游经历为教学素材则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一课教学时,其中涉及民俗文化及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文化资源,因此,首先可以补充一些自己游历“茶马古道”的照片。茶马古道源于我国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在二战时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作为一条旅游路线和交通网络,有着最为神秘的文化、壮观的自然风景,在文化的渲染中引发学生兴趣。在茶马古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且运输量比较大,顺着川藏道,沿途可以感受到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了解藏族的传统服饰。其中,“藏袍”这一传统文化资源,与青藏地区的民俗文化联系密切,补充一些动态的视频资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青藏区域和周边环境的认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地理区域素养。
二、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语言简练、内容丰富,能表达诗人的所见所思。教师可以用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湘教版地理八上中的《中国的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引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学生感受北方的气候特征与诗人的胸怀,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北方的冬天,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认识。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学生置于富有底蕴的地理情境中,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提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播放视频,展现教材中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人文风光,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补充,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赏析诗词品味生活,掌握地理区域特征
在中华文化传统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巧用古典诗词,引领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赏析品读,可点燃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热情,且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区域特征,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运用古诗词的艺术性和地理性结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在《中国的气候》一课教学时,讲到“梅雨”知识点时,可引用皇甫松《忆江南》中的“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箫雨潇潇”和赵师秀《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其中,“雨潇潇”“家家雨”形象体现了梅雨量大的特点。而柳宗元《梅雨》中的“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反映了梅雨出现的时间,按照正常年份,是出现在春末夏初,也是梅子成熟之时,这也是梅雨的由来。在苏轼《舶风》一诗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梅雨物候季节与季风之间的关系。如果所有老师均在自己的各类课中充分渗透古诗词,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地理区域特征。
四、合理运用,优化教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逐歩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不同地区的衣食住行有着诸多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感受不同地域的差异,从而促进对民俗文化的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诗词、俗语的形式岀现,内容简短,富有一定的哲理,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可以使地理課堂变得生动。
教师要科学选择传统文化内容,将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不会使教学内容显得刻板。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写岀了庐山景色的雄奇秀美,也写出了山地的地形特征;“南枝向暖北枝寒”写出了向阳坡、背阳坡的光照、热量存在着差异;“东边日出西边雨”写出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的特点;“早穿皮袄午穿纱”写出了西北内陆温带大陆的气候特征,日夜温差较大。教师要把握有度,引入的内容不宜过多,否则会反客为主,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加重学生的负担。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除讲授法、演示法外,还要灵活运用讨论法、操作法、参观法等,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思”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教师还要运用多媒体呈现自然、人文景观,让学生感受自然、人文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习题渗透,强化所学
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设置习题,也可以将诗词、俗语等融入习题中,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提高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教师也可以利用地方特色设计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强化。如,黄土高原的居民为什么多居住在窑洞?
六、开展活动,提升素养
地理教学不能囿于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原有知识“生长”出新知的。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要深入分析学情,为学生提供体现地方特色的材料,以促进学生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在湘教版地理八下中的《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时,教师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岛屿的位置与分布,以及台湾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物产的图文资料。之后让学生有预备的进行讨论,你会发现有的学生准备了余光中的《乡愁》、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有的学生准备了台湾省的地图并向同学展示台湾岛上山脉的走向与主峰;有的学生以“台湾三宝”为例,介绍了台湾省的物产丰富。大家在交流中拓宽了认知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积极践行文化传统,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了解当地文化传统,开展调查、走访、参观等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深刻了解自身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在湘教版地理七上中的《我们身边的地理》一课时,结合学生生活地区实际,以我们当地传统文化为探讨对象,通过图片展示文献路古谯楼、南山广化寺、石室岩古塔等,播放莆仙戏、木偶戏、十音八乐等传统民俗片段,回味莆田卤面、西天尾扁食汤、红团等传统美食,了解地区文化传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周围的地理环境、生态现状,进行资料汇总和数据分析,并可在课后绘制一份家乡美食及传统建筑地图,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的认识。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在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真实情感的同时,实现了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渗透文化传统教育,能让地理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建立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J].王亚平. 华夏教师. 2019(29).
[2]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J].原浩君. 中国农村教育. 2019(35).
[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张国强. 科技资讯. 2019(31).
作者单位:莆田第二十四中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素养;分析
一、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恰当渗透文化传统
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传统,符合新课改革要求和地理课程理念,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教学任务。融入传统文化,需深入分析教材,找准地理知识与文化之间的衔接点进行有机渗透,促进核心素养培养。
在传统文化素材的选取上,平时学生较少接触,不妨以教师的亲身旅游经历为教学素材则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一课教学时,其中涉及民俗文化及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文化资源,因此,首先可以补充一些自己游历“茶马古道”的照片。茶马古道源于我国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在二战时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作为一条旅游路线和交通网络,有着最为神秘的文化、壮观的自然风景,在文化的渲染中引发学生兴趣。在茶马古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且运输量比较大,顺着川藏道,沿途可以感受到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了解藏族的传统服饰。其中,“藏袍”这一传统文化资源,与青藏地区的民俗文化联系密切,补充一些动态的视频资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青藏区域和周边环境的认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地理区域素养。
二、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语言简练、内容丰富,能表达诗人的所见所思。教师可以用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湘教版地理八上中的《中国的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引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学生感受北方的气候特征与诗人的胸怀,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北方的冬天,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认识。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学生置于富有底蕴的地理情境中,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提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播放视频,展现教材中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人文风光,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补充,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赏析诗词品味生活,掌握地理区域特征
在中华文化传统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巧用古典诗词,引领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赏析品读,可点燃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热情,且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区域特征,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运用古诗词的艺术性和地理性结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在《中国的气候》一课教学时,讲到“梅雨”知识点时,可引用皇甫松《忆江南》中的“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箫雨潇潇”和赵师秀《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其中,“雨潇潇”“家家雨”形象体现了梅雨量大的特点。而柳宗元《梅雨》中的“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反映了梅雨出现的时间,按照正常年份,是出现在春末夏初,也是梅子成熟之时,这也是梅雨的由来。在苏轼《舶风》一诗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梅雨物候季节与季风之间的关系。如果所有老师均在自己的各类课中充分渗透古诗词,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地理区域特征。
四、合理运用,优化教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逐歩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不同地区的衣食住行有着诸多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感受不同地域的差异,从而促进对民俗文化的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诗词、俗语的形式岀现,内容简短,富有一定的哲理,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可以使地理課堂变得生动。
教师要科学选择传统文化内容,将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不会使教学内容显得刻板。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写岀了庐山景色的雄奇秀美,也写出了山地的地形特征;“南枝向暖北枝寒”写出了向阳坡、背阳坡的光照、热量存在着差异;“东边日出西边雨”写出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的特点;“早穿皮袄午穿纱”写出了西北内陆温带大陆的气候特征,日夜温差较大。教师要把握有度,引入的内容不宜过多,否则会反客为主,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加重学生的负担。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除讲授法、演示法外,还要灵活运用讨论法、操作法、参观法等,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思”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教师还要运用多媒体呈现自然、人文景观,让学生感受自然、人文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习题渗透,强化所学
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设置习题,也可以将诗词、俗语等融入习题中,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提高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教师也可以利用地方特色设计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强化。如,黄土高原的居民为什么多居住在窑洞?
六、开展活动,提升素养
地理教学不能囿于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原有知识“生长”出新知的。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要深入分析学情,为学生提供体现地方特色的材料,以促进学生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在湘教版地理八下中的《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时,教师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岛屿的位置与分布,以及台湾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物产的图文资料。之后让学生有预备的进行讨论,你会发现有的学生准备了余光中的《乡愁》、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有的学生准备了台湾省的地图并向同学展示台湾岛上山脉的走向与主峰;有的学生以“台湾三宝”为例,介绍了台湾省的物产丰富。大家在交流中拓宽了认知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积极践行文化传统,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了解当地文化传统,开展调查、走访、参观等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深刻了解自身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在湘教版地理七上中的《我们身边的地理》一课时,结合学生生活地区实际,以我们当地传统文化为探讨对象,通过图片展示文献路古谯楼、南山广化寺、石室岩古塔等,播放莆仙戏、木偶戏、十音八乐等传统民俗片段,回味莆田卤面、西天尾扁食汤、红团等传统美食,了解地区文化传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周围的地理环境、生态现状,进行资料汇总和数据分析,并可在课后绘制一份家乡美食及传统建筑地图,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的认识。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在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真实情感的同时,实现了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渗透文化传统教育,能让地理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建立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J].王亚平. 华夏教师. 2019(29).
[2]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J].原浩君. 中国农村教育. 2019(35).
[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张国强. 科技资讯. 2019(31).
作者单位:莆田第二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