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978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中,运用举例法、逻辑法、推理论证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研究性学习 创新
  
  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不仅需要改进我们的教法,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习惯、方法、态度和精神。教育不但要关注对有限信息的记忆,而且还应促进发现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
  科学研究性学习也叫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采取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
  物理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研究,注重科学研究的质量,关注科学研究活动,其实施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物理课程主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体验探索研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猜疑,激发创新意识
  
  大胆猜疑,勇于追根求源是科学创造的先导,是每位科学家共有的品质,通过物理学科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既可以由教师质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看法,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敢于“放手、放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调动思维意识,开动“机器”。
  如在《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的教学中,运用模型、实验来设疑:
  1、回顾产生感应电流条件后,观察两种模型,大胆猜想,哪一种模型能够产生持续的感应电流?哪一种模型制造发电的装置更合理?
  2、手摇发电机给小灯泡和灵敏电流计供电的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①小灯泡为什么一闪一闪的发光?②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左右偏转?从而提出探究的问题: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是怎样产生交流电的呢?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已学的知识和一般的推理方法,适时引导、适当点拔、适度设想,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然后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会议”讨论,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当学生体会到成功时会像蓝球中“一加一”式的激发新的求知欲望,激发新的创新意识。
  
  二、在研究性学习中“互动、协作”,启迪创新思维
  
  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让学生们“生生互动、相互协作”,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如在《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教学中,运用电脑三维动画模拟,合作实验,引导学生研究。
  1、运用三维动画模似,观察线圈在匀速转动过程中,哪些边切割磁感线?前半圈和后半圈切割磁感线方向有什么不同?
  2、三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一个同学手拿自制线圈模拟,另外两个同学结合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协作”,结合实验和电脑模似,不仅使学生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尊重实验的科学思想,启迪创新思维。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放手、放权”,营造创新环境
  
  1、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权威。但研究性学习却改变了这一格局,学生是学习内容的组织者、学习内容的实践者,而教师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习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敢于“放手、放权”,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师生关系变成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2、营造创新环境是物理学的特点决定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后思考与讨论、小制作、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营造创新环境的实物平台。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借电脑模拟、投影刻画、实物调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识事物、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对学生研究的奇异现象可能所知甚少,我们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请别伤害他们”。
  
  四、在研究性学习中“动手动脑”,开展创新活动
  
  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多讨论、多交流,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做到“动手动脑、心灵手巧”。组织更广泛的科技小组,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在校园内开展“物理实验超市”活动,观看“科技之光周末”影碟,开办多角度的“物理知识讲座”,让学生领略物理世界前沿。关注“神舟六号”的发射和接收,了解“2005年世界物理年”,了解最美丽的物理实验。同时建立学生学习记录档案,记“课堂日志”和“现场笔记”等。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中,要大力倡导科学研究,注重科学研究的质量,关注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湖北省2004年物理年会论文集
  [2]王先章等主编:中学物理(高中版),哈尔滨:《中学物理》编辑部,2002年第四期
  [3]柳菊兰、鲁晓成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431600 湖北省汉川二中)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用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制备丙烯腈在玉米淀粉上的接枝共聚物的方法,简略地介绍了高吸水树脂的发展及广阔的应用领域,阐述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着重考察了合成条件、组分和方法对高吸水树脂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淀粉 高吸水性树脂 接枝共聚 硝酸铈铵 合成    一、引言    高吸水性树脂(Super Absorbent Resin,简称SAR)是一种吸水能力特别强的特殊功能高分子材料
期刊
运动学是动力学的基础,求解运动学问题是高考的难点,运动学与动力学结合的综合程度较高,涉及的知识面广泛,知识点较多,灵活性较强,数学推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若能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则可大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达到速解巧解的效果。本文对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作些探讨,供大家参考。
期刊
目前的高三物理复习,一般采用的是三轮复习法。第一轮是逐知识点地复习,第二轮是物理学科内的专题综合复习,第三轮是物理学科的综合并与生化一起构成的理综形式的复习。第一轮复习是整个复习的基础和重点,但很多学生在此过程中方法不当,效果欠佳。现就第一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第一轮复习应注意基础,不丢课本    第一轮复习就是要把书读厚,在自己已学过一遍的基础上,加深对各知识点的重新认识和
期刊
高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只定性地知道超重与失重状态下浮力的变化,至于为何变化,变化多少并不知晓,究其原因在于不理解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现依浮力产生的原因对超重与失重状态下浮力的变化加以说明,供大家参考。
期刊
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如何恰当地加以运用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通常,把黑板、粉笔、挂图等称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把使用电气化器材进行视听教学等手段称为电化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实现多种教学媒体综合化已成为教学技术现代化的一个主要趋势。  如何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呢?    一、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从明确教学目标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期刊
差量法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技巧与策略。运用差量法,既方便又快捷,这不仅给试题的解决方式带来了新意,同时也给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所谓差量法,就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改变,找出所谓的“理论差值”。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气体物质的体积、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于这种比例关系,解决
期刊
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自然、和谐、生动地渗透“环保意识”,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高科学素质,是摆在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如何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个化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或物质形态,应考虑尽量减小实验事故的潜在危险,如气体的释放、爆炸和着火等”,这是“绿色化学”中的一条安全原则,可将其渗透到中学化学实验中。  例如:在演示白磷和红磷着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    我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不重视甚至不会课前预习,要么认为没有必要,要么感到无从下手,要么就是一览了之。因此,为了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我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指定的课文,对不懂问题做出笔记。课堂上首先
期刊
为加强教研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教研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能力,我市教育局组织了全市教研员“走进新课程”教学展评活动。笔者有幸参与其中,所上的一节初一英语课在“展评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这节课之所以获得成功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韵味”,二是值得“回味”,通过创设一种优美、智慧、亲切的氛围,将知识教学融入到富有情趣的情境中,使英语课堂充满“乐”感。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译林
期刊
化学这门课,实验教学必不可少。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做好每一个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实验应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呢?这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来说,要求学生按照材料的编排,然后按照已设计好的实验程序去完成。其实化学实验应该采用多样性,不能只用单一的一种模式。本人根据平时的教学,在此谈谈平时常用的几种教法。    一、 先阐述理论知识,再通过实验来验证    在讲述氯气的化学性质时,先分析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