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中,运用举例法、逻辑法、推理论证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研究性学习 创新
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不仅需要改进我们的教法,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习惯、方法、态度和精神。教育不但要关注对有限信息的记忆,而且还应促进发现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
科学研究性学习也叫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采取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
物理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研究,注重科学研究的质量,关注科学研究活动,其实施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物理课程主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体验探索研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猜疑,激发创新意识
大胆猜疑,勇于追根求源是科学创造的先导,是每位科学家共有的品质,通过物理学科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既可以由教师质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看法,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敢于“放手、放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调动思维意识,开动“机器”。
如在《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的教学中,运用模型、实验来设疑:
1、回顾产生感应电流条件后,观察两种模型,大胆猜想,哪一种模型能够产生持续的感应电流?哪一种模型制造发电的装置更合理?
2、手摇发电机给小灯泡和灵敏电流计供电的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①小灯泡为什么一闪一闪的发光?②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左右偏转?从而提出探究的问题: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是怎样产生交流电的呢?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已学的知识和一般的推理方法,适时引导、适当点拔、适度设想,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然后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会议”讨论,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当学生体会到成功时会像蓝球中“一加一”式的激发新的求知欲望,激发新的创新意识。
二、在研究性学习中“互动、协作”,启迪创新思维
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让学生们“生生互动、相互协作”,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如在《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教学中,运用电脑三维动画模拟,合作实验,引导学生研究。
1、运用三维动画模似,观察线圈在匀速转动过程中,哪些边切割磁感线?前半圈和后半圈切割磁感线方向有什么不同?
2、三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一个同学手拿自制线圈模拟,另外两个同学结合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协作”,结合实验和电脑模似,不仅使学生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尊重实验的科学思想,启迪创新思维。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放手、放权”,营造创新环境
1、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权威。但研究性学习却改变了这一格局,学生是学习内容的组织者、学习内容的实践者,而教师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习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敢于“放手、放权”,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师生关系变成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2、营造创新环境是物理学的特点决定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后思考与讨论、小制作、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营造创新环境的实物平台。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借电脑模拟、投影刻画、实物调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识事物、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对学生研究的奇异现象可能所知甚少,我们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请别伤害他们”。
四、在研究性学习中“动手动脑”,开展创新活动
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多讨论、多交流,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做到“动手动脑、心灵手巧”。组织更广泛的科技小组,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在校园内开展“物理实验超市”活动,观看“科技之光周末”影碟,开办多角度的“物理知识讲座”,让学生领略物理世界前沿。关注“神舟六号”的发射和接收,了解“2005年世界物理年”,了解最美丽的物理实验。同时建立学生学习记录档案,记“课堂日志”和“现场笔记”等。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中,要大力倡导科学研究,注重科学研究的质量,关注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湖北省2004年物理年会论文集
[2]王先章等主编:中学物理(高中版),哈尔滨:《中学物理》编辑部,2002年第四期
[3]柳菊兰、鲁晓成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431600 湖北省汉川二中)
【关键词】高中物理 研究性学习 创新
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不仅需要改进我们的教法,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习惯、方法、态度和精神。教育不但要关注对有限信息的记忆,而且还应促进发现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
科学研究性学习也叫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采取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
物理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研究,注重科学研究的质量,关注科学研究活动,其实施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物理课程主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体验探索研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猜疑,激发创新意识
大胆猜疑,勇于追根求源是科学创造的先导,是每位科学家共有的品质,通过物理学科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既可以由教师质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看法,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敢于“放手、放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调动思维意识,开动“机器”。
如在《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的教学中,运用模型、实验来设疑:
1、回顾产生感应电流条件后,观察两种模型,大胆猜想,哪一种模型能够产生持续的感应电流?哪一种模型制造发电的装置更合理?
2、手摇发电机给小灯泡和灵敏电流计供电的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①小灯泡为什么一闪一闪的发光?②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左右偏转?从而提出探究的问题: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是怎样产生交流电的呢?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已学的知识和一般的推理方法,适时引导、适当点拔、适度设想,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然后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会议”讨论,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当学生体会到成功时会像蓝球中“一加一”式的激发新的求知欲望,激发新的创新意识。
二、在研究性学习中“互动、协作”,启迪创新思维
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让学生们“生生互动、相互协作”,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如在《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教学中,运用电脑三维动画模拟,合作实验,引导学生研究。
1、运用三维动画模似,观察线圈在匀速转动过程中,哪些边切割磁感线?前半圈和后半圈切割磁感线方向有什么不同?
2、三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一个同学手拿自制线圈模拟,另外两个同学结合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协作”,结合实验和电脑模似,不仅使学生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尊重实验的科学思想,启迪创新思维。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放手、放权”,营造创新环境
1、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权威。但研究性学习却改变了这一格局,学生是学习内容的组织者、学习内容的实践者,而教师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习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敢于“放手、放权”,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师生关系变成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2、营造创新环境是物理学的特点决定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后思考与讨论、小制作、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营造创新环境的实物平台。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借电脑模拟、投影刻画、实物调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识事物、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对学生研究的奇异现象可能所知甚少,我们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请别伤害他们”。
四、在研究性学习中“动手动脑”,开展创新活动
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多讨论、多交流,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做到“动手动脑、心灵手巧”。组织更广泛的科技小组,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在校园内开展“物理实验超市”活动,观看“科技之光周末”影碟,开办多角度的“物理知识讲座”,让学生领略物理世界前沿。关注“神舟六号”的发射和接收,了解“2005年世界物理年”,了解最美丽的物理实验。同时建立学生学习记录档案,记“课堂日志”和“现场笔记”等。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中,要大力倡导科学研究,注重科学研究的质量,关注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湖北省2004年物理年会论文集
[2]王先章等主编:中学物理(高中版),哈尔滨:《中学物理》编辑部,2002年第四期
[3]柳菊兰、鲁晓成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431600 湖北省汉川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