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性矛盾
转眼,《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开始实施已经有5年时间。对于这项制度而言,刚刚过去的5年是从无到有,从争议到思考的历程。
所谓思考,并不一定要想很严肃的事情,例如今年十一黄金周出现的“历史性拥堵”后,很多人都很严肃地关注带薪年假能否替代黄金周,或普遍关注带薪年假5年来的普及比例。当相关机构调查发现,有50.4%的人直言单位并不施行带薪年假时,情况似乎堪忧。
其实不必过分严肃地探讨这些,因为我国施行带薪年假制度刚刚5年,而发达国家实施此项制度的历史已超百年。所以,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些看上去并不太严肃的问题——比如,我们应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完全理解了年假的意义,是否已能真正把握和享受年假的权利。
这些思考并非没有价值,因为这才是年假带给我们的意义所在。
其实我们常常陷入矛盾之中。前两天,单位同事小赵休了8天年假,重新上班时一脸倦容,哈欠连天,坐下没10分钟就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还打呼噜。同事们都问,小赵你这是去什么地方玩了?小赵揉着惺忪睡眼说哪里也没去,只打了8天麻将。
可同样是这位小赵,在十一期间率领全家驾车“远征”黄山,结果光荣地成为高速路上堵车大军中的一员,滞留12个小时。在被堵的最后三个小时里,小赵夫妇和父母为仅剩的一个茶叶蛋而互相推让,结果谁都没吃,摆在车里当精神食粮,成功挺到了最后。
看到这,很多人会觉得小赵对自己的休假缺乏应有的规划,年假的时间段一般都可避开旅游高峰,小赵为何不在年假时旅游,十一时在家休闲?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群体性茫然
这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真想弄个明白,恐怕所有人都要思考很长时间。因为稍一细想,多数人会发现,自己对待年假和其他法定假日的态度,多多少少都和小赵有类似之处。
从浅表层面说,这是一种习惯使然——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在五一、十一的法定假日制定自己的休闲计划,或出游、或度假、或在家里有计划地放松自己。近些年,春节长假出游兴起,表明人们也开始重视春节长假的质量。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思维惯性,以至于每逢此类长假临近,人们都会主动去思考——我该做些什么?
但休年假还只是一个新兴事物,实施至今刚刚5年,即便在那些最早普及的企业中,人们仍没有真正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导致很多人在规划来年时,只习惯性地打算着“五一去海南”、“十一回老家探望父母”,盘算来盘算去,却没考虑什么时候休年假合适。等到第二年下半年,匆忙写了申请开始休年假。但自己休假了,妻子或丈夫却没同时休假,于是只好在自己家方圆一公里内游荡,像小赵那样把宝贵的年假浪费掉,一无所获地重新上班。
从更深层次讲,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养成享受年假的文化氛围。虽然目前拥有年假的,都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但几千年来的封闭思维仍然根深蒂固,我们过分在乎群体而忽视个体——只有当大家都休息时,我们才认为这是真正的假期。而如果给我们自己一个选择的权利,在一年中挑选一个时间段给自己休假,我们反而会茫然,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他们都在上班、干活,我……该做些什么呢?”
在一个从众的社会氛围里,任何区别于大众的行为都需要更多的勇气。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尚不能转变生活的观念,是因为我们还无法像纯正的工业社会成员那样,适度把握群体和个体的边界。
如果不从这个层面思考和转变自己,那么即便再过5年,带薪年假的推广比例已经大幅提高,绝大多数人都享有这样的权利时,仍会有绝大多数人无意识地把年假浪费或消耗掉。
转眼,《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开始实施已经有5年时间。对于这项制度而言,刚刚过去的5年是从无到有,从争议到思考的历程。
所谓思考,并不一定要想很严肃的事情,例如今年十一黄金周出现的“历史性拥堵”后,很多人都很严肃地关注带薪年假能否替代黄金周,或普遍关注带薪年假5年来的普及比例。当相关机构调查发现,有50.4%的人直言单位并不施行带薪年假时,情况似乎堪忧。
其实不必过分严肃地探讨这些,因为我国施行带薪年假制度刚刚5年,而发达国家实施此项制度的历史已超百年。所以,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些看上去并不太严肃的问题——比如,我们应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完全理解了年假的意义,是否已能真正把握和享受年假的权利。
这些思考并非没有价值,因为这才是年假带给我们的意义所在。
其实我们常常陷入矛盾之中。前两天,单位同事小赵休了8天年假,重新上班时一脸倦容,哈欠连天,坐下没10分钟就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还打呼噜。同事们都问,小赵你这是去什么地方玩了?小赵揉着惺忪睡眼说哪里也没去,只打了8天麻将。
可同样是这位小赵,在十一期间率领全家驾车“远征”黄山,结果光荣地成为高速路上堵车大军中的一员,滞留12个小时。在被堵的最后三个小时里,小赵夫妇和父母为仅剩的一个茶叶蛋而互相推让,结果谁都没吃,摆在车里当精神食粮,成功挺到了最后。
看到这,很多人会觉得小赵对自己的休假缺乏应有的规划,年假的时间段一般都可避开旅游高峰,小赵为何不在年假时旅游,十一时在家休闲?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群体性茫然
这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真想弄个明白,恐怕所有人都要思考很长时间。因为稍一细想,多数人会发现,自己对待年假和其他法定假日的态度,多多少少都和小赵有类似之处。
从浅表层面说,这是一种习惯使然——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在五一、十一的法定假日制定自己的休闲计划,或出游、或度假、或在家里有计划地放松自己。近些年,春节长假出游兴起,表明人们也开始重视春节长假的质量。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思维惯性,以至于每逢此类长假临近,人们都会主动去思考——我该做些什么?
但休年假还只是一个新兴事物,实施至今刚刚5年,即便在那些最早普及的企业中,人们仍没有真正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导致很多人在规划来年时,只习惯性地打算着“五一去海南”、“十一回老家探望父母”,盘算来盘算去,却没考虑什么时候休年假合适。等到第二年下半年,匆忙写了申请开始休年假。但自己休假了,妻子或丈夫却没同时休假,于是只好在自己家方圆一公里内游荡,像小赵那样把宝贵的年假浪费掉,一无所获地重新上班。
从更深层次讲,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养成享受年假的文化氛围。虽然目前拥有年假的,都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但几千年来的封闭思维仍然根深蒂固,我们过分在乎群体而忽视个体——只有当大家都休息时,我们才认为这是真正的假期。而如果给我们自己一个选择的权利,在一年中挑选一个时间段给自己休假,我们反而会茫然,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他们都在上班、干活,我……该做些什么呢?”
在一个从众的社会氛围里,任何区别于大众的行为都需要更多的勇气。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尚不能转变生活的观念,是因为我们还无法像纯正的工业社会成员那样,适度把握群体和个体的边界。
如果不从这个层面思考和转变自己,那么即便再过5年,带薪年假的推广比例已经大幅提高,绝大多数人都享有这样的权利时,仍会有绝大多数人无意识地把年假浪费或消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