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索预防人晶体手术后角膜散光的简易最佳有效的方式;方法:对103例(108只眼)分两组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白内障人工晶体常规手术和热针定位手术,在术后定期测定角膜散光,并对所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对上述两组病人6个目的随访观察,术后散光热针组0.92±1.10DC,对照组1.87±1.08DC(P<0.01﹚热针组散光低于对照组。两组6个月时视力,热针组4.83,对照组4.45,(t检验,P<0.05﹚热针组高于对照组;结论:热针定位控制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目前预防普通切口条件下手术源性散光的最简单而且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人工晶体;角膜散光;针热定位
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影响人工晶体植入后裸眼视力的重要因素。关于控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人们很早开始探索,并取得一定的进展〔1—2〕
关于控制散光研究最多的是术后拆线,但拆线控制角膜散光临床应用中出现很多问题,而且拆线又可准确的控制散光的发生。现在国内外白内障患病率较高,医疗条件特别是中小型医疗单位尚无能力购置小切口设备。探索一种在普通切口下,用简便方式使角膜散光得以控制,是目前国内眼科临床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近年采用热针在工晶体手术中控制角膜散光的发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于方法
总结1994-1997年笔者所在科室住院的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术患者,共103例(108只眼),第一组;38例(40只眼)采用普通阶梯形切口手术I期植入后房人工晶体。第二组:65例(68只眼)采用同上切口,但在半层切开时用“T”型针三点定位标记,本组患者年龄45-81岁;平均58.4岁,女75例(77只眼)男28例(31只眼)。
方法:I组采用角巩膜缘弧形切口,长约12mm,为阶梯形,缝合线采用0/10号无损伤缝线,II组;切口部位与方法同I组,而在完成第一阶切开时采用自制的“T”型热针加热后灼三条与切口方向垂直的印记,三点印记将切口均等分为四段,然后常规完成人工晶体手术。热针可采取用大头针或针灸针,将其前端制成“T”型,而且T的“-”长3-5mm。“T”针可以术前准备,也可在术中制作,加热采用酒精灯、
屈光检查:术后2周,1、2、3个月测角膜散光变化。术后6个月后由同一屈光检查者测角膜终散光,验光者可知患者所受术式。
2 结果
2.1角膜散光
人工晶体术后2周时,I组和II组患者角膜散光的均值分别为,4.65±1.43DC和2.81±1.21DC,差异显著(t检验P<0.01)。而术后3个月I组3.13±1.02DC,II组1.72±1.14DC,II组散光明显低于I组差异显著(t检验P<0.05)6个月后两组最终散光分别为I组1.87±1.08DC,II组0.92±1.10DC,(t检验,P<0.01)。
2.2术后裸眼视力
两组患者术后前3个月裸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术后6个月的最终裸眼视力,I组4.45II组4.83,(检验,P<0.05)II组视力明显高于I组,差异显著。
3 讨论
现代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普及率和成功率极高的今天,普通切口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散光较重,它是影响术后视觉功能的一个主要问题。〔3〕因此除或减轻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研究吸引了大批眼科学者,而研究中发现引发散光的原因很多,如:切口位置,切口大小,缝合方法,缝线质量,及结的松紧等。很多学者通过研究术后拆线控制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早在数年前人们研究拆线法治疗角膜散光取得成功,但拆线控制散光是被动的在术后散光形成后的补救方法。拆线过早对术眼是有一定影响。手术缝合切口的目的是防止切口渗漏,促进伤口愈合,恢复眼组织的完整性,防止眼内容脱出等。通过临床观察后的发现,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散光发生原因之一是切口对合不准,切口在术中因切开组织早期收缩,而致切口两唇发生形态学改变,切口组织在手术中发生水肿,这样手术后缝合切口时难免发生对位偏移,这种偏移是产生手术源性散光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观察认为这种偏移是可以控制的笔者采用“T”型热针在普通切口下减轻了角膜水平位移,也减低了角膜散光度。术中使用“T”热针能提高角膜伤口对位的精度,减轻水平移位,经过临床使用证明这种方法是控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最简方法,本文对两组病人术后散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热针定位可以控制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因为在切开巩膜1/2时,眼角巩膜缘处于原始的解剖状态下,角膜散光尚未发生,这是我们用“T”型针,作三点手术中的永久对位标记在眼内操作结束时,按定位结准确对位缝合,而“T”热针定位的三个点将切口分4段,每段约2.5mm左右,这样可以将这4段视为3mm以下的小切口,小切口一般不会影响角膜散光,由于定位点的存在,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角巩膜切口的水平移位,因此不规则散光不会发生。本文通过临床对此观察“T”型热针组术后角膜散光明显低于对照组。根据观察结果笔者认为“T”型热针定位法控制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尚在很多医院目前广泛开展的普通切口人工晶体手术中,控制角膜散光的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一些常规切口的其他内眼手术中去。
参考文献:
〔1〕高岩,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控制{J},是国外医学眼科分册,1991,5(6),353.
〔2〕汤萍,改良线结对人工晶体术后角膜散光的控制{7},中华眼科杂志,1997,33(1),63.
〔3〕钱江,选择性拆线矫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7},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9),545.
关键词:人工晶体;角膜散光;针热定位
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影响人工晶体植入后裸眼视力的重要因素。关于控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人们很早开始探索,并取得一定的进展〔1—2〕
关于控制散光研究最多的是术后拆线,但拆线控制角膜散光临床应用中出现很多问题,而且拆线又可准确的控制散光的发生。现在国内外白内障患病率较高,医疗条件特别是中小型医疗单位尚无能力购置小切口设备。探索一种在普通切口下,用简便方式使角膜散光得以控制,是目前国内眼科临床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近年采用热针在工晶体手术中控制角膜散光的发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于方法
总结1994-1997年笔者所在科室住院的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术患者,共103例(108只眼),第一组;38例(40只眼)采用普通阶梯形切口手术I期植入后房人工晶体。第二组:65例(68只眼)采用同上切口,但在半层切开时用“T”型针三点定位标记,本组患者年龄45-81岁;平均58.4岁,女75例(77只眼)男28例(31只眼)。
方法:I组采用角巩膜缘弧形切口,长约12mm,为阶梯形,缝合线采用0/10号无损伤缝线,II组;切口部位与方法同I组,而在完成第一阶切开时采用自制的“T”型热针加热后灼三条与切口方向垂直的印记,三点印记将切口均等分为四段,然后常规完成人工晶体手术。热针可采取用大头针或针灸针,将其前端制成“T”型,而且T的“-”长3-5mm。“T”针可以术前准备,也可在术中制作,加热采用酒精灯、
屈光检查:术后2周,1、2、3个月测角膜散光变化。术后6个月后由同一屈光检查者测角膜终散光,验光者可知患者所受术式。
2 结果
2.1角膜散光
人工晶体术后2周时,I组和II组患者角膜散光的均值分别为,4.65±1.43DC和2.81±1.21DC,差异显著(t检验P<0.01)。而术后3个月I组3.13±1.02DC,II组1.72±1.14DC,II组散光明显低于I组差异显著(t检验P<0.05)6个月后两组最终散光分别为I组1.87±1.08DC,II组0.92±1.10DC,(t检验,P<0.01)。
2.2术后裸眼视力
两组患者术后前3个月裸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术后6个月的最终裸眼视力,I组4.45II组4.83,(检验,P<0.05)II组视力明显高于I组,差异显著。
3 讨论
现代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普及率和成功率极高的今天,普通切口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散光较重,它是影响术后视觉功能的一个主要问题。〔3〕因此除或减轻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研究吸引了大批眼科学者,而研究中发现引发散光的原因很多,如:切口位置,切口大小,缝合方法,缝线质量,及结的松紧等。很多学者通过研究术后拆线控制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早在数年前人们研究拆线法治疗角膜散光取得成功,但拆线控制散光是被动的在术后散光形成后的补救方法。拆线过早对术眼是有一定影响。手术缝合切口的目的是防止切口渗漏,促进伤口愈合,恢复眼组织的完整性,防止眼内容脱出等。通过临床观察后的发现,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散光发生原因之一是切口对合不准,切口在术中因切开组织早期收缩,而致切口两唇发生形态学改变,切口组织在手术中发生水肿,这样手术后缝合切口时难免发生对位偏移,这种偏移是产生手术源性散光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观察认为这种偏移是可以控制的笔者采用“T”型热针在普通切口下减轻了角膜水平位移,也减低了角膜散光度。术中使用“T”热针能提高角膜伤口对位的精度,减轻水平移位,经过临床使用证明这种方法是控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最简方法,本文对两组病人术后散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热针定位可以控制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因为在切开巩膜1/2时,眼角巩膜缘处于原始的解剖状态下,角膜散光尚未发生,这是我们用“T”型针,作三点手术中的永久对位标记在眼内操作结束时,按定位结准确对位缝合,而“T”热针定位的三个点将切口分4段,每段约2.5mm左右,这样可以将这4段视为3mm以下的小切口,小切口一般不会影响角膜散光,由于定位点的存在,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角巩膜切口的水平移位,因此不规则散光不会发生。本文通过临床对此观察“T”型热针组术后角膜散光明显低于对照组。根据观察结果笔者认为“T”型热针定位法控制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尚在很多医院目前广泛开展的普通切口人工晶体手术中,控制角膜散光的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一些常规切口的其他内眼手术中去。
参考文献:
〔1〕高岩,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控制{J},是国外医学眼科分册,1991,5(6),353.
〔2〕汤萍,改良线结对人工晶体术后角膜散光的控制{7},中华眼科杂志,1997,33(1),63.
〔3〕钱江,选择性拆线矫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7},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9),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