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智能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化,大众传播逐渐向智能传播迈进。在广播行业升级和变革的背景下,智能技术正在从内容制作、智能化运营、终端拓展等方面重塑媒体生态。本文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内容生产、平台建设、传播渠道等方面的智慧化应用实践为例,分析广播媒体构建智慧广电的路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智慧广播 人工智能 数据管理 媒体生态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广播智慧化发展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媒体行业的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媒体行业应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媒介生态环境,传统媒体在智能化时代势必要经历颠覆性改变。2015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聂辰席在第23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上提出:“智能广电不仅是一种服务模式,还包括智能化生产运营、分发传播,是促使广电智能转型的引擎。”人工智能和智慧广电融合的新态势将会实现广电行业的高效产出,提升用户体验和内容价值。
智慧化是以云计算、智能终端、大数据、5G等新技术集成应用为基础,通过对实体世界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转化为应用成果,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提升实体世界中的运行效率与治理能力。智慧广播是广播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广播的移动优势和声音特色,通过平台、生产、传播的智能化升级,最终形成多媒体、多技术、多终端、智能协同的生态链和双效兼得的价值链。广播智慧化不仅要将智能技术应用到广播节目的制作、集成、传输、分发、接收等环节,更要以技术为抓手,实现全行业质的迭代。在充分利用广播整合社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智能化技术,在内容制作、服务运营、内容质量、传播效率上实现提升。
二、北京电台智慧化新型广播的实践
智能时代,信息的传播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在文化特性上,媒体功能和价值大大延伸,强调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传播,体现了融合多元的特性;在传播格局上,实现了“万物互联”,不仅有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专业媒体在发挥作用,智能家居、智能手表甚至是汽车也成为媒介的一部分,极大延伸了传播空间。以技术为核心打造的“智慧”场景,改变了受众的视听习惯,形成了传播新格局。
智慧广播的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服务与精准化营销。智能化服务就是为用户提供立体化、定制化、高效安全和稳定的服务,以适应各种受众收听场景,提供高质量、高稀缺性的内容。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称北京电台)通过视听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在内容创新、分发传播、数据管理、全媒体渠道建设上加以智能化应用,实现高效产出,全面提升智慧化水平。
(一)探索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传统广播的单向传播特点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用户多元化的需求促使广播的生产链条不断延伸和扩展。广播可视化就是在全媒体背景下的一次积极尝试,通过音视频、图文、直播等多种手段,实现广播声音传递的可视化,使听众和用户获得全方位的服务。2017年,北京电台打造的可视化广播——北京青年广播(FM98.2)频率开播,声音加画面的实时直播使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化广播。通过广播可视化技术系统,可视化直播间充分呈现了广播主持人灵活、即时的现场互动,运用直播和弹幕等新元素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青年广播还从节目的播出方式、内容定制和快速分享等方面人手,在保持广播特点的基础上,让广播立体化、功用化、年轻化、视觉化,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青年用户。
近几年,人工智能主播走进传媒行业。在云计算、大数据、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的支持下,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与微软公司合作推出了人工智能主播“小冰”,作为国内第一个人工智能主播,目前已经在全球拥有超过1亿的用户。“小冰”可以自主生成新闻、评论和有声广播内容。2019年,北京音乐广播引入“小冰”。为了让人工智能主播适应不同的节目形态,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根据北京音乐广播的要求对“小冰”的语速、语调、语气进行了调整和改变,从而使“小冰”更能适合节目风格。除了播新闻,人工智能主播还可以实时抓取最新天气和交通数据、路况信息进行语音播报,降低制作成本,减少人为失误。
(二)打造“訊听云”制播平台,推进数据管理智能化
北京电台的“讯听云”系统是响应国家媒体深度融合战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作为一个融合型的节目制播云平台,“讯听云”系统打造了融合生产平台、移动采编系统和讯播系统三款终端产品,业务贯穿电台节目制作和分发全流程,与电台内现有的各类媒体产品融合共享,突出系统平台化升级改造、移动化办公,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业务环节的应用。“讯听云”系统注重智能化在运营维护中的应用,其功能设置以一线业务人员的需求为核心,业务人员在移动互联网状态下可及时进行编辑、审核工作,并实现资源在云空间的存储和共享,生产环节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此外,“讯听云”系统还引入与广播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实现音频播出网与办公网安全互通、移动场景应用、人工智能探索的目标。例如北京电台的“听听FM”,作为一款与“迅听云”系统融合共享产品,自2004年推出以来,已吸引2000多万用户安装和使用。截至2019年6月,“讯听云”系统已经完成了28个版本的迭代。目前,该系统在北京电台范围内全面使用,实现多个终端的新媒体内容呈现,所有核心业务全部通过“讯听云”系统完成,助力电台由采编系统向平台化升级和智能化媒体转型。
人工智能在电台运营维护中的一个应用就是数据资产的建设。目前北京电台已实现了10万小时存量媒资编目的审核入库,并且这些数据资源实现了媒资生产网与“讯听云”系统的对接,采编一线人员可轻松检索、调用媒资数据库中的音频资料。
对于转变内容生产方式,北京电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将用户在收听广播节目时所产生的行为数据沉淀下来,建成用户数据管理系统,对用户行为进行精准数据采集,掌握用户需求,以创新节目生产方式、互动模式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北京电台的数据管理系统包含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节目播出效果分析、内容智能推荐、广告智能投放、舆情分析、决策分析等八大系统,这也成为北京电台媒体融合发展和未来节目市场运营的主要支撑。 (三)以用户为核心,搭建全媒体服务平台
北京电台紧紧把握媒体融合大方向,充分发挥“一端”(听听FM)、“一网”(北京广播网)、“两微”(微信、微博)和“一抖”(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实现了多元化生产和传播。
“听听FM”是北京电台手机客户端,以“本地、垂直、互动、服务”为宗旨,分为广播电台、精品专辑、互动直播、用户社区四大板块,是北京电台媒体融合的主要运营平台。“听听FM”除了拥有电台版权内容,还拥有近5000多小时的精品有声书和音频节目内容。自2019年4月起,北京电台10个频率139档广播节目全部人驻,广播节目播出后,在24小时之内,节目组自行按照新媒体标准修改该节目在“听听FM”上的标题。北京广播网集本地新闻、电台音视频直播和回放、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网络专题于一身,并集合了微博微信、“听听FM”等平台内容,拥有200多个二级页面。在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方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拥有300余万粉丝。微信矩阵管理平台可以发挥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包括微信商城、抽奖游戏、调查问卷、有奖问答,线上报名、投票、海选等,提供更多广播抵达用户的方式,同时探索广播新媒体在广告增值服務应用上的新模式。
北京电台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开设抖音号,以视频形式同步更新电台节目,吸引了很多年轻用户,主要的推送内容包括电台活动、重大主题报道和宣传活动。
智慧广播除了重视技术上的提升,更在意优化平台的用户服务意识,借助广播的听众基础和宣传平台优势,将线下活动打造成聚焦用户服务的窗口。北京电台线下活动以品牌化、本土化、特色化为主,强调专业、贴近和陪伴。通过线下活动的互动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广播与受众进一步了解,增强频率品牌认知度,探索整合营销新路径。例如北京交通广播推出“1039探路车”项目,聚焦北京城的路况报道和交通观察。项目通过节目连线、视频直播等形式与车主互动,直播北京各时段特定区域的交通实况,每次活动视频直播的全网观看量都超过200万人次,打通了线上资源和线下渠道。线下“活捉探路车”活动为听众提供丰富的互动和奖品,致谢节目的忠实听众。项目合作伙伴有多家汽车知名品牌,兼顾了活动的公益属性和商业需求,推动了广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北京电台在智慧广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稀缺性待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高频度的需求就像快消品一样,是维持生活生计的,能满足人们低频度需求的才是稀缺的好内容。”高频度内容为受众的普遍需求,如国际新闻、社会热点、政策解读等内容。低频度内容则是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推送,如独家新闻、对热点事件的专家解读等,这类节目是广播媒体和声音平台打造节目品牌的关键所在。互联网去中心化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过载分散着听众的注意力,受众对内容质量的要求变得更高。
(二)与用户的互动能力欠缺
现阶段,广播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局限于接听连线、社交平台反馈等层面,受众互动体验尚有欠缺。电台对受众收听习惯的了解,主要依据调查问卷、收听率等传统方式,缺乏大数据支撑。智慧广播则可利用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挖掘用户行为习惯,丰富其互动体验,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三)缺乏智慧广播人才
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人才。目前,大部分电台都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尤其是在新媒体迅速崛起之后,人才队伍无法适应智慧广播建设的要求。针对人才流失、人才建设等问题,不仅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还需要加快媒体融合转型步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培养和打造智慧广播人才团队。
【关键词】智慧广播 人工智能 数据管理 媒体生态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广播智慧化发展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媒体行业的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媒体行业应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媒介生态环境,传统媒体在智能化时代势必要经历颠覆性改变。2015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聂辰席在第23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上提出:“智能广电不仅是一种服务模式,还包括智能化生产运营、分发传播,是促使广电智能转型的引擎。”人工智能和智慧广电融合的新态势将会实现广电行业的高效产出,提升用户体验和内容价值。
智慧化是以云计算、智能终端、大数据、5G等新技术集成应用为基础,通过对实体世界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转化为应用成果,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提升实体世界中的运行效率与治理能力。智慧广播是广播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广播的移动优势和声音特色,通过平台、生产、传播的智能化升级,最终形成多媒体、多技术、多终端、智能协同的生态链和双效兼得的价值链。广播智慧化不仅要将智能技术应用到广播节目的制作、集成、传输、分发、接收等环节,更要以技术为抓手,实现全行业质的迭代。在充分利用广播整合社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智能化技术,在内容制作、服务运营、内容质量、传播效率上实现提升。
二、北京电台智慧化新型广播的实践
智能时代,信息的传播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在文化特性上,媒体功能和价值大大延伸,强调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传播,体现了融合多元的特性;在传播格局上,实现了“万物互联”,不仅有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专业媒体在发挥作用,智能家居、智能手表甚至是汽车也成为媒介的一部分,极大延伸了传播空间。以技术为核心打造的“智慧”场景,改变了受众的视听习惯,形成了传播新格局。
智慧广播的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服务与精准化营销。智能化服务就是为用户提供立体化、定制化、高效安全和稳定的服务,以适应各种受众收听场景,提供高质量、高稀缺性的内容。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称北京电台)通过视听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在内容创新、分发传播、数据管理、全媒体渠道建设上加以智能化应用,实现高效产出,全面提升智慧化水平。
(一)探索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传统广播的单向传播特点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用户多元化的需求促使广播的生产链条不断延伸和扩展。广播可视化就是在全媒体背景下的一次积极尝试,通过音视频、图文、直播等多种手段,实现广播声音传递的可视化,使听众和用户获得全方位的服务。2017年,北京电台打造的可视化广播——北京青年广播(FM98.2)频率开播,声音加画面的实时直播使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化广播。通过广播可视化技术系统,可视化直播间充分呈现了广播主持人灵活、即时的现场互动,运用直播和弹幕等新元素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青年广播还从节目的播出方式、内容定制和快速分享等方面人手,在保持广播特点的基础上,让广播立体化、功用化、年轻化、视觉化,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青年用户。
近几年,人工智能主播走进传媒行业。在云计算、大数据、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的支持下,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与微软公司合作推出了人工智能主播“小冰”,作为国内第一个人工智能主播,目前已经在全球拥有超过1亿的用户。“小冰”可以自主生成新闻、评论和有声广播内容。2019年,北京音乐广播引入“小冰”。为了让人工智能主播适应不同的节目形态,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根据北京音乐广播的要求对“小冰”的语速、语调、语气进行了调整和改变,从而使“小冰”更能适合节目风格。除了播新闻,人工智能主播还可以实时抓取最新天气和交通数据、路况信息进行语音播报,降低制作成本,减少人为失误。
(二)打造“訊听云”制播平台,推进数据管理智能化
北京电台的“讯听云”系统是响应国家媒体深度融合战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作为一个融合型的节目制播云平台,“讯听云”系统打造了融合生产平台、移动采编系统和讯播系统三款终端产品,业务贯穿电台节目制作和分发全流程,与电台内现有的各类媒体产品融合共享,突出系统平台化升级改造、移动化办公,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业务环节的应用。“讯听云”系统注重智能化在运营维护中的应用,其功能设置以一线业务人员的需求为核心,业务人员在移动互联网状态下可及时进行编辑、审核工作,并实现资源在云空间的存储和共享,生产环节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此外,“讯听云”系统还引入与广播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实现音频播出网与办公网安全互通、移动场景应用、人工智能探索的目标。例如北京电台的“听听FM”,作为一款与“迅听云”系统融合共享产品,自2004年推出以来,已吸引2000多万用户安装和使用。截至2019年6月,“讯听云”系统已经完成了28个版本的迭代。目前,该系统在北京电台范围内全面使用,实现多个终端的新媒体内容呈现,所有核心业务全部通过“讯听云”系统完成,助力电台由采编系统向平台化升级和智能化媒体转型。
人工智能在电台运营维护中的一个应用就是数据资产的建设。目前北京电台已实现了10万小时存量媒资编目的审核入库,并且这些数据资源实现了媒资生产网与“讯听云”系统的对接,采编一线人员可轻松检索、调用媒资数据库中的音频资料。
对于转变内容生产方式,北京电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将用户在收听广播节目时所产生的行为数据沉淀下来,建成用户数据管理系统,对用户行为进行精准数据采集,掌握用户需求,以创新节目生产方式、互动模式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北京电台的数据管理系统包含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节目播出效果分析、内容智能推荐、广告智能投放、舆情分析、决策分析等八大系统,这也成为北京电台媒体融合发展和未来节目市场运营的主要支撑。 (三)以用户为核心,搭建全媒体服务平台
北京电台紧紧把握媒体融合大方向,充分发挥“一端”(听听FM)、“一网”(北京广播网)、“两微”(微信、微博)和“一抖”(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实现了多元化生产和传播。
“听听FM”是北京电台手机客户端,以“本地、垂直、互动、服务”为宗旨,分为广播电台、精品专辑、互动直播、用户社区四大板块,是北京电台媒体融合的主要运营平台。“听听FM”除了拥有电台版权内容,还拥有近5000多小时的精品有声书和音频节目内容。自2019年4月起,北京电台10个频率139档广播节目全部人驻,广播节目播出后,在24小时之内,节目组自行按照新媒体标准修改该节目在“听听FM”上的标题。北京广播网集本地新闻、电台音视频直播和回放、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网络专题于一身,并集合了微博微信、“听听FM”等平台内容,拥有200多个二级页面。在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方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拥有300余万粉丝。微信矩阵管理平台可以发挥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包括微信商城、抽奖游戏、调查问卷、有奖问答,线上报名、投票、海选等,提供更多广播抵达用户的方式,同时探索广播新媒体在广告增值服務应用上的新模式。
北京电台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开设抖音号,以视频形式同步更新电台节目,吸引了很多年轻用户,主要的推送内容包括电台活动、重大主题报道和宣传活动。
智慧广播除了重视技术上的提升,更在意优化平台的用户服务意识,借助广播的听众基础和宣传平台优势,将线下活动打造成聚焦用户服务的窗口。北京电台线下活动以品牌化、本土化、特色化为主,强调专业、贴近和陪伴。通过线下活动的互动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广播与受众进一步了解,增强频率品牌认知度,探索整合营销新路径。例如北京交通广播推出“1039探路车”项目,聚焦北京城的路况报道和交通观察。项目通过节目连线、视频直播等形式与车主互动,直播北京各时段特定区域的交通实况,每次活动视频直播的全网观看量都超过200万人次,打通了线上资源和线下渠道。线下“活捉探路车”活动为听众提供丰富的互动和奖品,致谢节目的忠实听众。项目合作伙伴有多家汽车知名品牌,兼顾了活动的公益属性和商业需求,推动了广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北京电台在智慧广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稀缺性待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高频度的需求就像快消品一样,是维持生活生计的,能满足人们低频度需求的才是稀缺的好内容。”高频度内容为受众的普遍需求,如国际新闻、社会热点、政策解读等内容。低频度内容则是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推送,如独家新闻、对热点事件的专家解读等,这类节目是广播媒体和声音平台打造节目品牌的关键所在。互联网去中心化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过载分散着听众的注意力,受众对内容质量的要求变得更高。
(二)与用户的互动能力欠缺
现阶段,广播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局限于接听连线、社交平台反馈等层面,受众互动体验尚有欠缺。电台对受众收听习惯的了解,主要依据调查问卷、收听率等传统方式,缺乏大数据支撑。智慧广播则可利用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挖掘用户行为习惯,丰富其互动体验,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三)缺乏智慧广播人才
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人才。目前,大部分电台都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尤其是在新媒体迅速崛起之后,人才队伍无法适应智慧广播建设的要求。针对人才流失、人才建设等问题,不仅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还需要加快媒体融合转型步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培养和打造智慧广播人才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