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构建语文课堂提问,关键是发挥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热情鼓励学生,让学生乐问;指导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习惯、方法,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
【关键词】构建 课堂 敢问 乐问 会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有力手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叶老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做到这些,关键是发挥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热情鼓励学生,让学生乐问;指导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学生有了问难的习惯、方法,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
一、构建和谐,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老师心存畏惧而不敢问。因此,教师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维,敢于提问。
(一)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同,但人格平等,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也是学生的权利,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都可以相互发问、提问。教师应“蹲下来”,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在与我们一起探讨、研究。教师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注,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发问。
(二)善待学生发问的行为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提问“出错”,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榜样,而“善待发问”才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时,教师应采取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和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默许、点拨和启示,让他们带着成就感愉快地提问,让学生意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课堂畏惧心理,敢于提问。
二、激励评价,让学生“乐问”
小学生通常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同学之间有相互比较的习惯,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点来激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强化评价的压力作用。
(一)赏识学生参与提问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树立信心,还可以促进学生乐于提问。小学生也常有思想火花的闪现,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反馈,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更应给予表扬。当别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同伴因提出问题而成为关注对象,得到表扬,自然不甘落后,也会努力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做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提问的好风气,在竞赛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不做“观众”,能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从而使“我能问”“我乐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
(二)注重学生参与评价
在课堂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均须安排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教学中应根据课堂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胆子较小的学生,让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学生通过在组内充分讨论交流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比赛,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倾听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高,哪组同学回答得最好。这样,学生参与评价的情绪会极其高涨,从而达到了学生“乐问”的意识境界。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会问”
小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问,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形式等没有把握,面对“疑惑”不知道应从哪方面对它进行提问,这类学生占大多数。因此,要使学生“会问”,必须进行“提问”的方法、策略的指导与训练。
(一)预习生疑
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把课文读熟,做到阅读正确、流利,初步感知课文。接着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并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难,相互合作,尝试解答,并归纳出本组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课中全班师生合作解决。
(二)课中释疑
即课中由小组代表将预习中本组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上质疑,全班师生合作质疑。学生质疑时,教师要着重筛选出一两个在初步质疑、解疑基础上学生普遍感到疑惑、急切想知道的、有思考和研究价值的重点问题展开教学。释疑时,教师不是以讲解为主,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思考、想象、概括,主动探索领悟,给学生搭一座引桥、铺一级台阶。
(三)课后质疑
读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每次用心读一遍课文,他对课文的理解就进了一步。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他们随时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见解、新的问题。所以,即使是重点问题得到解决后,课上还是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谈谈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或对教材进行质疑评价。如上完《月光曲》一课后,一些学生质疑: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先生的琴声,“看”到的月光下大海的景象,这部分内容不是联想,而是想象,因為这是皮鞋匠借助琴声所“创造”的新东西;又有的学生问,如果这一段是联想,那想象和联想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的质疑水平有了提高。而课堂教学中学生会问正是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体现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构建 课堂 敢问 乐问 会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有力手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叶老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做到这些,关键是发挥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热情鼓励学生,让学生乐问;指导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学生有了问难的习惯、方法,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
一、构建和谐,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老师心存畏惧而不敢问。因此,教师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维,敢于提问。
(一)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同,但人格平等,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也是学生的权利,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都可以相互发问、提问。教师应“蹲下来”,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在与我们一起探讨、研究。教师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注,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发问。
(二)善待学生发问的行为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提问“出错”,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榜样,而“善待发问”才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时,教师应采取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和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默许、点拨和启示,让他们带着成就感愉快地提问,让学生意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课堂畏惧心理,敢于提问。
二、激励评价,让学生“乐问”
小学生通常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同学之间有相互比较的习惯,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点来激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强化评价的压力作用。
(一)赏识学生参与提问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树立信心,还可以促进学生乐于提问。小学生也常有思想火花的闪现,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反馈,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更应给予表扬。当别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同伴因提出问题而成为关注对象,得到表扬,自然不甘落后,也会努力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做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提问的好风气,在竞赛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不做“观众”,能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从而使“我能问”“我乐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
(二)注重学生参与评价
在课堂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均须安排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教学中应根据课堂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胆子较小的学生,让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学生通过在组内充分讨论交流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比赛,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倾听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高,哪组同学回答得最好。这样,学生参与评价的情绪会极其高涨,从而达到了学生“乐问”的意识境界。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会问”
小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问,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形式等没有把握,面对“疑惑”不知道应从哪方面对它进行提问,这类学生占大多数。因此,要使学生“会问”,必须进行“提问”的方法、策略的指导与训练。
(一)预习生疑
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把课文读熟,做到阅读正确、流利,初步感知课文。接着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并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难,相互合作,尝试解答,并归纳出本组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课中全班师生合作解决。
(二)课中释疑
即课中由小组代表将预习中本组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上质疑,全班师生合作质疑。学生质疑时,教师要着重筛选出一两个在初步质疑、解疑基础上学生普遍感到疑惑、急切想知道的、有思考和研究价值的重点问题展开教学。释疑时,教师不是以讲解为主,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思考、想象、概括,主动探索领悟,给学生搭一座引桥、铺一级台阶。
(三)课后质疑
读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每次用心读一遍课文,他对课文的理解就进了一步。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他们随时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见解、新的问题。所以,即使是重点问题得到解决后,课上还是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谈谈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或对教材进行质疑评价。如上完《月光曲》一课后,一些学生质疑: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先生的琴声,“看”到的月光下大海的景象,这部分内容不是联想,而是想象,因為这是皮鞋匠借助琴声所“创造”的新东西;又有的学生问,如果这一段是联想,那想象和联想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的质疑水平有了提高。而课堂教学中学生会问正是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体现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