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入我们的课堂,成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在广泛的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相互渗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重大的突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容量;学习渠道
一、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活力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融合的网络信息领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当然,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学习更有张力。
1.探究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借助信息化手段展开的。这种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在课堂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探究中形成认知,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深度或浅度不同层次的学习,以满足学习需求。这种模式使教学的研究重心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教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分为“辉煌”和“毁灭”两大板块,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电脑室上课时,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自主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图片,浏览资料、查找信息,自主选择个别化或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2.激趣型信息化教学模式。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兴趣是学生热情、主动参与学习的内动力,而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则像磁铁的吸力一样,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让学生“鲜味”十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焕发独有的魅力。
英语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创设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可以选择教材中的情景对话,或者是动画片中学生较为熟悉的精彩片断,利用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英语配音。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音、表现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显著提高,这样灵动的课堂,一定让学生爱上英语课。
二、 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是一个载体,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构建、思维训练、语言发展的工具,但是它毕竟承载的信息量有限,想要传递的知识深度和宽度也远远不够。因此,促进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就能弥补这种不足,最大限度地拓宽教材的知识领域,使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知识风暴,在四十分钟的有限时间里知识容量无限延伸。
1.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学习的饱和度。在一节数学课中,老师将解题思路讲解完毕,就要有更多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实践中训练思维,总结方法,消化已学的新知。这就需要类型不同、难度不等、针对性强的各种题目,可是教科书中的题量有限,同一本习题册的题型也可能较为单一。因此,老师根据从教多年积累的经验,备课时把不同题型的习题进行归类整理,制作了一个PPT课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有富有挑战性的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而且轻按一下按键还可以呈现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方便简洁,省去板书、抄题等时间,学生习题练习的容量变大,思维能力得到拓宽,课堂学习效率高。
2.延展课堂教学的深度,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对文本的学习,除了文字的描述,还需要情感的投入和画面的再现,只有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才能深度解读文本,提高学习的实效。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天》语言平实、层次清楚,展示了北京的春节习俗,孩子们阅读后能了解这一传统习俗,但很多孩子难以感悟作者笔下这一传统节日特有的京味,以及当中包含着的温馨和美好。这时就要通过网络技术,把充满节日味道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文字进行整合,灵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更为全面的文字补充,使学生身临其境,发自内心地感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亲情、乡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祈盼。回头品读课文时,孩子们真正走进文本、读透文本,心灵和作者的情感相契合,人文合一。再以“潮州的春节”为主题,孩子们找资料、视频,或者自己拍图片,有的还写下自己过春节的习俗和感受,制作成PPT,在交流展示中,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溢于言表。这样的教学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使学生的情感有了依托,思想得到升華。
三、 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渠道,丰富课程内容
学习不应该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四十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开辟课堂以外的教学渠道,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更大限度地汲取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预构。“预构”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在大量的信息环境中提前进入学习情境,去获取,去探究和新课相关联的知识链条,从而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课前预构的有效方法是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学生围绕新课内容,根据教师的问题设定,借助网络搜索寻找学习资源,在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涉猎并获取了更加广泛的学习素材,为新课学习谱写了美妙的“前奏曲”。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线上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意思是学好语文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线上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悦叮网等适合孩子阅读的网站,这些阅读网书籍种类多,且设置了读书答题、冲关游戏等内容,吸引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开辟阅读渠道,可以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使课外服务于课内。
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突破了教学活动中师生主客体之间的明显界限,学习者的自主性将最大化地发挥作用,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容量;学习渠道
一、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活力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融合的网络信息领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当然,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学习更有张力。
1.探究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借助信息化手段展开的。这种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在课堂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探究中形成认知,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深度或浅度不同层次的学习,以满足学习需求。这种模式使教学的研究重心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教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分为“辉煌”和“毁灭”两大板块,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电脑室上课时,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自主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图片,浏览资料、查找信息,自主选择个别化或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2.激趣型信息化教学模式。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兴趣是学生热情、主动参与学习的内动力,而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则像磁铁的吸力一样,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让学生“鲜味”十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焕发独有的魅力。
英语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创设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可以选择教材中的情景对话,或者是动画片中学生较为熟悉的精彩片断,利用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英语配音。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音、表现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显著提高,这样灵动的课堂,一定让学生爱上英语课。
二、 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是一个载体,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构建、思维训练、语言发展的工具,但是它毕竟承载的信息量有限,想要传递的知识深度和宽度也远远不够。因此,促进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就能弥补这种不足,最大限度地拓宽教材的知识领域,使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知识风暴,在四十分钟的有限时间里知识容量无限延伸。
1.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学习的饱和度。在一节数学课中,老师将解题思路讲解完毕,就要有更多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实践中训练思维,总结方法,消化已学的新知。这就需要类型不同、难度不等、针对性强的各种题目,可是教科书中的题量有限,同一本习题册的题型也可能较为单一。因此,老师根据从教多年积累的经验,备课时把不同题型的习题进行归类整理,制作了一个PPT课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有富有挑战性的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而且轻按一下按键还可以呈现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方便简洁,省去板书、抄题等时间,学生习题练习的容量变大,思维能力得到拓宽,课堂学习效率高。
2.延展课堂教学的深度,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对文本的学习,除了文字的描述,还需要情感的投入和画面的再现,只有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才能深度解读文本,提高学习的实效。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天》语言平实、层次清楚,展示了北京的春节习俗,孩子们阅读后能了解这一传统习俗,但很多孩子难以感悟作者笔下这一传统节日特有的京味,以及当中包含着的温馨和美好。这时就要通过网络技术,把充满节日味道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文字进行整合,灵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更为全面的文字补充,使学生身临其境,发自内心地感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亲情、乡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祈盼。回头品读课文时,孩子们真正走进文本、读透文本,心灵和作者的情感相契合,人文合一。再以“潮州的春节”为主题,孩子们找资料、视频,或者自己拍图片,有的还写下自己过春节的习俗和感受,制作成PPT,在交流展示中,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溢于言表。这样的教学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使学生的情感有了依托,思想得到升華。
三、 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渠道,丰富课程内容
学习不应该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四十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开辟课堂以外的教学渠道,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更大限度地汲取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预构。“预构”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在大量的信息环境中提前进入学习情境,去获取,去探究和新课相关联的知识链条,从而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课前预构的有效方法是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学生围绕新课内容,根据教师的问题设定,借助网络搜索寻找学习资源,在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涉猎并获取了更加广泛的学习素材,为新课学习谱写了美妙的“前奏曲”。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线上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意思是学好语文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线上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悦叮网等适合孩子阅读的网站,这些阅读网书籍种类多,且设置了读书答题、冲关游戏等内容,吸引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开辟阅读渠道,可以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使课外服务于课内。
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突破了教学活动中师生主客体之间的明显界限,学习者的自主性将最大化地发挥作用,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