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数学课预习效果的因素和方法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预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能促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 预习 因素 方法
  一、影响预习效果的因素
  1.主观方面
  预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安排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设计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课程。如对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简单讲述即可;对于学生的疑惑处,教师必须详细地讲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预习的价值,还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2.客观方面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材,除了适当地删减部分内容之外,还相应地调整了知识结构。人教版教材重点强调对知识的认识与拓展、探索过程,较少叙述、归纳、总结知识,甚至留下了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二、预习的方法
  1.探索正确的预习方法
  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预习能够帮助你们更好地听课”,学生是不会重视的,更不会主动预习。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教师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把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索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以人教版七(下)第六章6.3《实数》第一课时的预习指导为例,预习目标是: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并能举例说明;②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π这样的无理数的点,知道给定一个实数,数轴上就有唯一确定的点与之对应。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笔者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①预读完全部新课内容;②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③整理疑难内容,用红笔做好标记;④完成课内练习,巩固和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对于有疑问的题目要做好标记;⑤重点听讲,解决自己预习时不明白和理解不全面的地方,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
  “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要想学生能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
  2.立足学生的预习设计教学
  如果学生认真预习了新课,而教师仍然照本宣科,学生还会专心听讲吗?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应该理清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解决的,上课时就能少讲,甚至不讲;而哪些知识学生是不能独立理解的,那么上课时就应重点讲,突破难点。
  以人教版八(上)《分式的加减》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例,首先,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1:?问题2:上述的法则是根据什么类比得出的?问题3:上述运算属于什么运算,法则如何?问题4:你能计算:⑴ ;⑵ 吗?这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出新知识点,得出同分母分式加减的法则和类比思想,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中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笔者设计了巩固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后,笔者又进行了随堂小测验,指定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并上交;最后,笔者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3.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既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又能使教师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还能有效地阻止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在问题的设计中,教师着眼于学生的预习情况,重新整合书本知识与例题资源,不仅不会令学生产生重复感和厌倦感,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时刻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而且有很多优点: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掌握重点,突破难点;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更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受益终生的一种习惯。笔者希望更多的数学教师能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探索,使预习成为学生的优良习惯,从而促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音乐技能。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社会音乐教育呈现出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现象。本文分析了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了我国社会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社会音乐教育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所谓的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在社会上开展的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与校园
“导”是指教师要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责任已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即“教会学生学习”。常言道:“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更何况,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他们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因而,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要启
教师应从关注学生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课堂教学,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物理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动态的物理课堂。  一、“活动单导学”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根本方法。“活动单导学”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很多物理知识的探究都是通过比一比
摘要:中学生是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群体,其心理发展变化很快,具有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心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在这一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引导,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带来快节奏生活,信息时代迎来高科技的发展,但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拥有无数重要的科研成果,但是,周明自己最珍惜的成就并不是自己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某一项发明,而是他小时候在“学工劳动”中刷的108个瓶子。在此之前,周明一直非常自卑,但正是这108个瓶子改变了他的心态。故事发生在“学工劳动日”,老师带着周明和全班同学来到食品厂手工清洗罐头瓶子。老师宣布展开竞赛,看谁刷得最多。周明站在孩子
分析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得知,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更具有灵活性,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如何教好语文,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根据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笔者把语文大致分為阅读与写作、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四大部分。要想学生很好地掌握这四部分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只要教师方法得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训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为了探寻切实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四性”:  一、重视语文知识的工具性  工具性,是指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乃至所有学科学习和应用中的基础性。自《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后,不少教师就“因噎废食”,弱化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其实,语音、字形、词语、句子等语文基础知识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介质损耗的原理,首先介绍了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结构,再从介质损耗分类和高压介损仪工作原理两个方面来介绍介质损耗的原理,最后举例说明高压介损仪监测绝缘的缺陷。  关键词: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介质损耗 高压介损仪    电介质(绝缘材料)在有外加电压作用下,会使部分电能转变为热能,使电介质发热。电介质损耗的电能被称为介质损耗。介质损耗过大会造成绝缘温度上升,且损耗愈大,温度
高校学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青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其道德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水平。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的灵魂,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校学生从以高考为目标的学生时代过渡到以生存为目标的社会人,这要求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高校学
摘要:教育是强国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有力科技、智力和文化支撑。为了使大学成为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源泉,成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大学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网络高速发展,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教师队伍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