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预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能促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 预习 因素 方法
一、影响预习效果的因素
1.主观方面
预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安排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设计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课程。如对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简单讲述即可;对于学生的疑惑处,教师必须详细地讲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预习的价值,还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2.客观方面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材,除了适当地删减部分内容之外,还相应地调整了知识结构。人教版教材重点强调对知识的认识与拓展、探索过程,较少叙述、归纳、总结知识,甚至留下了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二、预习的方法
1.探索正确的预习方法
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预习能够帮助你们更好地听课”,学生是不会重视的,更不会主动预习。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教师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把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索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以人教版七(下)第六章6.3《实数》第一课时的预习指导为例,预习目标是: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并能举例说明;②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π这样的无理数的点,知道给定一个实数,数轴上就有唯一确定的点与之对应。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笔者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①预读完全部新课内容;②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③整理疑难内容,用红笔做好标记;④完成课内练习,巩固和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对于有疑问的题目要做好标记;⑤重点听讲,解决自己预习时不明白和理解不全面的地方,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
“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要想学生能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
2.立足学生的预习设计教学
如果学生认真预习了新课,而教师仍然照本宣科,学生还会专心听讲吗?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应该理清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解决的,上课时就能少讲,甚至不讲;而哪些知识学生是不能独立理解的,那么上课时就应重点讲,突破难点。
以人教版八(上)《分式的加减》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例,首先,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1:?问题2:上述的法则是根据什么类比得出的?问题3:上述运算属于什么运算,法则如何?问题4:你能计算:⑴ ;⑵ 吗?这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出新知识点,得出同分母分式加减的法则和类比思想,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中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笔者设计了巩固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后,笔者又进行了随堂小测验,指定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并上交;最后,笔者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3.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既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又能使教师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还能有效地阻止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在问题的设计中,教师着眼于学生的预习情况,重新整合书本知识与例题资源,不仅不会令学生产生重复感和厌倦感,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时刻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而且有很多优点: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掌握重点,突破难点;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更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受益终生的一种习惯。笔者希望更多的数学教师能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探索,使预习成为学生的优良习惯,从而促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第四中学)
关键词:数学课 预习 因素 方法
一、影响预习效果的因素
1.主观方面
预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安排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设计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课程。如对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简单讲述即可;对于学生的疑惑处,教师必须详细地讲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预习的价值,还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2.客观方面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材,除了适当地删减部分内容之外,还相应地调整了知识结构。人教版教材重点强调对知识的认识与拓展、探索过程,较少叙述、归纳、总结知识,甚至留下了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二、预习的方法
1.探索正确的预习方法
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预习能够帮助你们更好地听课”,学生是不会重视的,更不会主动预习。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教师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把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索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以人教版七(下)第六章6.3《实数》第一课时的预习指导为例,预习目标是: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并能举例说明;②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π这样的无理数的点,知道给定一个实数,数轴上就有唯一确定的点与之对应。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笔者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①预读完全部新课内容;②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③整理疑难内容,用红笔做好标记;④完成课内练习,巩固和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对于有疑问的题目要做好标记;⑤重点听讲,解决自己预习时不明白和理解不全面的地方,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
“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要想学生能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
2.立足学生的预习设计教学
如果学生认真预习了新课,而教师仍然照本宣科,学生还会专心听讲吗?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应该理清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解决的,上课时就能少讲,甚至不讲;而哪些知识学生是不能独立理解的,那么上课时就应重点讲,突破难点。
以人教版八(上)《分式的加减》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例,首先,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1:?问题2:上述的法则是根据什么类比得出的?问题3:上述运算属于什么运算,法则如何?问题4:你能计算:⑴ ;⑵ 吗?这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出新知识点,得出同分母分式加减的法则和类比思想,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中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笔者设计了巩固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后,笔者又进行了随堂小测验,指定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并上交;最后,笔者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3.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既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又能使教师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还能有效地阻止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在问题的设计中,教师着眼于学生的预习情况,重新整合书本知识与例题资源,不仅不会令学生产生重复感和厌倦感,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时刻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而且有很多优点: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掌握重点,突破难点;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更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受益终生的一种习惯。笔者希望更多的数学教师能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探索,使预习成为学生的优良习惯,从而促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