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是指教师要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责任已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即“教会学生学习”。常言道:“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更何况,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他们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因而,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还要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变教师的“教”为“导”。所以,教学必须立足于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如何自主学习。
一、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基础
学习过程是学生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事物、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环节,也就是说每项知识技能的获得都要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这四个环节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即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把乐学、爱学、好学、会学贯穿于“导”的过程中。科学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获得知识技能,明白道理。
学生全方位的发展,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多层次、多种类、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记忆知识、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学习方法。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及知识的储备量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从工作中习得。从这一点来说,当今社会的“文盲”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的人。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如果学生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那终将被社会淘汰。在小学阶段,“导”就是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么说来,教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学,学才是教的基础。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要靠教师用新的理念和教法让学生更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目的
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而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中经常性、稳定性的活动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习惯是第二天性。”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不如习惯更有力量。”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纠正学习活动中的不良习惯,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的前提。当然,要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善思、善学的习惯,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教师“死知识”的局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积极思考、自主讨论。这样,学生善思、善学的良好习惯才能得到培养。
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的“导”去培养,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安排时间,有计划地支配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学习的节奏,高效率地利用时间,这些都值得教师好好琢磨和研究。
三、激发学生自发性的学习动力是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最佳动力,但学习动力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怕挫折,体验成功的感受。尊重学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努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导”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主旋律。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学习的主人,将成为教师新的研讨课题。
一、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基础
学习过程是学生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事物、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环节,也就是说每项知识技能的获得都要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这四个环节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即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把乐学、爱学、好学、会学贯穿于“导”的过程中。科学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获得知识技能,明白道理。
学生全方位的发展,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多层次、多种类、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记忆知识、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学习方法。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及知识的储备量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从工作中习得。从这一点来说,当今社会的“文盲”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的人。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如果学生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那终将被社会淘汰。在小学阶段,“导”就是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么说来,教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学,学才是教的基础。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要靠教师用新的理念和教法让学生更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目的
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而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中经常性、稳定性的活动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习惯是第二天性。”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不如习惯更有力量。”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纠正学习活动中的不良习惯,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的前提。当然,要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善思、善学的习惯,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教师“死知识”的局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积极思考、自主讨论。这样,学生善思、善学的良好习惯才能得到培养。
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的“导”去培养,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安排时间,有计划地支配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学习的节奏,高效率地利用时间,这些都值得教师好好琢磨和研究。
三、激发学生自发性的学习动力是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最佳动力,但学习动力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怕挫折,体验成功的感受。尊重学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努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导”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主旋律。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学习的主人,将成为教师新的研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