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信阳师范学院2014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学空间研究——以德国小说《魔山》为例”(项目编号:13120)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本文以长篇小说《魔山》中情节的主要发生地“山庄”疗养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分析了小说中文学空间的社会功能、独特的等级制度与价值体系,以及独特的时间运行方式。
关键词:魔山;疗养院;空间;时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2
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魔山》出版于1924年。小说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原本是汉堡的一位年轻的造船工程师。二十三岁的时候,卡斯托普离开家乡,前往位于阿尔卑斯山达沃斯坪的“山庄”疗养院,去看望因肺结核而在山上疗养的表哥约阿希姆·齐姆逊。山上独特的生活方式使人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职责。卡斯托普原本计划访问三周,却不知不觉地在疗养院中住了七年,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情节发生的地点也几乎没有变化,都在“山庄”疗养院中。疗养院地处高山之中,远离平原上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既独特又封闭的特殊空间。本文将以“山庄”疗养院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功能、等级制度、价值体系以及独特的时间运行方式等方面解读《魔山》中的文学空间。
一、疗养院的社会功能
第一天晚上,汉斯·卡斯托普在餐厅里看到一位三十来岁的太太,据说她“还是个小姑娘就住进了肺结核疗养院,从此便再也没在外面生活过”(P9)。“山庄”疗养院似乎是为终生疗养建立的。很少有病人能够成功离开疗养院,比如约阿希姆在不顾医生反对“疯狂告别”疗养院一年之后,又回到了这里,而大多数病人甚至根本没想过要离开。
大多数病人在疗养院中并没有感觉到痛苦,他们都是自愿待在那里的。比如奥蒂莉娅·克乃弗小姐,在经过一年半的治疗后已经完全康复了,但她仍然不想离开疗养院,因为她已经适应并习惯了疗养院的生活,在这里感觉很快乐,像在家里一样。为了延长疗养时间,她甚至在只有几摄氏度的冰冷的湖水中游泳,好让自己重新患病。还有些病人康复后回到平原,但很快又回到了山上。一位已经结婚的年轻人回到了自己家中后,仍然是整天躺着,嘴里喊着温度计,其他任何事情都不知道,他说,“要在山上生活过,才知道必须这样。山下的人缺少基本常识来着”(P211)。最后他抛开了自己的妻子,又上了山,回到“故乡”。塞特姆布里尼在与卡斯托普谈论谈论这件事时 如此评价到:“人只要在这里生活过一次,就会称它为‘故乡’。”(P141)
约阿希姆离开一年后重新回到这里,也“像个久别归家的人似的非常动情”(P357)。而汉斯·卡斯托普在疗养院住了两年之后,也将疗养院当做了“故乡”。病人在疗养院中逐渐疏远了自己在平原上的家乡,那些他们称之为“人类社会”的地方。迪纳倍尔舅公去世之后,汉斯·卡斯托普就与平原社会完全割裂了。从此之后,他“与平完全不再有联系”(P423)。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不再抽来自平原的玛利亚·曼奇尼牌雪茄,而是在山上找到了一个新的品牌。玛利亚·曼奇尼牌雪茄曾将“代表着他与平原,一个游子与故乡之间的某种联系”(P279)。放弃玛利亚·曼奇尼牌雪茄意味着他与平原上的故乡的完全分离。而替代玛利亚·曼奇尼的新品牌象征着汉斯·卡斯托普已经完全接受了他在疗养院的生活方式并在这里中找到了新的故乡。疗养院取代平原上的故乡,成为病人们新的故乡。
在疗养性空间中,有着与平原上完全不同的规则。这里的人通过疾病和另类的生活方式使自己逃避了社会准则和要求。疗养院是为病人建造的。疾病在疗养院是常态,并成为生活在里面的人的职责。在小说中,阿尔宾先生用“留级”来比喻病人因为疾病所得到的对日常职责的豁免权:“就好像在中学里已经决定留级不再补考,那就什么也无需再做。眼下我已经完全彻底地达到这样的幸运境地,什么也无需再做,无需再想。”(P58)就像留级一样,疾病也使一个人摆脱了荣誉的压力和社会的要求。疗养院疾病的合法性为个人拒绝社会规范提供了合理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疗养院创造了一个让病人逃避社会职责的空间。
除了疾病之外,疗养院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人们选择它作为躲避生活的空间。平原上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工作、责任、家庭、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等方面组成。但情况在疗养院中发生了变化。在这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疗养院中的病人不需要工作,疾病成为他们唯一的生活内容和职责。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只是吃饭,休息和散步,开展娱乐活动,享受乐趣。因此,一些健康的人也愿意留在這里,,只为了享受以及逃避社会责任和生活压力。
二、疗养院的另类制度
(一)等级制度
在疗养院中有一个与平原社会相反的等级制度。等级的高低不是按照财富和社会地位来划分的,而是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当汉斯·卡斯托普病得很轻时,“病的等级几乎不可能使他的要求得到重视”(P145)。轻病号在疗养院是受藐视的,“藐视他们的不只是病重些和病很重的人,而且还有自己的病同样‘轻微’的人:后者甘愿服从山上的尺度并明显地表示出自我藐视,以此维持他们视为更有价值的自尊”(P145)。汉斯·卡斯托普对约阿希姆的敬意也是因为后者病得更重。因此,疗养院的人总是喜欢在自己病情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夸大事实,以提高自己的身份。
疗养院里另类的等级制度刺激了竞争。病人们屈服于这种等级制度之后,将失去康复的意愿,他们不想变得健康,而是希望变得更加严重。如果一个健康的人没有坚定的个性,他会逐渐对疾病产生秘密的渴望,以此来得到认可。举例来说,因为健康而“不被计算在内”的汉斯·卡斯托普,在第一次确定自己发烧之时,“激动地非同一般”(P120),而其他人也因为听到他发烧的消息而兴奋异常。
同样,医生们也遵守着疗养院里特殊的等级制度,健康的人在他们面前是没有话语权的。在卡斯托普发烧并成为疗养院的病人之后,克洛可夫斯基博士在下午查房时不再像以前一样画个圈绕开卡斯托普,将他晾在一边,而是走入了卡斯托普的房间并笑着说:“您与我们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夜之间,您已从一位客人变成我们的同志啦……”。当卡斯托普的舅舅迪纳倍尔参议上山看望外甥并希望与贝伦斯顾问私下谈话时,却不得不耐心地等上好多天,因为参议“自称是健康的,所以必须习惯在这儿不当头号人物,而是得学会谦让等候”(P311)。 医生在疗养院中扮演着权威的角色。一个人是否健康,是由医生说了算,病人几乎没有权力为自己辩护。所有的病人和医生都通过“我们上面的人”的感觉紧密相连。“疯狂告别”是被禁止的,因为它意味着对医生权威的不服从以及对规则的背叛。第一次见到汉斯·卡斯托普时,贝伦斯顾问就断言,卡斯托普“严重贫血”,并建议他像患了轻度肺炎一样在山上生活一段时间。而迪纳倍尔参议来看望外甥时,贝伦斯也说他“严重贫血”,建议他在山上住几周。(P310)但迪纳倍尔参议并没有想卡斯托普一样接受这个建议。而接受疗养的汉斯·卡斯托普也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健康。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捕鸟人”(P44)贝伦斯的话只是纯粹的例行公事,作为疗养院的医生,他建议每一个客人在疗养院住一段时间。他并不在乎,治疗对于客人来说是否真的有必要。
(二)价值体系
疗养院中还拥有与平原上完全相反的价值体系。诸如分寸、礼貌、勤奋和纪律等平原上的美德在这里都被抛开了。人们在疗养院中不再认人真真地工作,而是“认认真真地感冒”(P116)。疾病在平原上被看做是一种禁忌,病人通常会小心翼翼地将病情隐藏起来。但在疗养院,这个禁忌被打破了。疾病不再是禁忌,而成为餐桌上谈论的话题。患病甚至成为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而健康的人才是不道德的。当卡斯托普拿到自己光学检查的底片时,塞特姆布里尼讽刺地说:“您在这儿就有了合法身份啦。”(P174)在疗养院中,只有患病才是合乎规矩的。疾病在疗养院中成为一种职业。而人的地位也是按疾病的严重程度划分的。这导致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在“职业生涯”中也努力争取成就,并且彼此竞争,努力病得更重,而不是寻求康复。
除病人外,疗养院的医生也有着与正常社会相反的价值观。他们不仅没有治愈病人的意愿,还会谴责个别病人想康复的想法,例如约阿希姆。当一个病人在疗养院接受治疗之后,疗养的期限总是不停地在延长,直至“无期徒刑”(P248)。贝伦斯原本只建议约阿希姆疗养三个月,后来他的疗养却一季半年地一延再延,可他仍然没有恢复健康。而来自阿姆斯特丹的萨洛蒙夫人,一开始病情极轻,只被医生建议疗养三个月,四个月后,医生承诺她将在四周内完全康复,可六周后,“就压根没谁再提痊愈的事”(P257)。
三、空间中的时间
在《魔山》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是疗养院里的时间,一种是平原上的时间。平原上的时间是正常人类社会所感受到的时间,即以时、日、月、年等单位划分的时间。疗养院空间中的時间运转却与平原社会不一样。
与传统时间的分离首先是源于疗养院空间的封闭。对此,卡斯托普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密封起来的玻璃瓶中存放的食品经过长久的岁月,已然新鲜如故,“装在瓶里的东西逃脱了时间的影响;他被密封着,与时间完全隔绝开来;时间打旁边流逝过去,它没有时间,而是立在搁架上,置身于时间之外”(P362)。疗养院远离平原上的人类社会,与正常的人类世界隔离开。大多数的病人都是自己一个人离开家乡,住在疗养院中。除了少量的信件往来之外,他们与家人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平原社会的进步与革新对疗养院中的生活很少造成什么影响,正如约阿希姆所说,一年的时间,“要在山下,就会带来许多的变化和进步”,而山上的时间,却“停步不前”(P10)。
除了空间的封闭之外,疗养院中的日程安排也造成了时间的差异。病人每天的生活被分割成许多小段,他们每天都在同样的时间躺在阳台上,在同样的时间去进餐,又在同样的时间在同一条路上散步,数年如一日,没有任何变化。病人在疗养院中不知不觉就忘记了时间,自动进入“静止不动的永恒”(P508),就像汉斯·卡斯托普一样,不知不觉中就在山上待了七年。
四、结论
长篇小说《魔山》中的疗养院,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空间。病人们在这里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疗养院中另类的等级制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他们终日无所事事,不积极追求康复,反而以疾病为荣,将疗养院当作新的家乡,沉迷于享受,并借此逃避社会责任和生活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曼. 魔山.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
[2]杨武能.我译《魔山》二十年.中国翻译,2005(05).
[3]贾峰昌.浪漫主义艺术传统与托马斯·曼.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方维规.“病是精神”或“精神是病”——托马斯·曼论艺术与疾病和死亡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摘 要:本文以长篇小说《魔山》中情节的主要发生地“山庄”疗养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分析了小说中文学空间的社会功能、独特的等级制度与价值体系,以及独特的时间运行方式。
关键词:魔山;疗养院;空间;时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2
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魔山》出版于1924年。小说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原本是汉堡的一位年轻的造船工程师。二十三岁的时候,卡斯托普离开家乡,前往位于阿尔卑斯山达沃斯坪的“山庄”疗养院,去看望因肺结核而在山上疗养的表哥约阿希姆·齐姆逊。山上独特的生活方式使人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职责。卡斯托普原本计划访问三周,却不知不觉地在疗养院中住了七年,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情节发生的地点也几乎没有变化,都在“山庄”疗养院中。疗养院地处高山之中,远离平原上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既独特又封闭的特殊空间。本文将以“山庄”疗养院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功能、等级制度、价值体系以及独特的时间运行方式等方面解读《魔山》中的文学空间。
一、疗养院的社会功能
第一天晚上,汉斯·卡斯托普在餐厅里看到一位三十来岁的太太,据说她“还是个小姑娘就住进了肺结核疗养院,从此便再也没在外面生活过”(P9)。“山庄”疗养院似乎是为终生疗养建立的。很少有病人能够成功离开疗养院,比如约阿希姆在不顾医生反对“疯狂告别”疗养院一年之后,又回到了这里,而大多数病人甚至根本没想过要离开。
大多数病人在疗养院中并没有感觉到痛苦,他们都是自愿待在那里的。比如奥蒂莉娅·克乃弗小姐,在经过一年半的治疗后已经完全康复了,但她仍然不想离开疗养院,因为她已经适应并习惯了疗养院的生活,在这里感觉很快乐,像在家里一样。为了延长疗养时间,她甚至在只有几摄氏度的冰冷的湖水中游泳,好让自己重新患病。还有些病人康复后回到平原,但很快又回到了山上。一位已经结婚的年轻人回到了自己家中后,仍然是整天躺着,嘴里喊着温度计,其他任何事情都不知道,他说,“要在山上生活过,才知道必须这样。山下的人缺少基本常识来着”(P211)。最后他抛开了自己的妻子,又上了山,回到“故乡”。塞特姆布里尼在与卡斯托普谈论谈论这件事时 如此评价到:“人只要在这里生活过一次,就会称它为‘故乡’。”(P141)
约阿希姆离开一年后重新回到这里,也“像个久别归家的人似的非常动情”(P357)。而汉斯·卡斯托普在疗养院住了两年之后,也将疗养院当做了“故乡”。病人在疗养院中逐渐疏远了自己在平原上的家乡,那些他们称之为“人类社会”的地方。迪纳倍尔舅公去世之后,汉斯·卡斯托普就与平原社会完全割裂了。从此之后,他“与平完全不再有联系”(P423)。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不再抽来自平原的玛利亚·曼奇尼牌雪茄,而是在山上找到了一个新的品牌。玛利亚·曼奇尼牌雪茄曾将“代表着他与平原,一个游子与故乡之间的某种联系”(P279)。放弃玛利亚·曼奇尼牌雪茄意味着他与平原上的故乡的完全分离。而替代玛利亚·曼奇尼的新品牌象征着汉斯·卡斯托普已经完全接受了他在疗养院的生活方式并在这里中找到了新的故乡。疗养院取代平原上的故乡,成为病人们新的故乡。
在疗养性空间中,有着与平原上完全不同的规则。这里的人通过疾病和另类的生活方式使自己逃避了社会准则和要求。疗养院是为病人建造的。疾病在疗养院是常态,并成为生活在里面的人的职责。在小说中,阿尔宾先生用“留级”来比喻病人因为疾病所得到的对日常职责的豁免权:“就好像在中学里已经决定留级不再补考,那就什么也无需再做。眼下我已经完全彻底地达到这样的幸运境地,什么也无需再做,无需再想。”(P58)就像留级一样,疾病也使一个人摆脱了荣誉的压力和社会的要求。疗养院疾病的合法性为个人拒绝社会规范提供了合理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疗养院创造了一个让病人逃避社会职责的空间。
除了疾病之外,疗养院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人们选择它作为躲避生活的空间。平原上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工作、责任、家庭、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等方面组成。但情况在疗养院中发生了变化。在这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疗养院中的病人不需要工作,疾病成为他们唯一的生活内容和职责。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只是吃饭,休息和散步,开展娱乐活动,享受乐趣。因此,一些健康的人也愿意留在這里,,只为了享受以及逃避社会责任和生活压力。
二、疗养院的另类制度
(一)等级制度
在疗养院中有一个与平原社会相反的等级制度。等级的高低不是按照财富和社会地位来划分的,而是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当汉斯·卡斯托普病得很轻时,“病的等级几乎不可能使他的要求得到重视”(P145)。轻病号在疗养院是受藐视的,“藐视他们的不只是病重些和病很重的人,而且还有自己的病同样‘轻微’的人:后者甘愿服从山上的尺度并明显地表示出自我藐视,以此维持他们视为更有价值的自尊”(P145)。汉斯·卡斯托普对约阿希姆的敬意也是因为后者病得更重。因此,疗养院的人总是喜欢在自己病情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夸大事实,以提高自己的身份。
疗养院里另类的等级制度刺激了竞争。病人们屈服于这种等级制度之后,将失去康复的意愿,他们不想变得健康,而是希望变得更加严重。如果一个健康的人没有坚定的个性,他会逐渐对疾病产生秘密的渴望,以此来得到认可。举例来说,因为健康而“不被计算在内”的汉斯·卡斯托普,在第一次确定自己发烧之时,“激动地非同一般”(P120),而其他人也因为听到他发烧的消息而兴奋异常。
同样,医生们也遵守着疗养院里特殊的等级制度,健康的人在他们面前是没有话语权的。在卡斯托普发烧并成为疗养院的病人之后,克洛可夫斯基博士在下午查房时不再像以前一样画个圈绕开卡斯托普,将他晾在一边,而是走入了卡斯托普的房间并笑着说:“您与我们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夜之间,您已从一位客人变成我们的同志啦……”。当卡斯托普的舅舅迪纳倍尔参议上山看望外甥并希望与贝伦斯顾问私下谈话时,却不得不耐心地等上好多天,因为参议“自称是健康的,所以必须习惯在这儿不当头号人物,而是得学会谦让等候”(P311)。 医生在疗养院中扮演着权威的角色。一个人是否健康,是由医生说了算,病人几乎没有权力为自己辩护。所有的病人和医生都通过“我们上面的人”的感觉紧密相连。“疯狂告别”是被禁止的,因为它意味着对医生权威的不服从以及对规则的背叛。第一次见到汉斯·卡斯托普时,贝伦斯顾问就断言,卡斯托普“严重贫血”,并建议他像患了轻度肺炎一样在山上生活一段时间。而迪纳倍尔参议来看望外甥时,贝伦斯也说他“严重贫血”,建议他在山上住几周。(P310)但迪纳倍尔参议并没有想卡斯托普一样接受这个建议。而接受疗养的汉斯·卡斯托普也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健康。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捕鸟人”(P44)贝伦斯的话只是纯粹的例行公事,作为疗养院的医生,他建议每一个客人在疗养院住一段时间。他并不在乎,治疗对于客人来说是否真的有必要。
(二)价值体系
疗养院中还拥有与平原上完全相反的价值体系。诸如分寸、礼貌、勤奋和纪律等平原上的美德在这里都被抛开了。人们在疗养院中不再认人真真地工作,而是“认认真真地感冒”(P116)。疾病在平原上被看做是一种禁忌,病人通常会小心翼翼地将病情隐藏起来。但在疗养院,这个禁忌被打破了。疾病不再是禁忌,而成为餐桌上谈论的话题。患病甚至成为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而健康的人才是不道德的。当卡斯托普拿到自己光学检查的底片时,塞特姆布里尼讽刺地说:“您在这儿就有了合法身份啦。”(P174)在疗养院中,只有患病才是合乎规矩的。疾病在疗养院中成为一种职业。而人的地位也是按疾病的严重程度划分的。这导致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在“职业生涯”中也努力争取成就,并且彼此竞争,努力病得更重,而不是寻求康复。
除病人外,疗养院的医生也有着与正常社会相反的价值观。他们不仅没有治愈病人的意愿,还会谴责个别病人想康复的想法,例如约阿希姆。当一个病人在疗养院接受治疗之后,疗养的期限总是不停地在延长,直至“无期徒刑”(P248)。贝伦斯原本只建议约阿希姆疗养三个月,后来他的疗养却一季半年地一延再延,可他仍然没有恢复健康。而来自阿姆斯特丹的萨洛蒙夫人,一开始病情极轻,只被医生建议疗养三个月,四个月后,医生承诺她将在四周内完全康复,可六周后,“就压根没谁再提痊愈的事”(P257)。
三、空间中的时间
在《魔山》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是疗养院里的时间,一种是平原上的时间。平原上的时间是正常人类社会所感受到的时间,即以时、日、月、年等单位划分的时间。疗养院空间中的時间运转却与平原社会不一样。
与传统时间的分离首先是源于疗养院空间的封闭。对此,卡斯托普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密封起来的玻璃瓶中存放的食品经过长久的岁月,已然新鲜如故,“装在瓶里的东西逃脱了时间的影响;他被密封着,与时间完全隔绝开来;时间打旁边流逝过去,它没有时间,而是立在搁架上,置身于时间之外”(P362)。疗养院远离平原上的人类社会,与正常的人类世界隔离开。大多数的病人都是自己一个人离开家乡,住在疗养院中。除了少量的信件往来之外,他们与家人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平原社会的进步与革新对疗养院中的生活很少造成什么影响,正如约阿希姆所说,一年的时间,“要在山下,就会带来许多的变化和进步”,而山上的时间,却“停步不前”(P10)。
除了空间的封闭之外,疗养院中的日程安排也造成了时间的差异。病人每天的生活被分割成许多小段,他们每天都在同样的时间躺在阳台上,在同样的时间去进餐,又在同样的时间在同一条路上散步,数年如一日,没有任何变化。病人在疗养院中不知不觉就忘记了时间,自动进入“静止不动的永恒”(P508),就像汉斯·卡斯托普一样,不知不觉中就在山上待了七年。
四、结论
长篇小说《魔山》中的疗养院,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空间。病人们在这里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疗养院中另类的等级制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他们终日无所事事,不积极追求康复,反而以疾病为荣,将疗养院当作新的家乡,沉迷于享受,并借此逃避社会责任和生活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曼. 魔山.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
[2]杨武能.我译《魔山》二十年.中国翻译,2005(05).
[3]贾峰昌.浪漫主义艺术传统与托马斯·曼.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方维规.“病是精神”或“精神是病”——托马斯·曼论艺术与疾病和死亡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