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挣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ryuyu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佩弦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毋庸置疑的脍炙人口的散文,也是中学教材里一篇经久不衰的名篇。但教参及众多解读者对文章情感脉络解读趋于简单化,皆认为是从不宁静到寻求宁静,获得短暂宁静,尔后又回归现实,其间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笔者认为,作者沿着荷塘获得的喜悦是断断续续的,处于悲愁与喜悦的不断斗争中,悲愁与喜悦也就交替呈现,行文中常见作者努力挣扎的痕迹。
  要把握这种情感,首先要准确解读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颇”字的意义,“颇”字符合语境的古意有“稍微、略微”及“非常”两意,现代汉语中符合语境的只有“很、相当地”一意,在这篇现代散文里,理应取“很、相当地”。这一点很关键,作者这几天心里是“相当的不宁静”,虽然不至于愤怒,因为作者是“中和主义者”,但至少因某种非小事而致作者内心有着深深的悲痛和愁苦。不少读者认为作者是带着“淡淡的愁”去荷塘的,实为不当。
  因而,作者踏上去荷塘的小煤屑路,虽尽力放下心中悲愁而体会散步的愉悦,但笔下的小路仍是“曲折的”、“幽僻的”、“阴森森的”、“寂寞的”,“有些怕人”,“月关也还是淡淡的”,是灰暗的色调,悲愁之情仍占着绝对优势。于是作者尽力去寻求愉悦,想象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尽力的从中寻找美好的一面。
  面对荷塘,“弥望的”是“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田田的叶子”,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零星的点缀着的白花”,还有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有“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的荷波,还有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在她们的衬托下,“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是令人迷醉的月下的荷塘,字里行间是作者获得的暂时的喜悦,但淡雅之境表现出作者的这种喜悦只能是淡淡的,毕竟刚才还是“颇不宁静”的心情,怎能如孩子般转眼将悲愁和痛苦彻底抛到九霄云外呢?这是悲愁与愉悦斗争后中和、愉悦稍占上风的结果。
  抬眼荷塘上面,是“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淡淡月光,是“薄薄的”“浮起”的“青雾”,“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鲜嫩,整个荷塘“像笼着轻纱的梦”,因为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本是缺憾,但作者却要找出他的优点来,——“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隔了树照过来”,落下“如鬼一般”的“黑影”,因为杨柳的阻隔,“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这样阴暗的寂寞的景,作者还是去找她的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从这种有着缺陷的的地方找出安慰了,足见作者与悲愁的痛苦斗争。
  荷塘四周,被“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围住,只有“几段空隙”漏下月光,树色也是“阴阴的”,远山也“隐隐约约的”,树缝里的路灯光也是“没精打采的”,还是接着上文,淡淡的景体现出淡淡的喜和淡淡的愁;本来接着找到快乐了——树上、水里传来阵阵热闹的蝉声和蛙声,但却带给了作者痛苦——“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跌回到了痛苦的现实中。
  出门散步为排解悲愁,可散步未毕而悲愁已至,怎么办呢?于是作者努力地并非偶然的寻找愉悦,想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的热闹场面:明朗的夏日,成群结队的妖艳少男少女们,来到凉风习习一碧千里的荷塘边,荡着小舟缓缓在荷叶中移动,阵阵微风缕缕清香,唱着艳歌的少男少女,隔船的相爱的人递送着秋波……作者沉浸在这个热闹而风流的季节,从愉悦程度来说,不亚于乃至超过上文从荷香月色中体会到的,可惜是在悲愁中努力挣扎的结果,尤为见怜。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又一次回到现实,悲愁仍难解。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采莲的句子,这是描写江南采莲场景的。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几句曲子呢?表面看是由清华园荷塘的荷叶荷花联想到的,实则是对家乡的思念。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五岁定居扬州,写作本文时在清华大学任教,所以作者算是江南人。人生总在不顺和悲苦中思乡,足见此时作者的悲愁和无奈。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没办法,还是回到了悲愁的现实中。
  行文的情感,于悲愁中不断努力地挣扎,寻求暂时的愉悦,每次短暂愉悦的获得,都是努力寻找的结果,令读者悲悯。而整个过程,无数次的悲愁出现,又通过挣扎,屡次获得暂时的喜悦,怎能一个“不宁静——宁静——不宁静”笼统概说文章的情感脉络?同时,获得的淡淡喜悦中,闪现着愁苦的身影,喜悦和愁苦是相伴而行,只不过有时喜悦的身影明显些,有时愁苦的身影明显些。
  作者单位:贵阳市乌当区乌当中学。
其他文献
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曾深陷于对命运的绝望中。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脸上人们竟再也看不到绝
新课改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有效学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科学高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问题设计恰好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以在教学中尝试。  就本质而言,探究式教学就是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更看重的是学生探究学习
汉语时量补语是外国留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也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量补语是数量补语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时量补语是用来表达动作或状态持续时间的。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要准确理解时量补语的意义、用法以及位置,并非易事。尤其是时量补语的位置,更是令很多外国留学生迷惑不解。当动词后不带宾语时,时量补语很容易掌握,只须将它放在动词后就可以了。例如:我休息了五天。当动词后面带上宾语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中考前一段时间学生进入最为关键的复习迎考期,学习气氛空前紧张,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段时间却常有学生反映,复习后期虽然自己比以前更加用功,但不见成效,提高甚少。甚至觉得所学知识越来越模糊,原来记住的东西也不再清晰,最严重的是感觉所学知识突然消失,大脑一片空白。这被称做学习上的“高原反应”。这与长跑运动中的“极点现象”很相似。长跑训练时,跑了几圈以后我们会出现呼吸困难,胸口发闷,腿如灌铅,动作失调等症
【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而由于文科学科本身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的特点,加上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落后,许多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恐惧以及厌烦心理。本文主要讨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体实践方法,以期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的知识,提高学
【摘 要】品读《长恨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唐明皇这个七尺男儿的铁骨柔情。从白香山的《长恨歌》,我体会到了一个身为帝王的男人情感的波澜起伏。本文从四个阶段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长恨歌 情感 唐玄宗  历来人们对《长恨歌》这首诗的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有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批判,也有对唐杨爱情的歌颂。再读《长恨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唐明皇这个七尺男儿的铁骨柔情。  年过半百的唐明皇,政治上应该是失败的,可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过:“真正的对话就是与虚伪的斗争。只有呼喊真实、打破虚伪,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在课改进入深化阶段之后,人们对于高中语文对话教学中曾备受称赞的所谓“活跃”、“热烈”等现象,进行了反思,形式固然重要,而学习与推广不应只停留于表面,要深入内在探究本质,理顺思路,由内而外地作内容到形式的阐发,才能告别虚假的、形式的对话,还语文课堂以真实。真正的对话,从浅层次来说,要成对地说话,即课堂
课堂教学中,开头一般都有一个简介作者及背景的步骤。传统的作法是学生看注释,教师再补充。新课改后的做法是课前师生共同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课堂上师生再进行对话。但这两种形式大多流于浅表,往往是知识的补充,可以称为“走近作者”;只是走近,当然难窥全貌,更不可能走进作者的心灵。笔者听过许多公开课,对于教学中的这一步,基本都是如此,似乎成了定式。听多了,也就乏味了;更可怕的是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他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对话性”日益得到重视。“对话型”阅读教学“主要应该指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以及读者之间(包括老师)就文本解读展开的对话”,因而所有对话展开都首先要建立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文本是对话的承载体。而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只是浮于表面的让学生寻找文本确定的含义的与文本对话,忽略了对文本潜在内涵的理解,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的“只是在与文本露出海面的岛屿部分对
【摘 要】议论文应用细节说话,用细节论证。如果议论文的材料不能落实到准确的细节层面,全文想达到规范议论文的档次是不可能的;如果材料不能落实到生动且准确的层面,全文想达到精彩漂亮的档次也是不可能的。而这一切全取决于对命题内涵、论点内容的演绎效果。  【关键词】议论文 论据 细节    提及议论文,我们喜欢用那句“用事实说话”,其实“事实”的本质乃是人物、故事或现象的细节。这个“细节”准不准、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