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形成机制

来源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s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易形成慢性化,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机制是宿主对HBV的各种抗原产生完全或不完全性免疫耐受.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发展过程中有三个连续的免疫病理阶段,宿主对HBV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有许多环节可能形成免疫耐受.近几年对HBV持续感染免疫耐受形成机制的研究为确定有效的抗病毒策略、结束慢性HBV感染或降低肝细胞损害的免疫治疗措施提供了思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4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间诊治的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将其中确诊并发DVT的106例患者作为DVT组,同时采用计算机随机法按1∶1比例随机抽取同期无DVT的10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3月31日,DVT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
目的探讨孕妇血浆和胎盘组织中的血栓调节蛋白(TM)表达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重度子痫前期孕妇60例。其中,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30例为早发型组,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30例为晚发型组,选择同期健康孕妇并根据其孕周不同分为早发型对照组(孕周28~ 33周+6)23例和晚发型对照组(孕周≥34周)30例。采用E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性T细胞(Tang)及内皮祖细胞(EPC)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及两种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子痫前期的孕妇40例,其中轻度20例为子痫前期轻度组,重度20例为子痫前期重度组,另选取同期24例孕晚期健康孕妇作为健康孕妇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孕妇外周血浆中Tang和EPC的含量,对各组孕妇的临床指标和血浆中EPC和Tang的含量进行比较
目的通过研究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患者输卵管伞端组织的病理特征,初步探讨ESC的发生与输卵管伞端组织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9年至2013年间收治的所有典型ESC患者共30例(包括Ⅰ期13例,Ⅱ期2例,Ⅲ期15例),取其石蜡包埋的典型ESC组织、双侧输卵管伞端组织。(1)通过HE染色切片观察ESC患者的输卵管伞端组织的病理特征,分析输卵管伞端上皮内病变特点、程度及其与ESC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