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对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工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
1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投资决策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由于项目决策中建设规模、工程方案、技术方案、设备方案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所以必须做好投资决策工作,提高投资估算的编制精度,为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在编制投资估算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具体估算范围,投资估算的范围应当与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设计所确定的范围以及各个单项工程的内容保持一致,并且要在不同的阶段均进行详细调查,以此来了解并掌握不同深度的资料,相关要求如下:工程内容与费用构成应当齐全;计算方法应合理,不可重复计算;不得随意降低或是提高估算标准;也不应高估冒算或是漏项少算。同时,若是选用的指标与实际工程间存在标准或条件差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换算或是调整。为保证投资估算所反映的设计内容真实、可靠,相关设计人员应从项目内容及工程规模上如实反映出设计意图,采用的关键工艺应当进行多种方案比较后进行优选,设计方案既要确保技术的可行性,也要保证经济的合理性。为此,工程项目的经济人员应从建设方案优选开始,就参与到设计全过程当中,并根据建筑工程造成管理的原则,对投资估算中动态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尽量保证投资不留任何缺口,这是投资估算编制的关键,也是下一阶段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
2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虽然设计费不足建设成本的1%~2%,但是工程设计却会对工程造价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设计质量与工程建设成本、建设工期、建设人财物投入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坚持技术与经济并重的原则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2.1 实施设计招标
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可以采取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法,进一步增强设计人员的竞争意识、危机感和紧迫感,并尽可能将工程主体、相关配套设施以及公共设计等全部放在一起来进行招标。同时,应采用公开招标、多家竞投的方式,并积极组织有关专家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充分结合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评比,这样不但能够从多家竞标单位中选出最好的设计单位,而且还有助于促进设计方在工程项目的整体布局、建筑选型以及使用功能等方面上开拓创新,以实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标。
2.2 开展限额设计
为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应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并建立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相关设计人员应了解并掌握建筑工程的预算定额和费用定额,熟悉建筑材料的预算价格,以项目投资估算控制为基础进行初步设计和概算,然后再用初步设计概算对施工图设计和概算进行控制。为此,各个专业应当在确保功能和有关技术指标的条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双赢策略,并对投资限额进行合理分解和使用,将施工图纸的设计与预算、技术与经济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同时,还应对设计变更进行严格控制,这样可以进一步确保投资限额不会轻易出现突破的情况。此外,工程项目建设部门的造价管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好委托设计部门的工作开展,及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工程基础资料信息,并保证这些资料信息的可靠性。
2.3 优化设计方案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通过研究建筑产品功能、成本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寻三者的最佳平衡点。设计人员要从技术标准、设计方法、设计规范、安全系数等多个方面,对不同设计方案中的结构形式、材料等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既能够满足建筑产品功能需求,又能够降低工程造价。
3 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在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应当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使建设单位优选出施工单位,确保建筑工程造价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3.1 完善招标文件
在招投标建设项目中,招标文件是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招标方与中标方签订合同的基础,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同时也是投标方编制投标文件的主要依据。为此,在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时,应遵循科学、公正、合法、择优的原则,使招标文件的内容规范、文字严谨、阐述详实具体。此外,招标文件中涉及工程现场的一些描述也应当尽量清晰、准确,如材料设备供应方式、总包配合管理等。
3.2 提高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
为了减少和避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严格按照施工图进行招投标工作,并遵循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规定,准确编制工程量清单,确保工程量清单能够为投标人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标平台,并且有效遏制中标人日后以工程量清单编制有误为借口进行索赔。
3.3 做好合同签订工作
对合同中涉及费用和违约争议处理等内容的协议条款进行明确约定。在签订合同时,对招标文件和设计中不具体、不明确的内容进行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此外,科学预测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索赔因素,对索赔因素作出必要的约束,以避免发生过多的索赔事件。积极采取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等风险控制措施,以到达有效转移和合理规避风险的目的,进而减少工程风险损失,提高工程造价控制效果。
4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由于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所以必须重视施工阶段的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4.1 控制工程材料和设备费用
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材料费用占总成本的60%以上。为此,应对材料费进行有效控制,这也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建设单位应了解并掌握建材市场的行情,对于工程中涉及的无价材料以及特殊材料的价格应采取市场询价的方法,并做好价格签证,以此来降低工程造价。
4.2 严格审批设计变更
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制度,减少设计变更次数。在必须发生设计变更事项的情况下,要尽量提前变更,减少因设计变更造成的损失。同时,在变更设计之前,应对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确保变更后的设计经过原设计单位的同意。如果变更后的工程造价会超出总概算,那么必须使设计变更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查,以防止出现利用设计变更提高设计标准、增加设计内容的情况。
4.3 严格把关现场签证
落实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设置专门的部门并配以专业人员,借此来实行专业化的管理。为严格控制变更签证手续,可以采取三方代表现场联合签证的方式,以此来确保变更和签证的合理性、真实性及经济性,防止弄虚作假及由此引发的不必要纠纷。
5 竣工结算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认真做好竣工结算价的审核工作是竣工结算阶段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对工程量的准确性进行认真审核。该环节是整个竣工结算审核中最关键的工作之一,实际审核过程中应以施工现场、设计变更以及工程竣工图为主要依据,并严格按定额规定要求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逐项审核,借此来防止施工方利用在竣工结算环节上虚增工程量来提高工程总体造价的情况发生;其次,对定额套用的正确性进行审查。具体内容包括:各个分项工程的单价是否与定额单价相符、单价的换算是否在定额允许的范围内以及单价换算是否正确等;再次,应对各项取费标准进行审查,看其是否符合费用定额及施工期间有关工程造价的政策规定。
参考文献:
[1] 汤琳.浅谈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J].价值工程.2010,(32).
[2] 张静.吉庆国.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08).
[3] 庞晓.工程造价失控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J]. 现代经济信息.2011,(01).
[4] 杨晓华.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2).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
1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投资决策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由于项目决策中建设规模、工程方案、技术方案、设备方案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所以必须做好投资决策工作,提高投资估算的编制精度,为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在编制投资估算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具体估算范围,投资估算的范围应当与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设计所确定的范围以及各个单项工程的内容保持一致,并且要在不同的阶段均进行详细调查,以此来了解并掌握不同深度的资料,相关要求如下:工程内容与费用构成应当齐全;计算方法应合理,不可重复计算;不得随意降低或是提高估算标准;也不应高估冒算或是漏项少算。同时,若是选用的指标与实际工程间存在标准或条件差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换算或是调整。为保证投资估算所反映的设计内容真实、可靠,相关设计人员应从项目内容及工程规模上如实反映出设计意图,采用的关键工艺应当进行多种方案比较后进行优选,设计方案既要确保技术的可行性,也要保证经济的合理性。为此,工程项目的经济人员应从建设方案优选开始,就参与到设计全过程当中,并根据建筑工程造成管理的原则,对投资估算中动态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尽量保证投资不留任何缺口,这是投资估算编制的关键,也是下一阶段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
2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虽然设计费不足建设成本的1%~2%,但是工程设计却会对工程造价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设计质量与工程建设成本、建设工期、建设人财物投入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坚持技术与经济并重的原则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2.1 实施设计招标
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可以采取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法,进一步增强设计人员的竞争意识、危机感和紧迫感,并尽可能将工程主体、相关配套设施以及公共设计等全部放在一起来进行招标。同时,应采用公开招标、多家竞投的方式,并积极组织有关专家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充分结合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评比,这样不但能够从多家竞标单位中选出最好的设计单位,而且还有助于促进设计方在工程项目的整体布局、建筑选型以及使用功能等方面上开拓创新,以实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标。
2.2 开展限额设计
为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应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并建立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相关设计人员应了解并掌握建筑工程的预算定额和费用定额,熟悉建筑材料的预算价格,以项目投资估算控制为基础进行初步设计和概算,然后再用初步设计概算对施工图设计和概算进行控制。为此,各个专业应当在确保功能和有关技术指标的条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双赢策略,并对投资限额进行合理分解和使用,将施工图纸的设计与预算、技术与经济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同时,还应对设计变更进行严格控制,这样可以进一步确保投资限额不会轻易出现突破的情况。此外,工程项目建设部门的造价管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好委托设计部门的工作开展,及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工程基础资料信息,并保证这些资料信息的可靠性。
2.3 优化设计方案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通过研究建筑产品功能、成本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寻三者的最佳平衡点。设计人员要从技术标准、设计方法、设计规范、安全系数等多个方面,对不同设计方案中的结构形式、材料等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既能够满足建筑产品功能需求,又能够降低工程造价。
3 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在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应当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使建设单位优选出施工单位,确保建筑工程造价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3.1 完善招标文件
在招投标建设项目中,招标文件是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招标方与中标方签订合同的基础,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同时也是投标方编制投标文件的主要依据。为此,在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时,应遵循科学、公正、合法、择优的原则,使招标文件的内容规范、文字严谨、阐述详实具体。此外,招标文件中涉及工程现场的一些描述也应当尽量清晰、准确,如材料设备供应方式、总包配合管理等。
3.2 提高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
为了减少和避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严格按照施工图进行招投标工作,并遵循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规定,准确编制工程量清单,确保工程量清单能够为投标人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标平台,并且有效遏制中标人日后以工程量清单编制有误为借口进行索赔。
3.3 做好合同签订工作
对合同中涉及费用和违约争议处理等内容的协议条款进行明确约定。在签订合同时,对招标文件和设计中不具体、不明确的内容进行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此外,科学预测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索赔因素,对索赔因素作出必要的约束,以避免发生过多的索赔事件。积极采取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等风险控制措施,以到达有效转移和合理规避风险的目的,进而减少工程风险损失,提高工程造价控制效果。
4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由于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所以必须重视施工阶段的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4.1 控制工程材料和设备费用
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材料费用占总成本的60%以上。为此,应对材料费进行有效控制,这也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建设单位应了解并掌握建材市场的行情,对于工程中涉及的无价材料以及特殊材料的价格应采取市场询价的方法,并做好价格签证,以此来降低工程造价。
4.2 严格审批设计变更
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制度,减少设计变更次数。在必须发生设计变更事项的情况下,要尽量提前变更,减少因设计变更造成的损失。同时,在变更设计之前,应对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确保变更后的设计经过原设计单位的同意。如果变更后的工程造价会超出总概算,那么必须使设计变更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查,以防止出现利用设计变更提高设计标准、增加设计内容的情况。
4.3 严格把关现场签证
落实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设置专门的部门并配以专业人员,借此来实行专业化的管理。为严格控制变更签证手续,可以采取三方代表现场联合签证的方式,以此来确保变更和签证的合理性、真实性及经济性,防止弄虚作假及由此引发的不必要纠纷。
5 竣工结算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认真做好竣工结算价的审核工作是竣工结算阶段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对工程量的准确性进行认真审核。该环节是整个竣工结算审核中最关键的工作之一,实际审核过程中应以施工现场、设计变更以及工程竣工图为主要依据,并严格按定额规定要求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逐项审核,借此来防止施工方利用在竣工结算环节上虚增工程量来提高工程总体造价的情况发生;其次,对定额套用的正确性进行审查。具体内容包括:各个分项工程的单价是否与定额单价相符、单价的换算是否在定额允许的范围内以及单价换算是否正确等;再次,应对各项取费标准进行审查,看其是否符合费用定额及施工期间有关工程造价的政策规定。
参考文献:
[1] 汤琳.浅谈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J].价值工程.2010,(32).
[2] 张静.吉庆国.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08).
[3] 庞晓.工程造价失控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J]. 现代经济信息.2011,(01).
[4] 杨晓华.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