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97144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铁路建设精神
  产生的历史渊源
  
  中国中铁各大成员企业是伴随新中国的诞生而建立的,有着近60年的发展史。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接过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贺龙亲手授予的“开路先锋”大旗起,全公司几十万职工就不畏艰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南征北战、风餐露宿、激情进取、拼搏奉献,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铸辉煌于历史,谱新篇于当代,谋发展于未来,在中国大地上建起了一项项精品工程,竖起了一座座建筑丰碑,积淀成具有中铁特色的卓越文化。
  全公司广大职工在为祖国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创造了极其宝贵并永远激励广大职工的精神财富。从参加这支队伍的老红军、老八路带来的革命精神到新中国建设者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从共和国第一条铁路建设中孕育出来的“成渝精神”,到抗美援朝战火中淬炼出来的“钢铁大动脉”精神;从六七十年代形成的“宝成精神”、“成昆精神”,到改革开放后的“大瑶山精神”、“京九精神”、“南昆精神”,乃至于中铁西北院三代人40年坚守青藏高原风火山所形成的“以苦为荣,勇于创新,孜孜以求,献身科学”精神,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形势任务下发挥了集聚力量、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巨大作用。
  正是50多年来中国中铁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在通过继承与创新、实践与探索、提炼与升华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中,逐步培育和形成了历久弥新的“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中国中铁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企业历史发展的总结和承继,又是引领企业继续前进的旗帜。中国中铁人在生命禁区建设青藏铁路所形成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正是对传统企业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升华,也是对新时代企业精神最科学最精典的诠释。
  
  青藏铁路建设精神
  产生的艰难过程
  
  中国中铁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共有11个成员企业、31个项目部参战,承担着506公里的施工任务,占全线建设总长度的45.6%,工程造价62.5亿元。
  青藏铁路纵跨青藏两省区,穿越青藏高原腹地永久冻土区,平均海拔在4 700米以上,从昆仑山、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五道梁、风火山、长江源到海拔5 072米的唐古拉山,这些地方都被喻为“生命禁区”和“世界第三极”。俗话说这里是“一年无四季,只有冬雪天。6月雪,7月冰,8月封路,9月无人踪”。青藏铁路沿线气候恶劣,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在4 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修建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中铁一局格尔木南山口铺架基地是一个重要窗口。经理部党工委清醒地认识到,要出色地完成青藏铁路的铺架任务,必须激发出职工中蕴藏的精神动力,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因此,党工委坚持紧密结合青藏线施工的实际,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将思想动员工作贯穿始终。
  2001年11月14日17时,昆仑山口大地深处一声巨响,一时地裂山摇, 持续3分钟的 8.1级大地震形成了400公里的全国最长的断裂带。两个小时后,央视《新闻联播》发出消息:“新疆、青海交界处的昆仑山发生地震,正在施工的青藏铁路受到破坏……”
  大地颤抖,群山震动。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公司青藏铁路铺架项目部职工冒着不间断的余震在驻地办公。时任党工委书记的郭秀春和负责宣传的党工委副书记邹宗统反复思考:条件这么艰苦,工程这么宏大,不仅要有确保员工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的保障系统,还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才有可能超越生命极限,战胜地震、高寒、缺氧和风暴。于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构思出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地震强生命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口号。
  大地震很快过去了,接踵而来的是经久不息的风暴、高寒。经过反复思索,郭秀春将“地震强生命更强”改为“风暴强意志更强 ”,大家都觉得更加贴切。
  几天后,2米多高红底白字的巨幅标语“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矗立在南山口铺架基地最醒目的地方。铺架项目部各级干部大会说小会讲,工作中常挂在嘴边。员工们都说,这是一个激励斗志、振奋人心的口号。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700多批国内外代表团和新闻记者来到中国中铁铺架基地,高度赞扬这幅标语。这个个性鲜明的口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青藏铁路建设者的精神境界和追求,成为铺架将士强大的精神支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句话在青藏线广为流传,并被确定为中国中铁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
  铁道部副部长、国务院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孙永福赞叹说:这幅标语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涵盖广泛,是青藏铁路建设者精神的真实写照。
  
  青藏铁路建设精神
  产生的深远影响
  
  艰苦不怕吃苦
  ——雪域高原彰显英雄本色
  夏日的格尔木南山口风沙昼夜不停,强烈的紫外线晒得人皮开脸肿,皮肤被灼伤后一层层脱落,钻心地痛,肆虐的蚊虫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手和额头被蚊子咬成了“大馒头”,还要经受血压升高、呼吸困难、难以入眠等等折磨,大家体重普遍减了几公斤。正是“艰苦不怕吃苦”标语时刻鼓舞着大家。
  23岁的女技术员王海霞从西南交大毕业,她是最早上高原的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战风沙、抗蚊咬,原本白皙的面孔晒得黝黑。有人问她,明知青藏铁路条件艰苦为何要争着报名时,王海霞莞尔一笑答道:“这里是特别苦,在世界屋脊建铁路对每个人都是考验。只要坚持下来,我们就一定会成功。”
  海拔3 080米的南山口没有水,每天靠汽车从30里外运来。要在从来没有打出水井历史的南山口戈壁深井取水,别提有多难了。经过千辛万苦,200米的深井终于出水,他们投资安装了3套净化水设施,保证了生产生活用水的基本需要。
  那些日子里,郭秀春给人的印象是总有着充沛的精力。他常说“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管晚上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他照样参加早点名。一次他咳嗽发烧,确诊为大叶型肺炎,卫生所长三番五次追着他,劝他休息。可他就连打吊针也没有躺下,边工作边输液,接电话批文件。大家看在眼里都说:领导都没日没夜地干,咱还有啥说的!
  被称为“铺架英雄”的二班长梁永红常说:“苦地方,险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铺架布曲2号特大桥那天夜里,小雪铺满了铺架机。由于能见度差,为了查看前桥情况,梁永红小心翼翼走过几十米高的机臂。此时大风肆虐,机臂上根本站不住,他只能一步一步地挪,爬着往回返。不料,呼啸的大风刮掉了他的手套,手与零下30多度冰冷的铁架立刻紧紧粘在了一起,一扯竟撕下来一块皮,顿时血肉模糊。他爬下来时满手是血,嘴皮冻麻木了,吃力地说:前面没问题,可以铺架。在场的张国栋副队长紧紧抱着他,顿时哽咽了。医护人员在处理他的伤势时,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缺氧不缺精神
  ——攻坚克险党旗红
  共产党员,这是在特殊环境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光荣称号。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党支部在党员中开展了创“党员先锋岗”、建“红旗责任区”活动,响亮地喊出了“最危险的活党员干,最艰巨的任务党员担”的口号。
  随着铺架施工不断向前推进,运输距离随之拉长。隧道内含氧量极低,机械废气无法及时排出,整个隧道令人窒息,突击队员佩戴防尘罩,边吸氧边作业,凭着顽强的毅力艰难通过隧道。新线行车要限速,出乘一趟往返上千公里近30个小时。再加上高原行车极易疲劳,严重缺氧常使司机们产生头痛、耳鸣、迟钝等高原反应,他们只能吸着氧开车。由郭永利任司机长的青藏线第一支“劳务工党员包乘组”发明了疲劳困倦时站立驾车和吃大蒜的提神方法,后来被司乘人员争相效仿。凡是到高原工作的人体重没有不下降的。大家反倒乐呵呵地说:“要不是来到高原上,这减肥还得花钱哩!”
  铁路建设者不但要经受缺氧的挑战,还要接受亲情的考验。一次,郭秀春妻子带着儿子来工地探亲。第二天郭秀春就匆匆赶往安多协调解决运输大型设备的问题,一走就是9天。当他回来推开房门,床上叠放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桌上一张字条上是儿子写下的留言:“尊敬的郭指挥长,我们还是回家等你吧!”每当人们提起这事,郭秀春的脸上总是挂着内疚。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长卢春房在一首自勉诗中表达过这样一种境界:“丹心一片报祖国,微命三尺献高原。”其实这也是对广大铁路建设者奉献精神的一种赞扬。
  
  风暴强意志更强
  —— 冰峰雪岭铺天路
  筑路员工们都喜欢风和日丽的青藏高原,工作间隙时更喜欢看那湛蓝湛蓝的天和柳絮般优柔曼妙的云,可青藏高原迎接他们更多的却是不期而至的暴风雪。
  2002年9月5日夜间,正是三岔河特大桥落梁的关键时刻,天气突变,霎时天昏地暗,狂风暴雨夹杂着黄豆般大小的冰雹铺天盖地倾泻而下,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人睁不开眼,站不稳脚。撤回去已经不可能了。如果这100多吨重的桥梁不能迅速就位,被狂风刮倒后果将不堪设想。跟班作业的郭秀春知道别无选择,征求领工员的意见后,迅速绑上安全带,顶着大风,不顾一切地爬到50多米高的桥墩上,挥手大声喊道:“不要慌,听我指挥,抓紧时间落梁!”风雨中,没有人犹豫退缩。与风暴顽强抗争了40多分钟,大梁稳稳地落到桥墩上。当大家从工地上撤下来时,他们已经脚步蹒跚、疲惫不堪了。
  一天,暴风雪铺天盖地,气温降至零下20℃,几米之外看不见人。架桥机突然出现故障。有着十几年党龄的机械班长李文虎马上钻到架桥机下抢修,架桥机与地面不到半米。他大口喘着气,脸憋得发紫。冰冷的液压油滴在他红肿僵硬的手上马上结成冰块,一碰就扯掉一层皮。大家边挡冰雹边给他吸氧,几次要替换他,李文虎坚持着说:“时间紧,还是我来。”60分钟何其漫长,当架桥机的轰鸣声重新响起时,他腿脚已经麻木得不能动弹了,并且衣服和地面紧紧地冻在了一起。当大家把他拖出来时,听到的是衣服被撕裂的声音。
  
  海拔高追求更高
  —— 世界屋脊创一流
  青藏铁路铺架过程是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高海拔带来的低氧低温低气压和强烈的太阳辐射,对设备有着极大影响。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中铁一局组织专题科技小组进行攻关,实现了在高原高寒地区一整套关键技术的全面创新。改造后的铺架机和内燃机在20%的坡道上和8级以下的大风情况下作业性能良好,运转正常,污染极小,开创了我国内燃机车首次在海拔4 000米以上高原安全平稳运行先例,为青藏铁路正式运营提供了宝贵经验。《青藏铁路高原高寒地区铺架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经专家鉴定,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青藏铁路铺架工地,两列绿色的车厢停在蓝天白云间。“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巨幅标语悬挂在车体上格外醒目,激励着铺架员工战缺氧斗高寒。
  被称为“工地大篷车”的流动宿营车,这里简直是一个“小社会”,各种会议车、医疗车、淋浴车、餐车、发电车等,简直就是车的社会。车里面配有高压氧舱、常备药物和消费合作社;闭路电视可收30多个频道。另一列是员工宿舍,每个软卧包厢能住1人~4人。厢内设计合理,井然有序。 这就是铺架员工们温暖的家。
  缺氧造成机械功率下降,在安多铺轨现场必须双机车牵引。机器尚且如此,人就更不用说了。缺氧会使人体力、脑力和劳动能力下降,时间长了人的器官会发生各种病变。
  来到青藏工地之前,中国中铁领导第一要求就是来多少人,要回去多少人,“一个都不能少”。指挥部还确立了严格的工前、工中、工后体检制度,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只要有人施工,就有医护人员守候在现场。为了保证供氧,制氧必须先行,氧气瓶配到每个帐篷,医院和铺架工地还配置了高压氧舱。在严格的“工地纪律”中,有很多强制性规定体现在员工生活上。例如“吸氧工程”:每名员工每天要强制吸氧两小时以上;“牛奶工程”:要求员工每天喝一袋鲜奶;“饮食工程”:聘请专业营养师制订员工的三餐标准。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压低蒸不熟饭,后勤服务中心就把馒头包子等蒸熟了送上山,供应源源不绝。食堂储藏柜里的蔬菜、肉类、水果琳琅满目,仅奶制品就有好几种。
  中国中铁的参建职工,尽管面临恶劣的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挑战,但他们是幸运的:生命在这里得到最大的尊重。在“生命禁区”,中国中铁党政工广泛组织开展了以“工地生活、工地文化、工地卫生”为内容的“三工”建设活动,创造了全公司青藏线施工五年安全无事故、高原病零死亡的目标,刷新了施工安全记录,填补了在高速、高架、高原“三高”市场的空白,积累了丰富的高原施工经验。中国中铁人在青藏铁路施工中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时光荏苒,五年弹指一挥间。在青藏铁路建设精神鼓舞下,中国中铁这支英雄群体五年五跨越,五战五大捷。2001年率先创建了国内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南山口高原铺架基地;2002年完成线下工程后正式铺轨顺利挺进昆仑山;2003年铺架穿越世界海拔最高的风火山隧道;2004年实现了“两点三向”铺架方案,提前35天抵达唐古拉山南北脚下;2005年完成了各项配套工程,完成了建设任务,工程符合设计标准,质量优良。广大员工“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前来视察的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黄菊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2002年5月27日,胡锦涛专程视察了南山口铺架基地,亲切慰问中铁一局参建员工,在现场发表重要讲话,他高兴地说:“能够组织起这么高效周密的工作,当数我们铁路系统。”
  伟大的工程造就伟大的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通过中国中铁组成的青藏铁路建设事迹报告团的巡回报告,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和一批中央企业,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和《青藏线》电影在全国上演,走出了企业,传播到了社会。
  2006年9月15日,负责“世界企业500强评选工作的美国《财富》杂志主编罗伯特·福雷德曼到中国中铁总部对总经理进行了采访。当听到中国中铁建设青藏铁路的事迹时,他高度评价: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并且专门在他笔记本上逐字记下了中国中铁人创造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
  2007年6月4日,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石大华率代表团在对东南亚各国访问考察期间拜会了越南总理阮晋勇,当石大华介绍到中国中铁建设青藏铁路的成就和青藏铁路建设精神时,阮晋勇总理连声称赞,原定的40分钟的会见,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理,还是西方企业管理的权威,都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中铁人创造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中铁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已经跨越国界、冲破意识形态,成为当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块绚丽的瑰宝。
  [责任编辑 李万全]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海啸正在全球肆虐,对中国经济与中国企业的影响也日益蔓延、扩大、加深。当此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黑云压城之时,直面危机、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尤为重要。唯物辩证法认为,危与机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在一定条件下,危险可以转化为机遇。既然我们已经置身于危机之中,那就决不能被危机的气势汹汹所吓倒,相反,我们需要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千方百计地采
期刊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及其严峻挑战和考验,北重集团决策层未雨绸缪、及早谋划,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举措,执行层 快捷高效、注重效果,形成了上下同心、集智攻坚、化危为机的良好态势,不仅成功化解了2008年巨大的成本压力,而且科学谋划了应对2009年危机考验的经营之道。    抓住九大环节,化解成本压力    2008年上半年,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原材料、能源价格普遍高涨,企业生产成本同比增加了3.5
期刊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及其企业的影响正在日益蔓延、扩展、加深。  面对席卷而来的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风暴,“大敌”当前,我们的企业计将安出,如何应对?    首先是坚定信心  温家宝总理说,面对危机,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坚定信心并非空喊口号自我壮胆,而是源于对客观情势的审时度势。从危机发展的趋势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因此,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
期刊
2008年末的金融风暴让人觉得这个冬天格外寒冷,而北京友谊宾馆的会议室内却激情四溢。12月21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在此举行,来自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民营企业的400多名企业家代表共商对策。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出席年会开幕式并做讲话,鼓励广大企业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切实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团结广大职工齐心协力度过难
期刊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礼炮即将鸣响,从青藏高原传来令人振奋的喜讯:我国地质工作者首次在陆域发现并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这一重大突破,证明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这种神奇的矿藏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呈固体状态,遇火即可燃烧。在发现的过程中,煤炭地质工作者作出了卓有成效的重要贡献,留
期刊
2008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好字优先,推动好中快进,经济效益与经济规模同步增长,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综合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集团公司连续两年荣获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单位;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第29位、制造业500强第8位;荣获“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奖”。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徐斌介绍说,集团公司
期刊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从西方传入我国。经过30年的探索实践,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同步共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已经从当初自发的、零散的、浅层的学习模仿与探索起步阶段,进入到目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体现我国企业特色、与企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深化发展阶段,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坚持以中国特
期刊
(本刊讯 记 者 李 直)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领导黄丹华、王瑞祥等同志相继作出批示,高度评价《企业文明》成为会刊4年来的工作:  2008年12月18日,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副会长、国资委宣传局副局长曾坚在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秘书处"关于《企业文明》成为会刊4年来工作情况"的签报上批示:"《企业文明》杂志成为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会刊以来,认真落实荣融主任"出精品杂志、办一流会刊、争一流
期刊
今年下半年以来,天津市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按照天津市国资委党委的要求,对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通过对会员单位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25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行调查摸底,邀请有关人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从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实现方式和职责定位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优势的思考。    在认识层面上  必须强
期刊
台湾机器工业同业公会邀请,2008年10月9日至18日,我随中国机械工业职工政研会组团(共22人)赴台湾考察。整个行程环台湾岛一周,经过高雄、台北、花莲、台中、台南等多个大中城市。考察了台湾的台塑集团、中钢公司和丽伟电脑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并且同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进行了座谈。  就我接触到的台湾文化现状而言,总的感觉是: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又有其台湾本岛的鲜明特色。    以中国传统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