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是一个总概念,它涵盖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部分,这三部分各自包含许多具体的手法。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中又有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绘声绘色等多种手法。
描写手法中,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前者如烘托、衬托,后者如对比、反衬;此外还有实写与虚写、动景描写与静景描写、联想与想象等。
诗歌的修辞手法中,比较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谐音等。
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古诗词鉴赏题最常见的考查形式,提问方式有:
诗歌(或某一诗句、某一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写作手法)?
简析诗歌(或某一联)表现情感的手法。
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一情感主题的?请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请从某一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
以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为例,题目中的第2小题要求简要分析题目所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
(唐) 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参考答案是: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的芭蕉比做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分析上面的参考答案,我们可以整理出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几大要点:
(1) 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中明确指出第一首诗运用比喻,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
(2) 结合诗句解释这种表现手法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参考答案中详细分析了第一首诗的表现手法:将未展的芭蕉比做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第二首诗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中未作详细解读,我们不妨根据要点试着解读:“新绿”与“数点红”相互映衬,“芳心莫轻吐”则运用比拟,又将“未开海棠”与“闹春风的桃李”进行对比。
(3) 结合表现手法的特点指出其艺术效果。参考答案指出,第一首诗的效果是“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的效果是“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这道题共5分,考场上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得到满分,得1分甚至不得分的也不在少数。总结阅卷情况,同学们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1) 遗漏表现手法
如:第一首诗中“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表现出诗人有心事,却无人倾诉;两首诗都表现出了诗人对尚未开放的植物的爱怜之情。这个答案的前半句是对诗句的解说,但没有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解说也不是围绕表现手法展开的,只能得1分。
(2) 混淆表现手法
如:借景抒情,通过未展芭蕉和海棠来表达作者对芭蕉、海棠的怜惜之情和对春天带来的寒冷的痛心切责之情。这两首诗都没有使用“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这个答案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偏差,这样的答案不能得分。
(3) 只讲套话,不作具体解说
如:这两首诗通过对即将吐芽生长的植物的描写,写出了作者的爱怜之情;同时,写出了对小生命的安危的担忧之情,使诗句更加优美。这个答案没有指出写作手法,也没有结合诗句进行具体解说,“使诗句更加优美”这样的分析是套话,只能得1分。
(4)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过于肤浅或主观臆断
如:《未展芭蕉》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恶劣的环境,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但不放弃的精神。这首诗并不是表达“诗人身处逆境但不放弃的精神”,这种回答完全曲解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分。
当然,也有比较完美的答案,比如:钱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芭蕉和东风以人的灵性,“怯”和“拆”字,生动地表现了“未展芭蕉”的可爱情状,表现了诗人对芭蕉的爱怜之情。元诗也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轻吐”和“闹”字十分生动,颇具情趣;此外还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枝间新绿”来衬托“数点红”,突出了未开海棠之美,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又比如:《未展芭蕉》一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赋予芭蕉和东风人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芭蕉欲开未开、叶子微卷的形象;而“东风暗拆看”将东风写得十分灵动和富有情趣。《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一诗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枝间的重重“绿”和“数点红”相互映衬,显得清新爽目;又将“海棠轻吐芳心”与桃李的肆意绽放形成对比,表现诗人对海棠花的由衷喜爱怜惜之情。
这两个答案,虽然答题角度有所不同,但文字表达都通顺合理,都涵盖了“手法”“具体分析”和“作用效果”三大要点,得分自然就比较高了。
【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 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这首诗的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颔联主要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颔联运用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柳态”和“花情”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中又有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绘声绘色等多种手法。
描写手法中,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前者如烘托、衬托,后者如对比、反衬;此外还有实写与虚写、动景描写与静景描写、联想与想象等。
诗歌的修辞手法中,比较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谐音等。
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古诗词鉴赏题最常见的考查形式,提问方式有:
诗歌(或某一诗句、某一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写作手法)?
简析诗歌(或某一联)表现情感的手法。
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一情感主题的?请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请从某一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
以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为例,题目中的第2小题要求简要分析题目所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
(唐) 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参考答案是: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的芭蕉比做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分析上面的参考答案,我们可以整理出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几大要点:
(1) 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中明确指出第一首诗运用比喻,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
(2) 结合诗句解释这种表现手法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参考答案中详细分析了第一首诗的表现手法:将未展的芭蕉比做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第二首诗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中未作详细解读,我们不妨根据要点试着解读:“新绿”与“数点红”相互映衬,“芳心莫轻吐”则运用比拟,又将“未开海棠”与“闹春风的桃李”进行对比。
(3) 结合表现手法的特点指出其艺术效果。参考答案指出,第一首诗的效果是“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的效果是“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这道题共5分,考场上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得到满分,得1分甚至不得分的也不在少数。总结阅卷情况,同学们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1) 遗漏表现手法
如:第一首诗中“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表现出诗人有心事,却无人倾诉;两首诗都表现出了诗人对尚未开放的植物的爱怜之情。这个答案的前半句是对诗句的解说,但没有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解说也不是围绕表现手法展开的,只能得1分。
(2) 混淆表现手法
如:借景抒情,通过未展芭蕉和海棠来表达作者对芭蕉、海棠的怜惜之情和对春天带来的寒冷的痛心切责之情。这两首诗都没有使用“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这个答案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偏差,这样的答案不能得分。
(3) 只讲套话,不作具体解说
如:这两首诗通过对即将吐芽生长的植物的描写,写出了作者的爱怜之情;同时,写出了对小生命的安危的担忧之情,使诗句更加优美。这个答案没有指出写作手法,也没有结合诗句进行具体解说,“使诗句更加优美”这样的分析是套话,只能得1分。
(4)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过于肤浅或主观臆断
如:《未展芭蕉》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恶劣的环境,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但不放弃的精神。这首诗并不是表达“诗人身处逆境但不放弃的精神”,这种回答完全曲解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分。
当然,也有比较完美的答案,比如:钱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芭蕉和东风以人的灵性,“怯”和“拆”字,生动地表现了“未展芭蕉”的可爱情状,表现了诗人对芭蕉的爱怜之情。元诗也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轻吐”和“闹”字十分生动,颇具情趣;此外还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枝间新绿”来衬托“数点红”,突出了未开海棠之美,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又比如:《未展芭蕉》一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赋予芭蕉和东风人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芭蕉欲开未开、叶子微卷的形象;而“东风暗拆看”将东风写得十分灵动和富有情趣。《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一诗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枝间的重重“绿”和“数点红”相互映衬,显得清新爽目;又将“海棠轻吐芳心”与桃李的肆意绽放形成对比,表现诗人对海棠花的由衷喜爱怜惜之情。
这两个答案,虽然答题角度有所不同,但文字表达都通顺合理,都涵盖了“手法”“具体分析”和“作用效果”三大要点,得分自然就比较高了。
【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 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这首诗的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颔联主要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颔联运用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柳态”和“花情”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