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野畴:陕西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ji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深情地说:“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还有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这里提到的魏野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著名宣传活动家,西北地区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陕西党团组织、皖北工农民主政权和皖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
  1898年3月,魏野畴出生在陕西省兴平县一户农民家里,1917年夏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他开始接触新文化、新思想,学习马列主义,参加北高师生创办的讲演团、平民学校等教学工作,成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一位得力战士。
  1920年,魏野畴和刘天章、李子洲等人发起改组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创办《秦钟》杂志,唤起陕西民众学习新思潮。1921年夏,他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陕,在华县咸林中学任教,传播马克思主义。1922年秋,魏野畴去北京和杨钟健等人发起陕西旅京学生进步组织共进社,创办《共进》杂志,向陕西传播新文化和革命理论,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对陕西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23年初,魏野畴在北京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春,应著名进步人士杜斌丞邀请到陕北榆林中学任教。在任教期间,魏野畴不遗余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教学中抛弃旧的教学方法,使用自编的新教材,积极领导学生成立自治会、读书会,给学生介绍《新青年》《向导》《共进》等进步刊物,讲授《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魏野畴常对学生说:“人家拿刀架在咱们的脖子上,不起来救国,国亡了我们还有书读吗?”“古今中外,凡革命没有不流血的,我们革命就得有抛头颅洒热血的准备。”魏野畴把每月的薪金,大多用来购买进步书刊、接济贫苦学生和资助《共进》杂志,自己却连一件长衫都不舍得换。在他的影响和培养下,刘志丹、吉国桢、潘自力等一批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这些人后来成为党的优秀干部和红军骨干。
  1924年春至1926年春,魏野畴先后在西安市省立第三中学和第一中学任教。在此期间,魏野畴除了搞好教学外,主要精力都倾注在建立党团组织,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工作上。他先后领导了驱逐军阀吴新田和反对教育界封建顽固势力的群众运动。他所创办的《西安评论》,成为当时陕西宣传革命思想、促进革命运动发展的重要阵地,被誉为西安地区“革命舆论的唯一指导者”“古城西安的号角”,魏野畴也被称为“青年导师”。
  魏野疇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使命,先后参与组建共青团西安特别支部、共青团西安地委及中共西安特支、中共西安地委工作。1926年4月,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围困西安,他积极发动群众支持杨虎城等部守卫西安,配合驻军守城。1927年1月,国民联军驻陕司令部在西安成立,魏野畴任政治部副部长。2月,中共陕甘区委在西安成立,魏野畴任委员,负责宣传工作,他主编的区委机关刊物《西北人民》被誉为“西北革命的急先锋”。7月,中共陕西省委成立,魏野畴任陕西省委军委书记。
  大革命失败后,魏野畴离开陕西,经山西、河南,到安徽阜阳,创建皖北工农民主政权、皖北红军,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和发动了著名的阜阳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最终失败,魏野畴被国民党军抓获,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魏野畴正气凛然,英勇不屈,最终被敌人杀害,年仅30岁。
  魏野畴短暂的一生,为救国救民、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为领导陕甘和皖北人民开展革命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文献
七宝古镇位于大都市上海,毗邻虹桥机场。一句“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牢牢吸引了笔者,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古镇呢?最近,笔者又来到位于上海市西南的“北宋遗存”——七宝古镇。  都市里美丽的“村庄”  上海七宝古镇从后汉起就逐渐形成。宋初,古镇因七宝寺而得名,明清时期是古镇最繁荣的时期。街上有古香古色的建筑,南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街以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七宝老街是集休闲、旅
期刊
农地融资担保制度既能满足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要求,实现土地要素的有序流动并提高其配置效率,又能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激活农地资源,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然而,实践中存在的交易流转市场不完备、土地评估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着农地融资担保制度的有效实现。针对农地融资担保实现机制的完善,应基于农户、流转受让方以及金融机构三者的立场进行综合制度设计,即通过构建农地流转交易市场以促进农地流转及抵押融资,修正承包方同意条款以减轻对于流转受让方权利的过度限制,创新强制管理等模式以及时实现抵押权,
进入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内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乏力、疲劳、烦躁不安的症状,还有不少人都发现自己好像变得“懒”了——浑身没力气,不想吃东西,看到工作就不想做,还时常觉得生活没意思。这种懒洋洋的情况其实严格来说不算是病,而是人体对季节变换产生的身体反应,也被称为“苦夏症”“五月病”,从中医角度说,“夏季对心”,指的是夏季阳气太盛,从而引起心火旺盛导致心烦气躁,泛指初夏时节因压力、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那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古体诗中,独具一格的咏老诗,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诗的字里行间有的以博大胸臆,激情抒发暮年壮志;有的以富有哲理的思维,正确认识物盛转衰,人生易老的自然规律;有的描写晚霞似锦,各得其乐的夕阳情趣……读了这些诗启迪心扉,发人联想,催人奋进。  老当益壮,雄心永在  这是众多咏老诗中所表现的主旋律,字里行间对老年人的雄心壮志做了生动而又形象的描述。三国时代的曹操
1922年8月,已在武汉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王尚德,受武汉地区党、团组织的委派回陕西发展组织。他在家乡渭南赤水镇创办了赤水农业职业学校,并以此为阵地在进步师生中发展团员,开展建团准备活动。1924年3月,团中央召开二届二次扩大会议,决定在陕西的西安、华县、三原等地建立团组织,武止戈受团中央委派回陕帮助建立团组织,5月30日,武止戈回到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向王尚德传达了团中央指示,6月正式建立了陕西
王尚德(1891-1946),又名王璋峰,陕西渭南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陕西党团组织主要创始人之一。少年时代在本村私塾读书,1908年前后,考入渭南县城象峰学堂,后转学到西安健本高小,继而考入西安法政专门学校。在西安求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宣传新文化的书刊,开阔了政治视野。1918年秋,他怀着追求新知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满腔热忱,考入武昌中华大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武汉地
期刊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原名刘景桂,字志丹。1922年,抱着复兴中华的愿望,刘志丹考取了陕北23县联合县立中学——榆林中学。在这里,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党组织选派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学习。  1928年5月,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刘志丹、唐澍等发动渭华起义,组建西北工农革命军,刘志丹担任军事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