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家庭幼儿照顾理念变迁管窥——以《父母必读》为文本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q1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家庭的育儿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依赖祖辈带养到呼吁父母带养;保姆带养改变了原来的单纯熟人圈的状况,初步建立了市场,但保姆市场存在着不安全、高收费和供不应求的诸多问题;父亲逐渐介入幼儿的照顾行列,但依然只是充当帮手。所以,对于年轻妈妈来说,面临着工作和育儿的双重压力,也影响着部分未育者的生育观。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男女不同的“外出一回乡”模式和男性转移优势。流动模式的性别化是城乡二元结构、市场因素和家庭性别角色分工、性别规范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城乡二元结构之上的持续性别差异化流动,在带来农业女性化和家庭离散化的同时,也形成了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城乡分割的隐性二元结构。这一隐性二元结构扩大了妇女“主内”的范围和职责,也使妇女无偿提供的照顾性劳动价值被进一步低估,从而强化了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过去30年,上海女性就业从平稳发展、剧烈变迁过渡到目前的就业结构、群体构成的重组期。代际差异、城乡差异、户籍差异和学历差异的扩大,使在业女性内部呈现“两极化”趋势;而在各种社会资源占有量上的差异以及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导致就业率、职业层次、就业待遇等方面性别差异扩大。本文描述与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女性就业状况的变化,探寻了作为重要的先赋性因素与后致性因素,教育、性别、年龄、户籍等如何影响人们的就业机会乃至社会经济地位获得。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期间,中国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国家“首轮成教热”中崭露头角;在成教“低谷期”中蓄势待发;在“二轮成教热”中持续升温;在机构大撤并中呈现稳步发展;在新形势下寻求新突破新发展。通过30年的发展,确立了女性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提高了妇女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度;建立起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妇女终身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妇女人才;发展了中国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妇女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女性群体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无论是女性成人识字率还是青年识字率在联合国战略优先发展的9个目标国家中均提高最快;与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人口大国相比,无论是中国女性的小学入学率,还是中学入学率,均提高较快,并且其性别平衡指数上升幅度在九国中处于领先水平;女子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女性在高等教育各层次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且性别指数趋于平衡,在亚洲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中国的性别平衡指数最高。中国大陆妇女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世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网络版2004--2008年“重阳节”当天报道的内容分析,讨论不同类型的报纸报道涉老新闻的特点与问题,肯定了传媒在此议题报道上的探索与成绩。文章指出,由于缺乏年龄分层的敏感以及社会性别视角,涉老新闻的数量、版面编排、专版议题等方面均显薄弱,报道对象分性别选择不够均衡。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性别视角探讨了传媒促进老龄化议题、涉老新闻有效传播的策略。
本文通过对因不堪忍受丈夫的长期暴力而以暴制暴的受虐妇女杀夫案的分析,认为研究受虐妇女以暴制暴判例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维护曾经是受害人的被告人的合法权利,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它对量刑标准的相对统一,以及促进司法的公平、公正,更好地倡树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出很有意义。本文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律工作者对受虐妇女以暴制暴杀夫案的关注。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女性消费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促使女性消费背离真实需要,大众传媒制造了女性消费的尺度——消费时尚,大众传媒形成女性消费的心理机制,即女性消费不是获得使用价值而是追求心理上的满足感。大众传媒对女性消费产生作用会导致女性消费追求物质化、文化消费庸俗化、消费需求非理性化、消费行为非主体化等后果。
近年来,中国非婚同居率不断攀升,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同居女性权利缺失问题不容忽视。非婚同居是当事人选择家庭生活的方式和两性关系多元化的体现,同居女性权益的特殊性应受到法律的重视和调整:明确同居生活费用负担义务,赋予对同居所得财产的继承权,完善遗产酌情给付制度,承认家事劳动的社会价值,扩充两性平等的适用范围,合理建构同居女性权利保障机制。
本文通过对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近几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的过程、特点、原因以及治理措施和成效的调查与分析,讨论了这一问题在西部民族地区演变的趋势和可能,分析了出生性别比失衡将会给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民族地区预防和治理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的重要意义和对策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