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心理愉悦因素包括教师的语言调动、自身形象的影响及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意识等因素。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心理愉悦情绪,进而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学习 愉悦因素 教师
Discussion on the factor of happy mind in learning Chinese
Zhu Wei
【Abstract】The factor of students’ happy mind includes teachers’ language mobiliz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elf imagination as well as students’ self discovery and self consciousness. In learning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arouse students’ happy mind and emotion and then cultivate their interest in Chinese.
【Keywords】Chinese learning Joviality factor Teacher
青少年对歌星、影星的崇拜,可以到如痴如呆的地步;中老年人对(地方)戏剧的喜爱,可以到如醉如迷的地步。崇拜之余是学习、模仿,喜爱之余是情不自禁地哼唱。尽管两方面崇拜喜爱的对象不一致,但原因却是一致的:对象引起他们的心理愉悦,因而对崇拜、喜爱的对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上述情况一样,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肯定在心理上对该学科抱有偏爱、喜悦,以至在行动上执著,进而在思维上也表现出某种快捷、感悟。这种心理上的愉悦感,直接激发人的热情,促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进而对某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可以说,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心理愉悦则是产生兴趣的基点和土壤。伯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引起心理愉悦这个根本因素则是不可忽视的。
语文学习中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应当引起教师重视。现实情况是,尽管教师强调语文是“工具”,是“基础”,但不少学生仍对数、理、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对语文学科则由畏难、淡漠以至到消极厌学。这固然有重理轻文的社会心态的影响,学生自身看重不同科目见效快慢的急功近利思想因素也是原因之一。但是,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畏难恐惧,兴趣淡薄,恐怕还与语文教师忽视学生心理愉悦因素有很大关系。
没有了学习时的愉悦心理,就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心理滋生的只是对被动的逆反,语文学习、课堂听讲则成了纪律约束下的无可奈何的被动接受。恶性循环,其结果必然是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厌弃。既然孤立呆板的“工具”论、“基础”说引不起学生的思想重视,而心理愉悦却与兴趣息息相通,作为语文教师,从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学习中的心理愉悦因素,可以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可以有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良好亲切的印象,可以是某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也可以有偶然的机缘使学生自我发现而产生兴奋、冲动。它可能始于一次深刻的谈话或课堂提问、口头表扬,也可能是在一次成功的考试或试验之后,或者是一次通俗的知识讲座,或者是一次生动的专题报告等等。总之,从心理愉悦因素的产生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学习的愉悦心理是大有天地可为的。
教师让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课堂。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的过程,但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心理愉悦的过程。不可想象,一节僵化死板的课堂教学能引起学生学习时的愉悦情绪,恐怕连原有的一点热情也会消磨殆尽。所以教师备好一节课,演说家准备一次演讲,实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过,如何引起心理愉悦以增强听讲效果。语文教师尽可以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融知识的丰富性、生动性、灵活性及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于教学,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轻松自然的性调,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调动愉悦情绪;用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形象表达的生动性唤起他们的求知欲;用生活中信手拈来的活生生的举例,揭示语文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和广泛性,激起他们的占有欲。这激动愉悦情绪与强烈的求知欲、占有欲,自然会萌生出对本学科浓厚的兴趣。所以,心理愉悦情绪应算是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思想教育之外的一项副产品,从提高学习兴趣出发,这种愉悦情绪的培养不但不应忽视,还要在备课、授课环节中由不自觉变为自觉。
对学生心理愉悦情绪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调动之外,教师本身的形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是其外部形态的表体,而是一个教师教学态度、教学风格、课外风范和外表形象的综合。这几方面和谐,学生会在完美中产生一种愉悦;如果出现反差,学生会在失望中潜滋出缕缕沮丧。学生更看重的是前三者而不是后者。一个教态严谨,教学风格轻松自然、生动活泼的教师,课外又能平易近人,对学生和蔼可亲,关怀备至,那么,即使他的外表形象有什么缺陷,也抹不去他在学生心目中的辉煌。他的平易亲切在学生心理上造成的愉悦亲近感,有时甚至会把他的衣着不整、外表邋遢当作一种风度。这说明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教师作为师长与他们相处中那颗坦坦荡荡的心。在这坦诚的心灵交流中,学生产生了平等亲切的心理愉悦,由人及“科”,怎能不对这个老师所教科目产生偏爱、发生兴趣呢?抛开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外表形象不谈,教师的课外风范应更注重和学生心灵的交流。如果和蔼而不亲切,平易而不近人,则教师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个偶像;学生对教师只有敬畏,缺乏平等亲切。那样,对教师所教的学科充其量是“公事公办”式的知识传递与接受,很难产生轻松愉悦的冲动。
语言调动、自身形象都是引起学生心理愉悦的外在原因。什么是引起学生心理愉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原因呢?是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意识。
现在的青少年,自我意识特别强,他们无时不在寻找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和位置。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很会利用这一点。他不会去训斥学生,更不会讽刺挖苦学生,他善于利用一次课堂提问、一次作文讲评或是一次语重心长的倾谈,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和独到。这不仅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启迪他们自我价值的发现。尤其对那些不起眼的默默无声的学生,他会像夜空里发现星辰那样去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须知一次小小的表扬或勉励有时产生的心理愉悦,在学生强烈表现自我的心灵里不只是一次地震——震掉的是自卑和畏难,激发起的是自信和自强,这有时会影响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甚至一生。有很多人回忆事业成功的道路,不都是从一次小小的表扬勉励得到心理愉悦,从而产生兴趣而开始的吗?即使对错误的批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也只是通过幽默风趣或含蓄的指点,让学生在愉悦的愧疚中感悟。这种造成心理愉悦的批评虽不至于和兴趣联姻,但比严厉训斥造成的心理逆反效果要好得多。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心理愉悦是产生兴趣的基点和土壤。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调动、自身形象的影响及学生自我意识启迪,激发他们语文学习中的心理愉悦情绪,进而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行这种探索,语文教师应把不自觉的潜意识变为自觉的意识。
【关键词】语文学习 愉悦因素 教师
Discussion on the factor of happy mind in learning Chinese
Zhu Wei
【Abstract】The factor of students’ happy mind includes teachers’ language mobiliz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elf imagination as well as students’ self discovery and self consciousness. In learning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arouse students’ happy mind and emotion and then cultivate their interest in Chinese.
【Keywords】Chinese learning Joviality factor Teacher
青少年对歌星、影星的崇拜,可以到如痴如呆的地步;中老年人对(地方)戏剧的喜爱,可以到如醉如迷的地步。崇拜之余是学习、模仿,喜爱之余是情不自禁地哼唱。尽管两方面崇拜喜爱的对象不一致,但原因却是一致的:对象引起他们的心理愉悦,因而对崇拜、喜爱的对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上述情况一样,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肯定在心理上对该学科抱有偏爱、喜悦,以至在行动上执著,进而在思维上也表现出某种快捷、感悟。这种心理上的愉悦感,直接激发人的热情,促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进而对某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可以说,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心理愉悦则是产生兴趣的基点和土壤。伯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引起心理愉悦这个根本因素则是不可忽视的。
语文学习中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应当引起教师重视。现实情况是,尽管教师强调语文是“工具”,是“基础”,但不少学生仍对数、理、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对语文学科则由畏难、淡漠以至到消极厌学。这固然有重理轻文的社会心态的影响,学生自身看重不同科目见效快慢的急功近利思想因素也是原因之一。但是,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畏难恐惧,兴趣淡薄,恐怕还与语文教师忽视学生心理愉悦因素有很大关系。
没有了学习时的愉悦心理,就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心理滋生的只是对被动的逆反,语文学习、课堂听讲则成了纪律约束下的无可奈何的被动接受。恶性循环,其结果必然是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厌弃。既然孤立呆板的“工具”论、“基础”说引不起学生的思想重视,而心理愉悦却与兴趣息息相通,作为语文教师,从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学习中的心理愉悦因素,可以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可以有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良好亲切的印象,可以是某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也可以有偶然的机缘使学生自我发现而产生兴奋、冲动。它可能始于一次深刻的谈话或课堂提问、口头表扬,也可能是在一次成功的考试或试验之后,或者是一次通俗的知识讲座,或者是一次生动的专题报告等等。总之,从心理愉悦因素的产生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学习的愉悦心理是大有天地可为的。
教师让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课堂。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的过程,但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心理愉悦的过程。不可想象,一节僵化死板的课堂教学能引起学生学习时的愉悦情绪,恐怕连原有的一点热情也会消磨殆尽。所以教师备好一节课,演说家准备一次演讲,实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过,如何引起心理愉悦以增强听讲效果。语文教师尽可以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融知识的丰富性、生动性、灵活性及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于教学,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轻松自然的性调,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调动愉悦情绪;用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形象表达的生动性唤起他们的求知欲;用生活中信手拈来的活生生的举例,揭示语文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和广泛性,激起他们的占有欲。这激动愉悦情绪与强烈的求知欲、占有欲,自然会萌生出对本学科浓厚的兴趣。所以,心理愉悦情绪应算是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思想教育之外的一项副产品,从提高学习兴趣出发,这种愉悦情绪的培养不但不应忽视,还要在备课、授课环节中由不自觉变为自觉。
对学生心理愉悦情绪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调动之外,教师本身的形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是其外部形态的表体,而是一个教师教学态度、教学风格、课外风范和外表形象的综合。这几方面和谐,学生会在完美中产生一种愉悦;如果出现反差,学生会在失望中潜滋出缕缕沮丧。学生更看重的是前三者而不是后者。一个教态严谨,教学风格轻松自然、生动活泼的教师,课外又能平易近人,对学生和蔼可亲,关怀备至,那么,即使他的外表形象有什么缺陷,也抹不去他在学生心目中的辉煌。他的平易亲切在学生心理上造成的愉悦亲近感,有时甚至会把他的衣着不整、外表邋遢当作一种风度。这说明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教师作为师长与他们相处中那颗坦坦荡荡的心。在这坦诚的心灵交流中,学生产生了平等亲切的心理愉悦,由人及“科”,怎能不对这个老师所教科目产生偏爱、发生兴趣呢?抛开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外表形象不谈,教师的课外风范应更注重和学生心灵的交流。如果和蔼而不亲切,平易而不近人,则教师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个偶像;学生对教师只有敬畏,缺乏平等亲切。那样,对教师所教的学科充其量是“公事公办”式的知识传递与接受,很难产生轻松愉悦的冲动。
语言调动、自身形象都是引起学生心理愉悦的外在原因。什么是引起学生心理愉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原因呢?是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意识。
现在的青少年,自我意识特别强,他们无时不在寻找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和位置。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很会利用这一点。他不会去训斥学生,更不会讽刺挖苦学生,他善于利用一次课堂提问、一次作文讲评或是一次语重心长的倾谈,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和独到。这不仅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启迪他们自我价值的发现。尤其对那些不起眼的默默无声的学生,他会像夜空里发现星辰那样去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须知一次小小的表扬或勉励有时产生的心理愉悦,在学生强烈表现自我的心灵里不只是一次地震——震掉的是自卑和畏难,激发起的是自信和自强,这有时会影响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甚至一生。有很多人回忆事业成功的道路,不都是从一次小小的表扬勉励得到心理愉悦,从而产生兴趣而开始的吗?即使对错误的批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也只是通过幽默风趣或含蓄的指点,让学生在愉悦的愧疚中感悟。这种造成心理愉悦的批评虽不至于和兴趣联姻,但比严厉训斥造成的心理逆反效果要好得多。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心理愉悦是产生兴趣的基点和土壤。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调动、自身形象的影响及学生自我意识启迪,激发他们语文学习中的心理愉悦情绪,进而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行这种探索,语文教师应把不自觉的潜意识变为自觉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