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价值和方法。方法:10例患者均选择经股动脉穿刺插管,1例患者因左侧髂总动脉起始部闭塞,改行右锁骨下动脉插管,采用微量泵注入尿激酶50万~200万U。结果:髂总动脉血栓1例,髂外动脉1例,股浅动脉和腘动脉各3例,胫前动脉2例。结论: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治疗,疗效可靠,方便快捷,是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介入放射 尿激酶
资料与方法
2000年9月~2002年11月收治动脉闭塞性疾患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4~78岁,平均58.4岁;病程3天~4个月,平均38.6天。急性栓塞者表现为患肢缺血性剧痛,皮肤苍白,温度低,无脉,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慢性者表现为患肢静息性疼痛,间歇性跛行,患肢脉弱或无脉。所有病例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及临床确诊。
方法:经健髂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插入血栓后,首先进行反复抽吸和肝素盐水充洗,尽量吸出血栓块和变质坏死的血性物质。更换为溶栓导管后,将国产尿激酶50万U+生理盐水50ml,经导管用微量泵在3~4小时注完,注完后造影观察溶通情况,并按需调整导管位置继续进行溶栓,直到血栓完全溶解。
结果
10例中,左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血栓各1例,左侧股浅动脉和腘动脉各2例,左侧胫前动脉1例。右侧股浅动脉和腘动脉各1例,右胫前动脉1例。除1例病程长达4个月,右侧胫前动脉血栓机化(彩超提示血栓回声增强伴有声影)未能溶通外,其余9例全部获再通,有效率90%。溶通时间6.5~23.5小时,平均14.5小时。
溶通后有2例仍有明显附壁血栓或粥样斑块,使血管极不规则,用球囊扩张后改善。所有溶通病例动脉搏动恢复,皮色与患肢体温恢复正常。溶通病例术后口服潘生丁及阿司匹林/华法令至少3个月,随访至今未复发。
讨论
采用局部插管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慢性动脉闭塞疾病已有报道[1]。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约占周围动脉系统疾病的70%[2],大多为血管本身的病变。导管法血管内局部溶栓的机制和意义在于:①导管或导丝插入血栓中起到机械作用,使血栓破碎而易于溶解。②由于导管或导丝机械作用所形成的血栓性“隧道”大大增加了药物与血栓的接触面,提高了溶栓效果。③由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溶栓药物的作用,故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④可随时造影观察了解溶栓效果,及时调整导管位置与药物用量。
溶栓的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①必须具备熟练的导管操作技术。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血管损伤。③用软直头导丝尽可能开辟血栓性“隧道”,以便药物流入和便于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有效地与血栓接触。④导管置入血栓后,在注入尿激酶前尽可能地抽吸血栓,缩短溶栓时间和减少用药量。⑤导丝引导与置管过程动作应轻柔,避免形成假道与夹层。⑥闭塞段血管溶通或部分溶通后,部分病例仍有大量附壁血栓,此时不应撤出导管,应继续给予维持量溶栓治疗。⑦溶栓过程中每隔3~4小时测凝血酶原1次,使凝血酶原时间控制在1.5~2倍内。
溶栓后的继续治疗:①为巩固溶栓效果与防止血栓的再发生,应连续3~5天应用肝素1.25U/日,尿激酶50万U/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3~6个月。②血管溶通后部分患者出现患侧肢体烧灼样剧烈疼痛、肿胀、皮温升高,主要原因是再灌注时产生了氧自由基,可用三七皂苷钠10~20mg+0.9%生理盐水250~500ml静滴,并经导管或静滴地塞米松10~20mg。③由于闭塞远段变性坏死的血液吸收入血,引起全身的毒性反应,出现发热、酸碱平衡失调、肾功损害等,应采取必要的对症处理措施。④高压氧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肢的恢复。
总之,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治疗,疗效可靠,方便快捷,是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世华,蒋世良,戴汝平,等.经导管小剂量溶栓治疗动脉闭塞性疾患.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177.
2 顾小平,等.周围动脉系统疾病200例造影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1993,9:450.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介入放射 尿激酶
资料与方法
2000年9月~2002年11月收治动脉闭塞性疾患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4~78岁,平均58.4岁;病程3天~4个月,平均38.6天。急性栓塞者表现为患肢缺血性剧痛,皮肤苍白,温度低,无脉,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慢性者表现为患肢静息性疼痛,间歇性跛行,患肢脉弱或无脉。所有病例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及临床确诊。
方法:经健髂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插入血栓后,首先进行反复抽吸和肝素盐水充洗,尽量吸出血栓块和变质坏死的血性物质。更换为溶栓导管后,将国产尿激酶50万U+生理盐水50ml,经导管用微量泵在3~4小时注完,注完后造影观察溶通情况,并按需调整导管位置继续进行溶栓,直到血栓完全溶解。
结果
10例中,左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血栓各1例,左侧股浅动脉和腘动脉各2例,左侧胫前动脉1例。右侧股浅动脉和腘动脉各1例,右胫前动脉1例。除1例病程长达4个月,右侧胫前动脉血栓机化(彩超提示血栓回声增强伴有声影)未能溶通外,其余9例全部获再通,有效率90%。溶通时间6.5~23.5小时,平均14.5小时。
溶通后有2例仍有明显附壁血栓或粥样斑块,使血管极不规则,用球囊扩张后改善。所有溶通病例动脉搏动恢复,皮色与患肢体温恢复正常。溶通病例术后口服潘生丁及阿司匹林/华法令至少3个月,随访至今未复发。
讨论
采用局部插管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慢性动脉闭塞疾病已有报道[1]。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约占周围动脉系统疾病的70%[2],大多为血管本身的病变。导管法血管内局部溶栓的机制和意义在于:①导管或导丝插入血栓中起到机械作用,使血栓破碎而易于溶解。②由于导管或导丝机械作用所形成的血栓性“隧道”大大增加了药物与血栓的接触面,提高了溶栓效果。③由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溶栓药物的作用,故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④可随时造影观察了解溶栓效果,及时调整导管位置与药物用量。
溶栓的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①必须具备熟练的导管操作技术。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血管损伤。③用软直头导丝尽可能开辟血栓性“隧道”,以便药物流入和便于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有效地与血栓接触。④导管置入血栓后,在注入尿激酶前尽可能地抽吸血栓,缩短溶栓时间和减少用药量。⑤导丝引导与置管过程动作应轻柔,避免形成假道与夹层。⑥闭塞段血管溶通或部分溶通后,部分病例仍有大量附壁血栓,此时不应撤出导管,应继续给予维持量溶栓治疗。⑦溶栓过程中每隔3~4小时测凝血酶原1次,使凝血酶原时间控制在1.5~2倍内。
溶栓后的继续治疗:①为巩固溶栓效果与防止血栓的再发生,应连续3~5天应用肝素1.25U/日,尿激酶50万U/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3~6个月。②血管溶通后部分患者出现患侧肢体烧灼样剧烈疼痛、肿胀、皮温升高,主要原因是再灌注时产生了氧自由基,可用三七皂苷钠10~20mg+0.9%生理盐水250~500ml静滴,并经导管或静滴地塞米松10~20mg。③由于闭塞远段变性坏死的血液吸收入血,引起全身的毒性反应,出现发热、酸碱平衡失调、肾功损害等,应采取必要的对症处理措施。④高压氧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肢的恢复。
总之,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治疗,疗效可靠,方便快捷,是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世华,蒋世良,戴汝平,等.经导管小剂量溶栓治疗动脉闭塞性疾患.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177.
2 顾小平,等.周围动脉系统疾病200例造影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1993,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