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全球品牌价值排名情况
自2006年起,英国《银行家》杂志联合英国品牌顾问公司(Brand Finance),对世界顶尖金融服务品牌的实力及价值进行评估,推出“全球500强(top 500)金融品牌”年度排名榜。2010年2月21日发布的排名结果(如表1所示)显示,汇丰银行(HSBC)以2847.2亿美元位居2010年度金融品牌价值排名榜的首位,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则以2604.7亿美元连续两年获得金融品牌价值榜的亚军。
全球金融品牌价值回升
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产生了显著影响,2009年初全球前500家金融机构品牌总价值较2008年初同比下降了32%,即缩水了2181亿美元。目前全球经济在经历危机洗礼后逐渐触底回升,金融业复苏迹象较为明显,至2010年初,全球前500家金融品牌总价值同比增加49%,达7159亿美元,较金融危机发生前有所增长。
欧美金融机构整体实力较强
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欧美银行市值发生了较大变化,汇丰、美国银行、富国银行以及桑坦德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2010年初的市值已经低于2008年初,但并未对这些金融机构的价值排名造成明显影响:汇丰银行连续三年蝉联市场价值榜首,另外三家银行依次位居其后三位。500强的前10强中有9家是欧洲和北美的机构,比2009年初增加1家。在2009年、2010年排行榜的前50家中,欧洲和北美银行基本占据了70%以上的席位。而在2009年初进入前10位的两家中资银行已经被挤出了品牌价值榜的前10强。
金融机构的品牌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市值和资产
参照2010年和2009年金融前500强的数据,从品牌价值与市值的相关系数看,发现两者相关性并不高,并且是排名越往后,相关性越低。同时,总资产与品牌价值也无明显相关性。
从全球品牌价值排名看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资银行整体实力有所加强
2010年初共有18家中资(不含港资)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品牌500强,较2009年初多了3家,其中农业银行、工行澳门股份公司以及南京商业银行首次进入了500强;18家中资机构品牌总价值为559.64亿美元,占500强品牌总价值的7.8%。从机构数、品牌价值以及市值等方面的表现均较强于2009年初。
中资银行品牌价值相对市值偏低
我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值已居世界前列,但是中资金融机构在品牌价值这一指标方面竞争力有待加强。整体看,中资品牌价值呈上升趋势,但品牌价值与总体市值的比例偏低。
2008年初,工行的市值大致与汇丰与花旗之和相当,但其品牌价值仅为汇丰的23.77%、花旗的30.29%。到2009年初,工行市值已经超过了汇丰与花旗市值之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金融机构,但品牌价值仍不到汇丰的40%。从图3和图4可看出,尽管情况到2010年初有所改善,但并无根本性变化。
中资银行尚不具有国际领先竞争力
对以信用为基石发展起来的金融业而言,品牌就是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大量银行在金融危机下受到重挫,市值大幅下降、利润出现负值,包括汇丰、花旗这些百年银行,在2010年金融危机见底回升后,美国金融机构品牌价值上升为47%。而中资银行尽管在2009年表现不俗,但并不具有真正的领先竞争力,2010年排在中资金融机构首位的工商银行位次较2009年初下降了7名,仅排在第12位(如表4所示)。
提升我国银行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品牌价值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是一种整体实力,而不是任何单一要素所造就的。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高度重视资产规模、核心资本以及资产收益率等经营性指标,这些指标决定了银行当期竞争力。但从动态长期的观点看,我国银行金融业核心竞争力还需通过科学的战略定位、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理念、合适的人才开发、现代的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共同推动提升。
谋划科学的战略定位
核心能力应成为公司的战略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组成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持久的领先地位。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商业银行的一个纲领,是银行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发展战略的制订,可以使全体银行工作人员明确银行的发展方向,树立信念和培养协作精神,从而使银行各项活动更加协调和有效的进行。
推行良好的公司治理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成功实施有赖于良好的公司治理水平和法人治理结构,以对银行的经营者产生有效的约束,为银行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一套必要的动力与激励机制,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得以根本改观。近年来,巴塞尔委员会陆续颁布了《利率风险管理准则》、《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增加银行的透明度》和《加强银行机构公司治理》等一系列专题文件,提出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重要性。这些文件提出了银行治理结构的八项内容:(1)设立清晰的银行战略目标;(2)确立银行价值至上的理念;(3)全行各岗位的权责界定明确并得到实施;(4)确保董事会成员胜任其职并能独立工作;(5)确保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高级管理层对其下属的有效监督;(6)充分发挥内部与外部审计人员的监控作用;(7)确保薪酬制度与银行的价值理念、经营目标和战略以及管理环境相一致;(8)增强银行治理状况的透明度。为此,我国金融业有必要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商业银行治理准则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以优化董事会的运行机制为突破口完善治理机制,力求治理结构优化效用最大化。
完善利益相关者管理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主要相关利益者群体组成的系统,相关利益者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该系统的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之效力于单位竞争力的提升,在众多的关系中,尤其要管理好以下三种关系。(1)投资者关系。投资者是银行最显著的相关利益者,如何让投资者发现银行价值,并且保持对银行的长期认可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与投资者有效的沟通,促进他们对银行的了解和认同。(2)客户关系。客户的选择一直是决定一个银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利润的唯一来源。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是要对银行与客户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管理,以提高银行营销能力,进而提升客户的利润贡献率。(3)员工关系。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人才竞争力的基础,其关键是建立健全考核与薪酬激励制度。首先,要实行有效的业绩考核,强化基于资本收益率、经济附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的绩效预算考核,要通过健全奖励机制,真正发挥激励的作用,使员工收入与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紧密挂钩,突出以效益为中心和集约化经营的政策导向。定期根据价值链运作情况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以实现人员结构不断优化、组织的高效运作。其次,要完善薪酬激励机制。鉴于许多国家金融业不当的薪酬制度安排导致的金融机构过度冒险和逐利行为,并造成金融机构稳定性下降和行业不稳定,加强对金融机构薪酬监管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2009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标准执行组薪酬项目组拟定了《薪酬原则和标准评估方法》,强调监管者在对银行薪酬体系进行检查时可以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2009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了《稳健薪酬实践的原则》,并出台《稳健薪酬原则的执行标准》,对金融机构薪酬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提出了具体执行标准。目前,瑞士、荷兰、英国等国家已相继开始制订并发布本国薪酬监管的法规指引;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则确定直接运用FSB的准则对本国金融机构实施薪酬监管。2010年2月21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以着力解决薪酬机制的问题,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切实做到薪酬机制与银行公司治理要求相统一,薪酬激励与银行竞争能力及银行持续能力建设相兼顾,薪酬水平与风险成本调整后的经营业绩相适应,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协调。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机构,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只是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要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商业银行配套进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改革。这里首先是董事会必须建立清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具有指导性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使全行的经营行为能够得到统一。其次,商业银行应该按照矩阵式管理的要求,将科层式的内部经营系统改造成垂直化、集约化的经营系统,提高对市场的反映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第三,建立垂直化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独立评估信贷风险,并建立直属董事会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对全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监测、计量与控制,防止风险管理失控。第四,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在实行董事会直接管理稽核部门的同时,引入外部审计部门实施对内部审计的再审计,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提升可持续盈利增长能力
目前,处于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的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盈利困境。资本监管的约束,债券市场的加速,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都使银行业以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遭遇极大的挑战。转变盈利模式、提升盈利能力成为各商业银行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环境中,盈利模式的转变已不是简单的业务转型问题,也不仅仅是成本管理方式的变革,而是为商业银行赢得未来的经营战略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提升。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提升面向的是银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关注过去盈利能力的最大化,更关注未来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它不仅关注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更关注盈利成长能力的可持续性。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提升需要以持续不断的创新为动力。只有全面增强创新能力,才能从外延式扩展的盈利模式,转向内涵集约式发展的盈利模式,并以超越竞争对手的实力,获得持续提升的盈利能力。提升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需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组织创新为平台和制度创新作保障。通过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协同运作,形成合力,持续推动盈利成长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金融学院)
自2006年起,英国《银行家》杂志联合英国品牌顾问公司(Brand Finance),对世界顶尖金融服务品牌的实力及价值进行评估,推出“全球500强(top 500)金融品牌”年度排名榜。2010年2月21日发布的排名结果(如表1所示)显示,汇丰银行(HSBC)以2847.2亿美元位居2010年度金融品牌价值排名榜的首位,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则以2604.7亿美元连续两年获得金融品牌价值榜的亚军。
全球金融品牌价值回升
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产生了显著影响,2009年初全球前500家金融机构品牌总价值较2008年初同比下降了32%,即缩水了2181亿美元。目前全球经济在经历危机洗礼后逐渐触底回升,金融业复苏迹象较为明显,至2010年初,全球前500家金融品牌总价值同比增加49%,达7159亿美元,较金融危机发生前有所增长。
欧美金融机构整体实力较强
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欧美银行市值发生了较大变化,汇丰、美国银行、富国银行以及桑坦德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2010年初的市值已经低于2008年初,但并未对这些金融机构的价值排名造成明显影响:汇丰银行连续三年蝉联市场价值榜首,另外三家银行依次位居其后三位。500强的前10强中有9家是欧洲和北美的机构,比2009年初增加1家。在2009年、2010年排行榜的前50家中,欧洲和北美银行基本占据了70%以上的席位。而在2009年初进入前10位的两家中资银行已经被挤出了品牌价值榜的前10强。
金融机构的品牌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市值和资产
参照2010年和2009年金融前500强的数据,从品牌价值与市值的相关系数看,发现两者相关性并不高,并且是排名越往后,相关性越低。同时,总资产与品牌价值也无明显相关性。
从全球品牌价值排名看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资银行整体实力有所加强
2010年初共有18家中资(不含港资)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品牌500强,较2009年初多了3家,其中农业银行、工行澳门股份公司以及南京商业银行首次进入了500强;18家中资机构品牌总价值为559.64亿美元,占500强品牌总价值的7.8%。从机构数、品牌价值以及市值等方面的表现均较强于2009年初。
中资银行品牌价值相对市值偏低
我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值已居世界前列,但是中资金融机构在品牌价值这一指标方面竞争力有待加强。整体看,中资品牌价值呈上升趋势,但品牌价值与总体市值的比例偏低。
2008年初,工行的市值大致与汇丰与花旗之和相当,但其品牌价值仅为汇丰的23.77%、花旗的30.29%。到2009年初,工行市值已经超过了汇丰与花旗市值之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金融机构,但品牌价值仍不到汇丰的40%。从图3和图4可看出,尽管情况到2010年初有所改善,但并无根本性变化。
中资银行尚不具有国际领先竞争力
对以信用为基石发展起来的金融业而言,品牌就是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大量银行在金融危机下受到重挫,市值大幅下降、利润出现负值,包括汇丰、花旗这些百年银行,在2010年金融危机见底回升后,美国金融机构品牌价值上升为47%。而中资银行尽管在2009年表现不俗,但并不具有真正的领先竞争力,2010年排在中资金融机构首位的工商银行位次较2009年初下降了7名,仅排在第12位(如表4所示)。
提升我国银行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品牌价值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是一种整体实力,而不是任何单一要素所造就的。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高度重视资产规模、核心资本以及资产收益率等经营性指标,这些指标决定了银行当期竞争力。但从动态长期的观点看,我国银行金融业核心竞争力还需通过科学的战略定位、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理念、合适的人才开发、现代的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共同推动提升。
谋划科学的战略定位
核心能力应成为公司的战略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组成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持久的领先地位。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商业银行的一个纲领,是银行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发展战略的制订,可以使全体银行工作人员明确银行的发展方向,树立信念和培养协作精神,从而使银行各项活动更加协调和有效的进行。
推行良好的公司治理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成功实施有赖于良好的公司治理水平和法人治理结构,以对银行的经营者产生有效的约束,为银行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一套必要的动力与激励机制,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得以根本改观。近年来,巴塞尔委员会陆续颁布了《利率风险管理准则》、《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增加银行的透明度》和《加强银行机构公司治理》等一系列专题文件,提出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重要性。这些文件提出了银行治理结构的八项内容:(1)设立清晰的银行战略目标;(2)确立银行价值至上的理念;(3)全行各岗位的权责界定明确并得到实施;(4)确保董事会成员胜任其职并能独立工作;(5)确保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高级管理层对其下属的有效监督;(6)充分发挥内部与外部审计人员的监控作用;(7)确保薪酬制度与银行的价值理念、经营目标和战略以及管理环境相一致;(8)增强银行治理状况的透明度。为此,我国金融业有必要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商业银行治理准则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以优化董事会的运行机制为突破口完善治理机制,力求治理结构优化效用最大化。
完善利益相关者管理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主要相关利益者群体组成的系统,相关利益者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该系统的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之效力于单位竞争力的提升,在众多的关系中,尤其要管理好以下三种关系。(1)投资者关系。投资者是银行最显著的相关利益者,如何让投资者发现银行价值,并且保持对银行的长期认可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与投资者有效的沟通,促进他们对银行的了解和认同。(2)客户关系。客户的选择一直是决定一个银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利润的唯一来源。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是要对银行与客户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管理,以提高银行营销能力,进而提升客户的利润贡献率。(3)员工关系。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人才竞争力的基础,其关键是建立健全考核与薪酬激励制度。首先,要实行有效的业绩考核,强化基于资本收益率、经济附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的绩效预算考核,要通过健全奖励机制,真正发挥激励的作用,使员工收入与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紧密挂钩,突出以效益为中心和集约化经营的政策导向。定期根据价值链运作情况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以实现人员结构不断优化、组织的高效运作。其次,要完善薪酬激励机制。鉴于许多国家金融业不当的薪酬制度安排导致的金融机构过度冒险和逐利行为,并造成金融机构稳定性下降和行业不稳定,加强对金融机构薪酬监管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2009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标准执行组薪酬项目组拟定了《薪酬原则和标准评估方法》,强调监管者在对银行薪酬体系进行检查时可以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2009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了《稳健薪酬实践的原则》,并出台《稳健薪酬原则的执行标准》,对金融机构薪酬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提出了具体执行标准。目前,瑞士、荷兰、英国等国家已相继开始制订并发布本国薪酬监管的法规指引;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则确定直接运用FSB的准则对本国金融机构实施薪酬监管。2010年2月21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以着力解决薪酬机制的问题,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切实做到薪酬机制与银行公司治理要求相统一,薪酬激励与银行竞争能力及银行持续能力建设相兼顾,薪酬水平与风险成本调整后的经营业绩相适应,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协调。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机构,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只是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要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商业银行配套进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改革。这里首先是董事会必须建立清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具有指导性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使全行的经营行为能够得到统一。其次,商业银行应该按照矩阵式管理的要求,将科层式的内部经营系统改造成垂直化、集约化的经营系统,提高对市场的反映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第三,建立垂直化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独立评估信贷风险,并建立直属董事会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对全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监测、计量与控制,防止风险管理失控。第四,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在实行董事会直接管理稽核部门的同时,引入外部审计部门实施对内部审计的再审计,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提升可持续盈利增长能力
目前,处于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的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盈利困境。资本监管的约束,债券市场的加速,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都使银行业以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遭遇极大的挑战。转变盈利模式、提升盈利能力成为各商业银行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环境中,盈利模式的转变已不是简单的业务转型问题,也不仅仅是成本管理方式的变革,而是为商业银行赢得未来的经营战略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提升。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提升面向的是银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关注过去盈利能力的最大化,更关注未来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它不仅关注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更关注盈利成长能力的可持续性。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提升需要以持续不断的创新为动力。只有全面增强创新能力,才能从外延式扩展的盈利模式,转向内涵集约式发展的盈利模式,并以超越竞争对手的实力,获得持续提升的盈利能力。提升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需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组织创新为平台和制度创新作保障。通过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协同运作,形成合力,持续推动盈利成长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