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纪录片是电影的一个门类,它是对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和严肃思考。纪录片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真实性。像新闻报道一样,纪录片的创作素材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忠实地表现生活的真相。第二是故事性。纪录片是一种电影类型,具有电影的某些特性。纪录片的创作者不但要提炼、剪裁生活影像,还要运用戏剧、音乐、美术、蒙太奇等电影语言,把粗糙的生活影像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以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能够真切地触摸到生活的质感,深入地感悟到生活的内涵。然而,真实性与故事性是存在矛盾的,想要原封不动地再现生活,便不能添加故事性因素,想要添加故事性因素,便可能扭曲事实的真相。然而,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却并非易事。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故事性
1 纪录片真实性的哲学思考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原则,也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哲学层面的纪录片真实,并不是所谓神秘与虚幻的现象,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待纪录片真实,主要体现在揭示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以及真实的相对性和辩证统一问题。
1.1 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
纪录片的真实性画面给人们以客观的视点,记录或还原现实生活的感觉。但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纪实性的画面依然隐含着不真实的成分。“纪实性的画面,能保证的只是表象的真实,而无法保证本质的真实”。因为作为一种方法,即使并不能确认捕捉到画面是表里如一的,如果被摄录的场景是经过人为干扰和破坏的非原生状态,其画面的真实品性会大打折扣。这种画面越多,隐含的不真实性因素越多,画面是客观实体,但本质上是不真实的,充其量只是一种“宣传性假象”。
真实与否,并非取决于手法的纪实与否,即使只是通过摄录记录表象,至于表象与本质是否一致、统一,这不是纪实手法可以承担的。当然,表象所展示的有时也是一种真实,但这种真实是由于外力(如媒介或被摄者受功利驱使)作用下的一种变形,这种变形本来是无力展示原本状态的真实,尽管它不能如实反映应有的真实,却反映了另外一种状态下的真实。
1.2 真实的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性
从哲学层面来看,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真实是具有三个层次的,即生活真实、选择性真实和本质真实。这三个层次的真实相互递进,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缺一不可。生活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是唯一的客观存在的真实,也是纪录片创作的源泉。它无法重构,更无法复原。选择性真实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追求传播的理想效果,它最能反映纪录片主题的审美选择,是前期采摄与后期剪辑必须的创作环节,也是摒弃有闻必录的自然主义倾向的手段之一,选择性真实仍然植根于生活真实之中。而本质真实则是纪录片创作者孜孜以求并与观众共同对选择性真实进行的感悟和体认。经过这一本质真实环节,从而达到纪录片创作者与观众共鸣的理想境界。本质真实也是源于生活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升华。
然而,一切艺术形式的产生、发展,在其过程当中都是为了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都是为了使更多的受众体会到此种艺术形式当中的美感,提升艺术品本身的传播价值。纪录片亦是如此,在纪录片创作的不断推进过程当中,保持纪录片本身最大的特性,也就是真实性这一大家公认的基础之上,故事性的创作手法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纪录片本身当中。关于纪录片真实性与故事性关系问题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故事性的方式也许会对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性造成影响,然而如果将故事讲得真实、得当,对于纪录片本身还原现实方面又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时下纪录片创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故事性的创作手法,对于纪录片本身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 故事性的创作手法,使纪录片成为最真实的戏剧形式——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从2012年5月14日起,一部共七集的美食类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开始播出平均收视份额达到了3.861,超过同一时段播出的任意一部电视剧。5月22日,该纪录片在纪录片频道重播,收视份额继续冲高,最高达到5.77。5月26日,高清频道开始第三轮重播,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三轮播出,引发空前的收视热潮,高清拍摄设备带来唯美细腻的镜头画面,每一集主线采取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围绕着人与食两大不同的主题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角度,展現更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感受与品味中国美食中所蕴含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特质。
在众多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形式传媒产品抢占受众市场的大环境下,作为一部纪录片的存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可谓是空前的。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以纪实手法摄制的,以表现真实内容的节目类型,它是通过纪录片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经过观察、思考选择后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集中表现出来的电视艺术品,带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使得电视纪录片的生命力愈发的旺盛。《舌尖上的中国》,其成功之处在于其对于传统的纪录片拍摄和制作手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其中以人物为主体,以情节为核心的故事化表现手法,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片子当中对于每一种美食的介绍,都是以人物为起点,以故事为核心,在讲述的过程当中,将生活中最真实的美食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手法也使得纪录片本身更加生活化,也更具观赏性。
《转化的灵感》一集中,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孟克一家人在草原上以放牧为生,在寒冷的冬季,食物和燃料供应不足,奶茶和奶豆腐就成为普通牧民家庭在这个冬季必不可少的食物,在讲述奶茶从取奶到发酵再到最后餐桌上的整个过程中,插入一段孟克二姐在灌木丛中发现走迷失的羊羔,这些牛羊是家庭的主要财产,也是牧人生命的一部分。孟克放牧时,手中的望远镜,是当年爷爷的战利品,如今传承给了孟克。世代相传的关于奶茶奶豆腐的制作工艺,同牧民们在大草原艰苦的环境下不断延续着自己的种族血脉艰辛的故事相互交织。 人,是通过食物而获取能量,人以食为天因为食材,人们在这星球上不知道演绎着多少感人的故事,刺激着观众的神经,在整部纪录片中,故事性的叙事方式始终贯穿在全片当中,也是该纪录片的内在逻辑结构,把原本复杂的人与食关系明了化,更加有利于观众的接受理解。食物与人必然是这部纪录片的两条主线,怎样才能够将这两条主线自然地衔接起来?两条线索相互交叉,在表现叙事过程的独特性的同时又避免单独的叙述人或食产生的冗长与乏味。真实的食物与包含故事的人物,两者的相互交融,体现了纪录片真实性和故事性的完美结合。
3 对纪录片真实性与故事性思考所带来的启示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在观念和制作手法上运用“跟踪纪实”手法。这种单一创作手法,在维护纪录片的真实性的同时,也给纪录片带来了硬伤。许(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多纪录片因为叙事结构单一;在拍摄手法上被一些观念束缚住手脚,只能够被动地跟拍或抓拍;在后期制作中,墨守成规。导致纪录片的冗长琐碎和整体质量的下降,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观众。
我国的纪录片没有活力,前景一片朦胧之时,我们就必须反思:在纪录片对于真实性这一刚性要求下,纪录片被故事化之后,还是纪录片吗?当我们用故事的叙事方式展现纪录片的真实时,纪录片表现元素丰富起来,我们发现纪录片中的悬念情感矛盾冲突,一下就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也给人们来了愉悦感,我们始终相信缺少了故事性的纪录片一定空洞乏味,无法让观众保持持续收视热情。
只要我们守住纪录片真实这一底线,故事化的处理就不会偏离纪录片的本质。纪录片中真实性原则和故事化叙事方式的相互融合,让纪录片焕发生机,新时期的纪录片在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故事化多元表现手法,必然成为未来纪录片发展的趋势。
4 结语
格里尔逊曾提出纪录片“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观念,而这一理念在现在的纪录片中已经很好地进行了运用。“故事性”是增强纪录片可视性,唤起观众情感共鸣,摆脱空洞乏味的有效途径。故事化这一手法不仅没有否定纪录片这一真实特征,而只是创作者将自己的想法和要表达的意图用故事的方式告诉了观众,这样纪录片不仅为广大受众所喜爱,创作者本身的意图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都得到了兼顾。一部片子是否具有故事已经渐渐地成为判断片子是否能赢取观众喜好的一个重大因素,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纪录片的故事性的重要性,我们没有理由弃之不理,重视纪录片的故事性便是对纪录片质量的注重,这也是创造纪录片市场效應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
[2] 赵玉明,等.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中国(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7.
[4] 陈雪梅.纪录片生存的保障——故事性[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10).
[5] 何洪池,张建平.纪录片故事化的定义[J].文艺争鸣,2011(8).
作者简介:张驰(1988—),男,湖南醴陵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方向:艺术传播。
张慨,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导。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故事性
1 纪录片真实性的哲学思考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原则,也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哲学层面的纪录片真实,并不是所谓神秘与虚幻的现象,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待纪录片真实,主要体现在揭示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以及真实的相对性和辩证统一问题。
1.1 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
纪录片的真实性画面给人们以客观的视点,记录或还原现实生活的感觉。但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纪实性的画面依然隐含着不真实的成分。“纪实性的画面,能保证的只是表象的真实,而无法保证本质的真实”。因为作为一种方法,即使并不能确认捕捉到画面是表里如一的,如果被摄录的场景是经过人为干扰和破坏的非原生状态,其画面的真实品性会大打折扣。这种画面越多,隐含的不真实性因素越多,画面是客观实体,但本质上是不真实的,充其量只是一种“宣传性假象”。
真实与否,并非取决于手法的纪实与否,即使只是通过摄录记录表象,至于表象与本质是否一致、统一,这不是纪实手法可以承担的。当然,表象所展示的有时也是一种真实,但这种真实是由于外力(如媒介或被摄者受功利驱使)作用下的一种变形,这种变形本来是无力展示原本状态的真实,尽管它不能如实反映应有的真实,却反映了另外一种状态下的真实。
1.2 真实的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性
从哲学层面来看,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真实是具有三个层次的,即生活真实、选择性真实和本质真实。这三个层次的真实相互递进,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缺一不可。生活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是唯一的客观存在的真实,也是纪录片创作的源泉。它无法重构,更无法复原。选择性真实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追求传播的理想效果,它最能反映纪录片主题的审美选择,是前期采摄与后期剪辑必须的创作环节,也是摒弃有闻必录的自然主义倾向的手段之一,选择性真实仍然植根于生活真实之中。而本质真实则是纪录片创作者孜孜以求并与观众共同对选择性真实进行的感悟和体认。经过这一本质真实环节,从而达到纪录片创作者与观众共鸣的理想境界。本质真实也是源于生活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升华。
然而,一切艺术形式的产生、发展,在其过程当中都是为了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都是为了使更多的受众体会到此种艺术形式当中的美感,提升艺术品本身的传播价值。纪录片亦是如此,在纪录片创作的不断推进过程当中,保持纪录片本身最大的特性,也就是真实性这一大家公认的基础之上,故事性的创作手法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纪录片本身当中。关于纪录片真实性与故事性关系问题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故事性的方式也许会对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性造成影响,然而如果将故事讲得真实、得当,对于纪录片本身还原现实方面又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时下纪录片创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故事性的创作手法,对于纪录片本身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 故事性的创作手法,使纪录片成为最真实的戏剧形式——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从2012年5月14日起,一部共七集的美食类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开始播出平均收视份额达到了3.861,超过同一时段播出的任意一部电视剧。5月22日,该纪录片在纪录片频道重播,收视份额继续冲高,最高达到5.77。5月26日,高清频道开始第三轮重播,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三轮播出,引发空前的收视热潮,高清拍摄设备带来唯美细腻的镜头画面,每一集主线采取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围绕着人与食两大不同的主题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角度,展現更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感受与品味中国美食中所蕴含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特质。
在众多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形式传媒产品抢占受众市场的大环境下,作为一部纪录片的存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可谓是空前的。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以纪实手法摄制的,以表现真实内容的节目类型,它是通过纪录片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经过观察、思考选择后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集中表现出来的电视艺术品,带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使得电视纪录片的生命力愈发的旺盛。《舌尖上的中国》,其成功之处在于其对于传统的纪录片拍摄和制作手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其中以人物为主体,以情节为核心的故事化表现手法,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片子当中对于每一种美食的介绍,都是以人物为起点,以故事为核心,在讲述的过程当中,将生活中最真实的美食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手法也使得纪录片本身更加生活化,也更具观赏性。
《转化的灵感》一集中,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孟克一家人在草原上以放牧为生,在寒冷的冬季,食物和燃料供应不足,奶茶和奶豆腐就成为普通牧民家庭在这个冬季必不可少的食物,在讲述奶茶从取奶到发酵再到最后餐桌上的整个过程中,插入一段孟克二姐在灌木丛中发现走迷失的羊羔,这些牛羊是家庭的主要财产,也是牧人生命的一部分。孟克放牧时,手中的望远镜,是当年爷爷的战利品,如今传承给了孟克。世代相传的关于奶茶奶豆腐的制作工艺,同牧民们在大草原艰苦的环境下不断延续着自己的种族血脉艰辛的故事相互交织。 人,是通过食物而获取能量,人以食为天因为食材,人们在这星球上不知道演绎着多少感人的故事,刺激着观众的神经,在整部纪录片中,故事性的叙事方式始终贯穿在全片当中,也是该纪录片的内在逻辑结构,把原本复杂的人与食关系明了化,更加有利于观众的接受理解。食物与人必然是这部纪录片的两条主线,怎样才能够将这两条主线自然地衔接起来?两条线索相互交叉,在表现叙事过程的独特性的同时又避免单独的叙述人或食产生的冗长与乏味。真实的食物与包含故事的人物,两者的相互交融,体现了纪录片真实性和故事性的完美结合。
3 对纪录片真实性与故事性思考所带来的启示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在观念和制作手法上运用“跟踪纪实”手法。这种单一创作手法,在维护纪录片的真实性的同时,也给纪录片带来了硬伤。许(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多纪录片因为叙事结构单一;在拍摄手法上被一些观念束缚住手脚,只能够被动地跟拍或抓拍;在后期制作中,墨守成规。导致纪录片的冗长琐碎和整体质量的下降,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观众。
我国的纪录片没有活力,前景一片朦胧之时,我们就必须反思:在纪录片对于真实性这一刚性要求下,纪录片被故事化之后,还是纪录片吗?当我们用故事的叙事方式展现纪录片的真实时,纪录片表现元素丰富起来,我们发现纪录片中的悬念情感矛盾冲突,一下就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也给人们来了愉悦感,我们始终相信缺少了故事性的纪录片一定空洞乏味,无法让观众保持持续收视热情。
只要我们守住纪录片真实这一底线,故事化的处理就不会偏离纪录片的本质。纪录片中真实性原则和故事化叙事方式的相互融合,让纪录片焕发生机,新时期的纪录片在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故事化多元表现手法,必然成为未来纪录片发展的趋势。
4 结语
格里尔逊曾提出纪录片“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观念,而这一理念在现在的纪录片中已经很好地进行了运用。“故事性”是增强纪录片可视性,唤起观众情感共鸣,摆脱空洞乏味的有效途径。故事化这一手法不仅没有否定纪录片这一真实特征,而只是创作者将自己的想法和要表达的意图用故事的方式告诉了观众,这样纪录片不仅为广大受众所喜爱,创作者本身的意图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都得到了兼顾。一部片子是否具有故事已经渐渐地成为判断片子是否能赢取观众喜好的一个重大因素,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纪录片的故事性的重要性,我们没有理由弃之不理,重视纪录片的故事性便是对纪录片质量的注重,这也是创造纪录片市场效應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
[2] 赵玉明,等.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中国(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7.
[4] 陈雪梅.纪录片生存的保障——故事性[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10).
[5] 何洪池,张建平.纪录片故事化的定义[J].文艺争鸣,2011(8).
作者简介:张驰(1988—),男,湖南醴陵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方向:艺术传播。
张慨,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