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个性化教育理念对我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概述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结合学院教育理念,分析我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提出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 个性化教育 校园体育文化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个性化教育的办学特色为我院体育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学院在建院之初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2005年提出了个性化教育设想,经过了七年的探索、实践我院的个性化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营造了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使个性化教育得到广大师生们的一致认同。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教育,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才方案和发展空间,能够自主发展。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体质与心智的平台。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步实施改革、创新,尝试与我院办学特色相结合,将个性化教育理念融入体育课堂,已在教学内容的拓展,课程结构的构建上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改革,但如何将个性化教育更加科学、系统的贯穿到体育教育中来,我们还需将改革由“点”向“面”的推进,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整体发展上很下功夫。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活动、体育竞赛等体育的各种行为方式在校园里进行传播与流通。校园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设施的基础建设、体育活动赖以实施的制度建设以及健康科学的体育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师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氛围和条件,让师生在一个充满体育文化环境的氛围中,感受体育的魅力,不带任何强制性手段的激发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体育文化教育,从而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 我院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3.1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终身体育意识不足
  调查发现,我院体育课堂请假的学生中,因为身体因素请假的只占两成;因参与学校其它文化、社团活动请假的却能占到近七成。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能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所占比例不到六成,其中,女生所占比例不到两成。83.3%的学生表示,中、小学时期的体育课曾被应试科目占用。54.2%的学生认为高考前,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占满,没有时间安排体育锻炼。调查结果表明,应试教育下,学生、家长甚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各种学科已习惯划为主次之分,学生们在学校内的学习重心只放在应试科目上,对于体育课唯一让他们感兴趣的是自由,所以,即便是上体育课,他们也希望“自由活动”。
  对我院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因为工作、家庭因素,基本不怎么运动的教师有半数以上,表示曾经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过运动锻炼,但不能坚持下来的教师占到三成;表示特别喜爱体育运动,每周能坚持两次及以上的体育运动的教师仅有一成。从这些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我院师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还有待加强,终身体育更是一个努力奋斗的目标。
  3.2 运动项目分布广泛,但学院特色性不足
  教师们内在体育教学,外在群体活动上已逐步形成适合我院学生的“公共课-选项课-提高班-选修课-院队训练-保健课”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结构,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课程项目设置涵盖了球类、武术类、艺术舞蹈类、田径素质类等多个类别,共计20多个运动项目。同时鼓励、带领学生建立体育相关项目的协会、社团,指导社团活动,组织学生们开展校内外体育竞赛,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我们有效的做好了“面”的开拓,却忽略了“点”的纵伸,各项目齐头并进,却没有重点的发展一到两个具有学院特色的运动项目。
  3.3 注重课程建设,但忽略了体育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设施、场地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师生们本就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是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平台;体育环境对师生体育意识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经过十年的改革发展,教研室注重课程建设,《大学体育》课程已成为我院优质课程,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课程体系,编写了自有教材、大纲,建设了优质课程网站,让学生们从不同渠道接受体育理念,获得最前沿的体育流行元素,却忽略了体育人文环境建设,就我院现有的体育设施而言是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师生运动需求,体育文化环境氛围也不够浓。
  4 依托我院“个性化”教育理念,加强我院特色体育文化建设
  4.1 加强制度建设,为我院特色体育文化建设做好保障
  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系统内最具有权威的因素,指导学校体育文化科学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有序合理的学校体育环境。建立健全我院具体的细化制度,包括组织各项体育活动、赛事得时间、地点、对象及活动主题;建立学生成绩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档案;制定详细的体育场馆、教学活动、体育竞赛等的规章制度,为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做好有力保障。
  4.2 抓住体育课程建设的重心,促进学生个性化教育
  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实施的主要平台之一。要在体育课堂中体现出个性化教育,就应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拓展体育课的知识含量,真正将体育理论贯穿到课堂当中。让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也只有真正的了解,才能发自内心的喜爱,激发出学生对体育某项目的兴趣,才有可能自觉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从而改变学生毫无目的的跟随教师练习,越练越没趣、越练越乏味的教学现状,让学生真心的喜爱上一项运动,逐渐形成自己终生受用的锻炼技能。
  4.3 创建有我院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育人”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它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是否能使学生产生深层的感受和强大的共鸣。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主体,生活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在与周边环境的信息交流中不断学习、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要针对我院育人特色,根据大多数师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客观的要求,广泛深入地进行渗透和融合,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十年建院,已初步奠定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我院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时期我院校园体育文化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应形成自有的体育传统,并在传统的积累中凝练出我院独特的体育教育思想。
  4.4 以协会、社团为载体,加强我院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之一,而协会、社团的开展又是校园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要把它看成是体育课的一种延伸,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外,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鼓励和指导,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文化,从而自觉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积极支持不同类型的体育团体的发展,充分满足学生各种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还能带动平时不爱运动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逐步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体育文化。
  4.5 增加体育教學经费,加强校园体育环境设施建设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以及教学辅助工具都是实施体育教学的基本保障。要把体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改善学院的体育教学硬件来影响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计划的投入体育运行经费,增加体育运动场馆,才能使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运行通畅。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体育活动设施、器材、场地等的建设,更要重视体育文化角的建设,在适当的地方安放体育雕塑,建设体育文化墙,让体育文化在师生群体中深入渗透,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有自己风格和传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段雪梅,陈云,黄琦.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J].科技创新,2010.
  [2] 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J].体育教学,2001.
  [3] 卫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07.
  [4] 葛鸿.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光明日报,2010.
其他文献
文章以长沙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知识结构、课程内容、实践教学以及教研教改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成果为其它地方院校车辆
建筑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高消耗、重污染、劳动效率低下、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符合国家对绿色、环保、节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传统建筑业进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及胎儿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妊娠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晚孕期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109例,根据妊娠结局分为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电网的智能化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对于十分关切人们日常生活的配电网来说,能够对配电网进行快速准确的故障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目前的故
目的:研究精准注射、杜氏正骨大手法配合杵针疗法在颈椎病急性期(气滞血瘀型)康复护理中的运用。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患者
为了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可以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一个包含多种冲击和摩擦性因素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这类模型通常使用利率规则测度货币政策冲击,不过,货币数量规则可
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化工厂排出的低浓度对氯苯酚废水,研究了曝气生物填料塔对对氯苯酚的降解,并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始浓度、溶解氧含量、停留时间
目前三生教育在云南省各高校实施已初见成效,但对于三生教育的有效性评价问题研究还较缺乏。本文分析构建了三生教育有效性评价指标,通过对大理学院师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到各评
考虑到省市间协同创新能力受省市内和省市间因素的共同影响,从创新能力的相似性、耦合性以及制度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地理邻近性5个方面构建京津冀省市间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
本文立足于复杂性思想,将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引用了各个领域的生动例子,解析其中不同的复杂性含义,最终将研究立足于复杂性伦理,文章进而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