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内科患者护理中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实际效果。方法:任意抽选我院急诊内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病人共计100例,按照平均分组方式把其中50例病人归纳为观察组,其余50例则纳入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实行无缝隙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心理情况、不良症状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治疗后心理状况评分等相对较低,护理满意度相对较高,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在不良症状发生概率、病人死亡概率等方面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急诊内科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模式;急诊内科;患者身心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672-8602(2016)04-0443-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内科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100例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例45例,年龄在22-85岁之间。100例患者中,25例急性心力衰竭,23例心肌梗死,11例心绞痛,9例高血压危象,9例脑梗死,9例恶性心律失常,5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重症顺德喘,4例重症心肌炎。
1.2方法
(1)对照组:为本组病人实施一般病房看护。
(2)观察组:为本组病人实施无缝隙的临床护理措施,详细看护方法包括:
1.2.1创建无缝隙的临床看护模式
在科室中选出护理工作表现良好、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组建无缝隙护理组。小组在正式加入工作之前必须参与护理技术训练以及护理知识讲座,提升专业技能水准。同时要引入按职务等级划分的护理工作责任制,培养护理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
1.2.2采用无缝隙的排班模式
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对护理排班模式予以调整,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白天进行,逐渐递减夜班的工作量。时间安排上,每个护理小组都要根据A-P-N的规律进行交接班,排班过程中采用新老搭配制,互相帮扶,言传身教;对患者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及整体护理。
1.2.3保证无缝隙看护程序
护理人员要在病人住院时对病人实施心理安抚,同时还要按照病人的病症情况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策略,保证无缝化的心理护理。尊重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知情权及参与权,及时准确告知其即将接受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案,实现护理服务的无缝隙、透明化,提高护理过程中的人性化、个性化。
1.3评价指标及标准
心理状态评价指标:包括SAS、SDS两项,即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两个量表均为20个条目,其中:SDS评分小于50分,视为无抑郁,50-59分之间为轻度抑郁,60-70分之间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则为重度抑郁;SAS评分小于50分视为无抑郁,50-59分之间属于程度轻微的焦虑症状;分数在60分以上但不超过70分则属于中等程度的焦虑;若分数超过70分怎属于程度严重的焦虑情况。
复原评定标准:统计病人出现不良症状的例数以及概率,同时统计病人住院留医的天数以及病人死亡的例数及概率。评定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可按照:健康宣传、病房环境、护理态度、护理操作技巧以及护理效果等5个指标,每个指标20分,最后总分即为评价结果。
1.4计算机统计研究
在计算机上通过SPSS19.0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研究,,若计算结果为P<0.05则表示组问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计算存在统计学价值。
2.结果
下表1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SAS、SDS评分、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等各评价指标的比较情况:
下表2为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的比较情况:
3.讨论
在基层医院中,急诊内科属于十分关键的临床科室之一,本科室所接受的病人通常為急症病人,并且许多病患的并重较为复杂,病情恶化的进展很快,而在急诊内科实行无缝隙护理模式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越来越高的护理要求。所谓无缝隙护理即在患者整个住院过程中形成一个一体化的、连续性护理过程,以实现适合个人最佳服务的护理目的,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在上文的临床抽样实验中,笔者通过回顾病患护理资料的方式研究了在急诊科室中为病人实施无缝隙护理措施的实际效用。通过观察统计结果可知,为本科室病人实施无缝隙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防止病人出现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由此可见,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可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康复。
为病人实施无缝隙的临床看护措施不但体现了以病人为核心的护理理念,同时还宣扬了人性化精神,在护理过程中融入医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相关理论,在发现护理缝隙的过程中提高完善护理措施的针对性,提高护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明确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工作范围及内容,可有效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尽可能做到病人对病房看护服务所提出的需求,这样才能大幅提升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在护患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提高患者对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模式;急诊内科;患者身心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672-8602(2016)04-0443-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内科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100例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例45例,年龄在22-85岁之间。100例患者中,25例急性心力衰竭,23例心肌梗死,11例心绞痛,9例高血压危象,9例脑梗死,9例恶性心律失常,5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重症顺德喘,4例重症心肌炎。
1.2方法
(1)对照组:为本组病人实施一般病房看护。
(2)观察组:为本组病人实施无缝隙的临床护理措施,详细看护方法包括:
1.2.1创建无缝隙的临床看护模式
在科室中选出护理工作表现良好、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组建无缝隙护理组。小组在正式加入工作之前必须参与护理技术训练以及护理知识讲座,提升专业技能水准。同时要引入按职务等级划分的护理工作责任制,培养护理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
1.2.2采用无缝隙的排班模式
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对护理排班模式予以调整,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白天进行,逐渐递减夜班的工作量。时间安排上,每个护理小组都要根据A-P-N的规律进行交接班,排班过程中采用新老搭配制,互相帮扶,言传身教;对患者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及整体护理。
1.2.3保证无缝隙看护程序
护理人员要在病人住院时对病人实施心理安抚,同时还要按照病人的病症情况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策略,保证无缝化的心理护理。尊重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知情权及参与权,及时准确告知其即将接受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案,实现护理服务的无缝隙、透明化,提高护理过程中的人性化、个性化。
1.3评价指标及标准
心理状态评价指标:包括SAS、SDS两项,即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两个量表均为20个条目,其中:SDS评分小于50分,视为无抑郁,50-59分之间为轻度抑郁,60-70分之间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则为重度抑郁;SAS评分小于50分视为无抑郁,50-59分之间属于程度轻微的焦虑症状;分数在60分以上但不超过70分则属于中等程度的焦虑;若分数超过70分怎属于程度严重的焦虑情况。
复原评定标准:统计病人出现不良症状的例数以及概率,同时统计病人住院留医的天数以及病人死亡的例数及概率。评定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可按照:健康宣传、病房环境、护理态度、护理操作技巧以及护理效果等5个指标,每个指标20分,最后总分即为评价结果。
1.4计算机统计研究
在计算机上通过SPSS19.0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研究,,若计算结果为P<0.05则表示组问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计算存在统计学价值。
2.结果
下表1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SAS、SDS评分、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等各评价指标的比较情况:
下表2为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的比较情况:
3.讨论
在基层医院中,急诊内科属于十分关键的临床科室之一,本科室所接受的病人通常為急症病人,并且许多病患的并重较为复杂,病情恶化的进展很快,而在急诊内科实行无缝隙护理模式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越来越高的护理要求。所谓无缝隙护理即在患者整个住院过程中形成一个一体化的、连续性护理过程,以实现适合个人最佳服务的护理目的,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在上文的临床抽样实验中,笔者通过回顾病患护理资料的方式研究了在急诊科室中为病人实施无缝隙护理措施的实际效用。通过观察统计结果可知,为本科室病人实施无缝隙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防止病人出现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由此可见,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可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康复。
为病人实施无缝隙的临床看护措施不但体现了以病人为核心的护理理念,同时还宣扬了人性化精神,在护理过程中融入医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相关理论,在发现护理缝隙的过程中提高完善护理措施的针对性,提高护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明确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工作范围及内容,可有效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尽可能做到病人对病房看护服务所提出的需求,这样才能大幅提升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在护患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提高患者对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