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就新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有较强的课堂实用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在人心浮躁、随波逐流的今天,孩子们的审美日趋世俗化、功利化。学校教育有责任正确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在学校范围内,“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语文课是与美育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之一。语文教育与美育二者的交融形式就是审美。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学求得之。”也就是说,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渗透关键也是一个“导”字。从教材入手专“导”学生,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美的语言与美的氛围、美的情绪相结合,让学生的审美观由薄而厚,由弱而强,促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引导学生塑造美的心灵
语文教材象一本百科全书,包含的内容无比丰富,教材中有许多光辉灿烂的形象,比如《军神》中的刘伯承、《邓小平式的船长》中的贝汉廷等,老师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揭示,对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分析,展示主人公的美,让学生用心灵感知这种形象美,并引导他们从领会中去发现美,从而和作者产生一种审美共鸣。也有些作品通过对反面人物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反衬作者理想的美,例如葛朗台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周朴园假仁假义、卑鄙无耻的嘴脸等。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善于通过这些可歌可泣、可悲可恨的形象,引导学生产生美感激动,从而获得一种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并且塑造学生性格、平衡学生心理、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道德上日益完善,激励学生从事伟人的事业,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二、引导学生学习美的语言
“语文课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语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的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例如,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密,说明语言的准确。在课堂中进行语言美的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清新、淡雅、朴素的语言。绘成了优美的风俗画,形象逼真地给人以色感、动感、质感、嗅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火”“霞”“雪”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那火焰燃烧的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白洋淀的夜景美,物美,情美,人更美,激起学生的深思。水生嫂的圣洁和高尚便跃然纸上。这些具体形象使学生进入一种忘情享受美的状态。
2.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音乐美往往通过铿锵的音韵和优美的节奏来体现。在教学中要发掘这些美的图案,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美感共鸣,由静到动。朱自清的《春》开头写道:“盼望着,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里,语言平仄格式的变化,音调的抑扬,句式的反复以及句末“了”的运用,化平易为神奇,将作者热切盼望春天的喜悦表现得真切逼真。在静动的美感交替中,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文字美,由面的美、氛围的美自然过渡到点上的美。
3.引导学生咀嚼语言的凝练美。皮日修说:“百炼为字,千炼为句。”教师通过语言分析,让学生品位作者锤炼字句的苦心和功力,以及炼字炼句所取得的艺术美,从而提高他们炼字造句的能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孔乙己》等,语言的生动、准确、凝练,令人拍案叫绝。
三、引导学生体味美的形式
美的形式直接地体现在精巧的结构中,精巧的结构体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上,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一篇好文章的结构。好的开头令人回味再三;好的结尾言已尽味无穷。比如,冰心的《笑》通过三个笑容,三个画面精巧合理的布局,让我们在美的意境中领略到了作者追求“美”和“爱”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要渗透美育,也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美育素质。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导师,老师的审美情操直接制约着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用普通话教学,用规范的文字板书,用优美的语言传达、美的形式再现,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美感,将眼、耳、心灵融入美的氛围。
四、引导学生创造表达美的欲望
通过语言、意境、内容的审美鉴赏,进一步启迪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是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文学写作欲望,也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美点进行改写,对美进行再创造,既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又提高了学生再创造能力。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抓住明朗优美的语言,进行再创作的引发,当学生陶醉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的享受时,趁机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散文形式,写一段一百字以上的景物描写短文。让学生发挥其想象,描绘一幅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诸如此类富有审美价值的形象思维材料及其训练内容散见于课本之中,它有助于我们唤起学生思维想像和创作欲望。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并充分利用,寓教于真善美,可使语文课堂天宽地阔,生动活泼,可使我们的学生明辨美丑,热爱生活,可使中华民族抵御精神流毒的能力强一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在人心浮躁、随波逐流的今天,孩子们的审美日趋世俗化、功利化。学校教育有责任正确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在学校范围内,“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语文课是与美育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之一。语文教育与美育二者的交融形式就是审美。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学求得之。”也就是说,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渗透关键也是一个“导”字。从教材入手专“导”学生,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美的语言与美的氛围、美的情绪相结合,让学生的审美观由薄而厚,由弱而强,促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引导学生塑造美的心灵
语文教材象一本百科全书,包含的内容无比丰富,教材中有许多光辉灿烂的形象,比如《军神》中的刘伯承、《邓小平式的船长》中的贝汉廷等,老师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揭示,对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分析,展示主人公的美,让学生用心灵感知这种形象美,并引导他们从领会中去发现美,从而和作者产生一种审美共鸣。也有些作品通过对反面人物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反衬作者理想的美,例如葛朗台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周朴园假仁假义、卑鄙无耻的嘴脸等。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善于通过这些可歌可泣、可悲可恨的形象,引导学生产生美感激动,从而获得一种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并且塑造学生性格、平衡学生心理、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道德上日益完善,激励学生从事伟人的事业,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二、引导学生学习美的语言
“语文课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语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的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例如,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密,说明语言的准确。在课堂中进行语言美的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清新、淡雅、朴素的语言。绘成了优美的风俗画,形象逼真地给人以色感、动感、质感、嗅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火”“霞”“雪”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那火焰燃烧的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白洋淀的夜景美,物美,情美,人更美,激起学生的深思。水生嫂的圣洁和高尚便跃然纸上。这些具体形象使学生进入一种忘情享受美的状态。
2.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音乐美往往通过铿锵的音韵和优美的节奏来体现。在教学中要发掘这些美的图案,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美感共鸣,由静到动。朱自清的《春》开头写道:“盼望着,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里,语言平仄格式的变化,音调的抑扬,句式的反复以及句末“了”的运用,化平易为神奇,将作者热切盼望春天的喜悦表现得真切逼真。在静动的美感交替中,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文字美,由面的美、氛围的美自然过渡到点上的美。
3.引导学生咀嚼语言的凝练美。皮日修说:“百炼为字,千炼为句。”教师通过语言分析,让学生品位作者锤炼字句的苦心和功力,以及炼字炼句所取得的艺术美,从而提高他们炼字造句的能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孔乙己》等,语言的生动、准确、凝练,令人拍案叫绝。
三、引导学生体味美的形式
美的形式直接地体现在精巧的结构中,精巧的结构体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上,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一篇好文章的结构。好的开头令人回味再三;好的结尾言已尽味无穷。比如,冰心的《笑》通过三个笑容,三个画面精巧合理的布局,让我们在美的意境中领略到了作者追求“美”和“爱”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要渗透美育,也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美育素质。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导师,老师的审美情操直接制约着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用普通话教学,用规范的文字板书,用优美的语言传达、美的形式再现,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美感,将眼、耳、心灵融入美的氛围。
四、引导学生创造表达美的欲望
通过语言、意境、内容的审美鉴赏,进一步启迪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是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文学写作欲望,也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美点进行改写,对美进行再创造,既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又提高了学生再创造能力。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抓住明朗优美的语言,进行再创作的引发,当学生陶醉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的享受时,趁机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散文形式,写一段一百字以上的景物描写短文。让学生发挥其想象,描绘一幅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诸如此类富有审美价值的形象思维材料及其训练内容散见于课本之中,它有助于我们唤起学生思维想像和创作欲望。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并充分利用,寓教于真善美,可使语文课堂天宽地阔,生动活泼,可使我们的学生明辨美丑,热爱生活,可使中华民族抵御精神流毒的能力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