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极其重要,高尚的师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受益终生的影响,是全面高效推进素质教育和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教师队伍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亟需克服的重要挑战,本文针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构建思路,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基本内容;路径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建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与物质产品制造业不同,教师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对象不是无生命的物品,而是有生命活力、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体现着教育和转化的功能。教师劳动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每一位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达到对学生的影响、感化和教育,以达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必须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以推进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讲话充分肯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需要,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德育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较为薄弱。在一部分教师看来,自身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方面尤其是德育方面不是其工作职责,只将教师职业定位为知识的传声筒,缺乏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责任感的认识,对自身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不够重视。也有因为个人职称、住房或福利等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老师,在课堂上随意发泄对学校、社会和现实的不满,其结果是并未起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反而在某些方面存在误导。一名合格或优秀的教师,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应该是学生生活中的导师、道德方面的指引者和示范者。
2.缺乏對自身职业的认同。在部分教师职业收入边缘化,特别是青年教师面临职称评定、科研压力和生活压力“三座大山”的环境下,有些教师对自身价值和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在弱化,事业方面的进取心不足,仅仅把教师职业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站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伟大事业的高度。也有个别教师忙于兼职,在本职工作上投入不足,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德行缺乏规范,没有发挥表率作用。有的教师“师表”意识较为薄弱,看重自身得失,对自我德行要求不高,缺乏基本的自尊自爱精神。有的教师在言行和仪表方面未能很好地自我约束和规范,不符合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更无法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情操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甚至还会将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或者不良行为传递给学生。还有的教师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更为严重的误导学生的行为。这些教师不仅没有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反而在学生中产生负面效果,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4.知识老化,缺乏创新。有的教师对教育规律和教学模式方面的思考和研究较少,没有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对教材和教育方法以及课堂形式的钻研和创新不够,知识和教学安排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也没有在教育教学形式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自身价值取向功利化。在市场经济与旧体制以及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时期,不良的社会意识容易影响到教师群体,造成一部分教师理想目标的实际化、价值理念的实惠化等。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诱惑丛生,加上教师自身子女教育和住房等生活压力,以及近些年来的评估和检查、职称评定等工作压力较大,使得部分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迷失,淡薄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加上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因师生紧张关系造成的恶性事件,使不少教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没有感受到其工作内在的尊严,更没有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2.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中往往只注重科研和学历等外在因素,造成教师重学历、重科研而轻师德、轻素养的现象。从教育部及其他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或者学科的评估检查要求,以及社会机构对学校的评比或学科排名标准来看,往往看重的是师资结构、配套硬件设施、教师的教学获奖成绩、论文和课题等科研成果、学生的获奖及就业情况等,主要体现外在方面的考察和衡量,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状况和职业道德建设水平等内在因素,在相应的领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因为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除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外,对于其教授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难以通过严格的标准来衡量,尤其是在师德方面,更难以准确量化和随时监督,也难以在短期内显现效益,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全凭教师自己的自觉性、责任感、荣誉心、上进心来不断地自我约束和激励。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和工作主动精神,不急功近利,时刻不忘责任。认真负责地做好备课、课堂教学、批改课后作业和辅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等,不传播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害的思想,把爱岗敬业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学生中起到表率作用。
(二)遵循规律,勇于创新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细致、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劳动, 教师必须掌握教育行业的特殊规律与要求, 不仅要有系统的教育学理论以及运用教育学理论进行科学教育的技能与技巧,还要善于吸收一切先进的教育理念,拓宽育人思路和育人方法。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治学上,要有认真求实、勤奋刻苦、虚心踏实的态度,业务方面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学识和更新知识体系,探究教育教学一般规律,逐渐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并尝试新科技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强化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尊重學生,公平公正
正确处理好“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人格” 的关系,是当前经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既是教育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要让学生在人格完善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并完成相应的学业,从而实现知识、人格和身心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遵守校纪,维护校誉
遵守校纪,维护校誉是教师在行使学校赋予的各种权利、享受学校给予的各种待遇时必须承担的一项义务。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学校声誉,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要学会尊重、关心每一位同事,树立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自我教育,形成有利于师德建设的主体环境
教师道德规范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主要应该通过教师的内在认知发挥作用,依靠教师自觉地使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与职业道德要求相适应,主动改掉那些与师德规范相悖的失范行为。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师德修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这种认识越深刻,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态度,热爱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
(二)加强制度建设,塑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塑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师德水平的良好外部环境,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仅仅依靠教师的认知水平或者说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自律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要及时地把握各种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变化的外在因素。
首先,要加强学校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对师德建设的制度制约。各级学校领导首先要结合自身情况,认清教育对象的特点,改变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轻师德师风的观念,通过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来引导教师进行自查自纠,自我提高。同时,对师德相关制度的构建,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动态性或者时代性,而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外部环境对师德建设的硬性制约。教育部门迫切需要以制度创新带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从而形成一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模式。学校与教师之间应“双向选择”,增加教师的压力感与责任感,使学校教育事业富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炳生.教师职业道德新论[M].成
都: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兰英,黄蓉生.教师职业道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勇鑫,张鹏.顶岗实习教师职业道
德教育方略——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04-108.
[4]曲中林.教师职业道德之侠义精神[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8):44-47.
(作者系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基本内容;路径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建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与物质产品制造业不同,教师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对象不是无生命的物品,而是有生命活力、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体现着教育和转化的功能。教师劳动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每一位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达到对学生的影响、感化和教育,以达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必须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以推进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讲话充分肯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需要,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德育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较为薄弱。在一部分教师看来,自身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方面尤其是德育方面不是其工作职责,只将教师职业定位为知识的传声筒,缺乏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责任感的认识,对自身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不够重视。也有因为个人职称、住房或福利等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老师,在课堂上随意发泄对学校、社会和现实的不满,其结果是并未起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反而在某些方面存在误导。一名合格或优秀的教师,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应该是学生生活中的导师、道德方面的指引者和示范者。
2.缺乏對自身职业的认同。在部分教师职业收入边缘化,特别是青年教师面临职称评定、科研压力和生活压力“三座大山”的环境下,有些教师对自身价值和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在弱化,事业方面的进取心不足,仅仅把教师职业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站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伟大事业的高度。也有个别教师忙于兼职,在本职工作上投入不足,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德行缺乏规范,没有发挥表率作用。有的教师“师表”意识较为薄弱,看重自身得失,对自我德行要求不高,缺乏基本的自尊自爱精神。有的教师在言行和仪表方面未能很好地自我约束和规范,不符合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更无法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情操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甚至还会将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或者不良行为传递给学生。还有的教师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更为严重的误导学生的行为。这些教师不仅没有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反而在学生中产生负面效果,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4.知识老化,缺乏创新。有的教师对教育规律和教学模式方面的思考和研究较少,没有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对教材和教育方法以及课堂形式的钻研和创新不够,知识和教学安排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也没有在教育教学形式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自身价值取向功利化。在市场经济与旧体制以及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时期,不良的社会意识容易影响到教师群体,造成一部分教师理想目标的实际化、价值理念的实惠化等。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诱惑丛生,加上教师自身子女教育和住房等生活压力,以及近些年来的评估和检查、职称评定等工作压力较大,使得部分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迷失,淡薄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加上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因师生紧张关系造成的恶性事件,使不少教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没有感受到其工作内在的尊严,更没有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2.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中往往只注重科研和学历等外在因素,造成教师重学历、重科研而轻师德、轻素养的现象。从教育部及其他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或者学科的评估检查要求,以及社会机构对学校的评比或学科排名标准来看,往往看重的是师资结构、配套硬件设施、教师的教学获奖成绩、论文和课题等科研成果、学生的获奖及就业情况等,主要体现外在方面的考察和衡量,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状况和职业道德建设水平等内在因素,在相应的领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因为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除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外,对于其教授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难以通过严格的标准来衡量,尤其是在师德方面,更难以准确量化和随时监督,也难以在短期内显现效益,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全凭教师自己的自觉性、责任感、荣誉心、上进心来不断地自我约束和激励。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和工作主动精神,不急功近利,时刻不忘责任。认真负责地做好备课、课堂教学、批改课后作业和辅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等,不传播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害的思想,把爱岗敬业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学生中起到表率作用。
(二)遵循规律,勇于创新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细致、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劳动, 教师必须掌握教育行业的特殊规律与要求, 不仅要有系统的教育学理论以及运用教育学理论进行科学教育的技能与技巧,还要善于吸收一切先进的教育理念,拓宽育人思路和育人方法。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治学上,要有认真求实、勤奋刻苦、虚心踏实的态度,业务方面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学识和更新知识体系,探究教育教学一般规律,逐渐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并尝试新科技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强化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尊重學生,公平公正
正确处理好“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人格” 的关系,是当前经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既是教育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要让学生在人格完善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并完成相应的学业,从而实现知识、人格和身心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遵守校纪,维护校誉
遵守校纪,维护校誉是教师在行使学校赋予的各种权利、享受学校给予的各种待遇时必须承担的一项义务。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学校声誉,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要学会尊重、关心每一位同事,树立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自我教育,形成有利于师德建设的主体环境
教师道德规范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主要应该通过教师的内在认知发挥作用,依靠教师自觉地使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与职业道德要求相适应,主动改掉那些与师德规范相悖的失范行为。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师德修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这种认识越深刻,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态度,热爱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
(二)加强制度建设,塑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塑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师德水平的良好外部环境,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仅仅依靠教师的认知水平或者说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自律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要及时地把握各种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变化的外在因素。
首先,要加强学校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对师德建设的制度制约。各级学校领导首先要结合自身情况,认清教育对象的特点,改变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轻师德师风的观念,通过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来引导教师进行自查自纠,自我提高。同时,对师德相关制度的构建,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动态性或者时代性,而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外部环境对师德建设的硬性制约。教育部门迫切需要以制度创新带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从而形成一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模式。学校与教师之间应“双向选择”,增加教师的压力感与责任感,使学校教育事业富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炳生.教师职业道德新论[M].成
都: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兰英,黄蓉生.教师职业道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勇鑫,张鹏.顶岗实习教师职业道
德教育方略——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04-108.
[4]曲中林.教师职业道德之侠义精神[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8):44-47.
(作者系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