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在这一背景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语文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具体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促进高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重视读写——语言建构与运用
1.古诗词音韵知识教学
汉语言文学的精髓是古诗词,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首先应当做的是为学生讲解古诗词音韵方面的知识。我国古诗词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未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音韵特点。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格律要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格律诗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诗词创作。古诗词和其他作品的音韵知识有明显不同,例如平仄声的搭配使用,学生在诵读时会感受到古诗词抑扬顿挫之美,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关音韵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知其然,还能够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2.古诗词语言技巧教学
古诗词的写作对于语言技巧的运用非常重视,具体来说,语言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現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教师在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活动时,应当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所运用的语言技巧进行辨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道理。例如,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中的词语有很多隐喻,学生对其字面意思都很难理解,更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诗中所运用的语言技巧,以便让学生充分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古诗词内容运用教学
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教师在教授古诗词音韵知识与古诗词语言技巧的基础上,还应当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具体运用。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后,可以将班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将其改编成现代诗。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把握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与内容,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写作能力与团队写作能力。
二、体察诗性——思维发展与提升
1.体察古诗词的立意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古诗词虽然在每个时期的发展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始终未变——以诗言志,诗词是诗人、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例如,我国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作者66岁时。当时作者仕途不顺,不受当权者重视,报国无门,极度渴望国家统一,在这种情形下作者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与壮志难酬的悲愤心理。又如,我国魏晋南北朝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高洁的品格。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探求古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立意。
2.体察古诗词的结构
古诗词一般具有语言精练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魅力,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语言结构。例如,古诗词中常常用到的开门见山、重复叠句、卒章显志等等,不仅可以更加精准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上一个台阶。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古诗词语言的讲解,而不注重对其语言结构进行分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把握。例如,教师在讲授唐代诗人杜甫《登高》这首诗时,应当着重引导学生把握诗的起承转合,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感。
三、深入鉴赏——审美鉴赏与创造
1.鉴赏丰富多样的意象
对任何古诗词来说,不论其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学生在学习时,都能够从中获得各种体会与感悟,并且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其理解古诗词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与帮助,以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古诗词中蕴含的道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时,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黄花”“梧桐”“细雨”所要传达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何会触景生情,进而把握这首词中悲凉、孤寂的意境。
2.鉴赏韵味无穷的意境
意境通常出现在抒情性作品中,主要是为了向读者呈现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古诗词的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大多较为重视营造意境,这是因为意象一般是有限的,而由意象构成的意境往往是无限的,它不受文章篇幅字数的制约,能够带领读者神游在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中。例如,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通过“楚天”“暮霭”“千里烟波”等情境的描写,烘托了作者与恋人分别后的悲伤心情,用这些较为暗淡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将读者带入作者所处的情境之中。意象和意境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意象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词所要传达的意境,同时还应当结合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营造空间——文化理解与传承
1.加强古诗词文化知识教学
我国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文相比更为简洁精练,但它蕴含丰富的道理,因此,学生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把握,必须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在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为学生详细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与知识,以便于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与把握古诗词。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书写《登岳阳楼》这首诗时,虽然作者历经风雨、壮志未酬,但他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状况,又重新激发了他忧国忧民、为国担忧的情怀,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其学习的最强动力,学习古诗词更离不开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应当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革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便于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来。例如,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或者诗词创作比赛,建立较为完整的奖励制度,这样在鼓励学生写作、背诵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竞争意识,进而促进班内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仅应当教授学生教材中的知识与内容,更应当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仍然将解释诗词的字面含义及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便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重视读写——语言建构与运用
1.古诗词音韵知识教学
汉语言文学的精髓是古诗词,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首先应当做的是为学生讲解古诗词音韵方面的知识。我国古诗词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未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音韵特点。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格律要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格律诗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诗词创作。古诗词和其他作品的音韵知识有明显不同,例如平仄声的搭配使用,学生在诵读时会感受到古诗词抑扬顿挫之美,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关音韵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知其然,还能够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2.古诗词语言技巧教学
古诗词的写作对于语言技巧的运用非常重视,具体来说,语言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現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教师在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活动时,应当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所运用的语言技巧进行辨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道理。例如,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中的词语有很多隐喻,学生对其字面意思都很难理解,更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诗中所运用的语言技巧,以便让学生充分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古诗词内容运用教学
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教师在教授古诗词音韵知识与古诗词语言技巧的基础上,还应当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具体运用。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后,可以将班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将其改编成现代诗。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把握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与内容,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写作能力与团队写作能力。
二、体察诗性——思维发展与提升
1.体察古诗词的立意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古诗词虽然在每个时期的发展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始终未变——以诗言志,诗词是诗人、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例如,我国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作者66岁时。当时作者仕途不顺,不受当权者重视,报国无门,极度渴望国家统一,在这种情形下作者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与壮志难酬的悲愤心理。又如,我国魏晋南北朝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高洁的品格。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探求古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立意。
2.体察古诗词的结构
古诗词一般具有语言精练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魅力,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语言结构。例如,古诗词中常常用到的开门见山、重复叠句、卒章显志等等,不仅可以更加精准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上一个台阶。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古诗词语言的讲解,而不注重对其语言结构进行分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把握。例如,教师在讲授唐代诗人杜甫《登高》这首诗时,应当着重引导学生把握诗的起承转合,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感。
三、深入鉴赏——审美鉴赏与创造
1.鉴赏丰富多样的意象
对任何古诗词来说,不论其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学生在学习时,都能够从中获得各种体会与感悟,并且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其理解古诗词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与帮助,以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古诗词中蕴含的道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时,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黄花”“梧桐”“细雨”所要传达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何会触景生情,进而把握这首词中悲凉、孤寂的意境。
2.鉴赏韵味无穷的意境
意境通常出现在抒情性作品中,主要是为了向读者呈现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古诗词的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大多较为重视营造意境,这是因为意象一般是有限的,而由意象构成的意境往往是无限的,它不受文章篇幅字数的制约,能够带领读者神游在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中。例如,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通过“楚天”“暮霭”“千里烟波”等情境的描写,烘托了作者与恋人分别后的悲伤心情,用这些较为暗淡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将读者带入作者所处的情境之中。意象和意境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意象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词所要传达的意境,同时还应当结合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营造空间——文化理解与传承
1.加强古诗词文化知识教学
我国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文相比更为简洁精练,但它蕴含丰富的道理,因此,学生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把握,必须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在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为学生详细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与知识,以便于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与把握古诗词。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书写《登岳阳楼》这首诗时,虽然作者历经风雨、壮志未酬,但他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状况,又重新激发了他忧国忧民、为国担忧的情怀,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其学习的最强动力,学习古诗词更离不开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应当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革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便于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来。例如,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或者诗词创作比赛,建立较为完整的奖励制度,这样在鼓励学生写作、背诵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竞争意识,进而促进班内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仅应当教授学生教材中的知识与内容,更应当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仍然将解释诗词的字面含义及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便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