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语境之中,雅与俗处于对立的层面,然而,在当下时代的文化语境中,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雅俗共赏成为艺术的审美方向之一。傳统的艺术追求致力于突破人欲,展现本真,将其上升至典雅的情景之中。本文从欲道观以及雅俗论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艺术理论特点进行了阐述,旨在可以提高大众的审美,实现去欲归雅艺术追求目标。
【关键词】去欲归雅;传统艺术理论;欲道观;雅俗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高雅、通俗,是艺术审美的两个空间,其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共同作用下,促进着艺术理念的快速增长。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士阶层对艺术进行品定,并对艺术的价值尺度、审美标准进行了明确,并融合儒家的观念与道家的理念,将去欲归雅作为主要的审美理念之一,并对中国的文化艺术、音乐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产生着巨大影响。
一、传统艺术去杂欲的艺术审美理念
传统艺术中的雅理念又被称为文雅、高雅,是一种纯正的艺术发展方向。在艺术表现中,其可以表达一种博大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也表达着古代人民对艺术的敬畏之情,是一种来自于精神理念的探索。传统艺术理念中的俗是指不雅,也被称为低劣艺术,是一种世俗观念的取向,赋予了艺术娱乐化的特征。[1]
雅俗理念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在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中表现比较广泛。在《毛诗序》中,最早对艺术理论中的“雅”进行了定义,将其称为雅正、雅言,并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展现了伦理化的特征,并非单纯的审美观念。在此过程中,“雅”理念中融合了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并展现了一种人性的美善。当“雅”成为一种艺术审美观念之后,更被融合了大量的文化精神,与儒家学派所倡导的艺术观念一致。而“俗”则被放在了“雅”的对立面,在传统文化中,“俗”又被称为欲望,是人欲望的表达,仅仅能够满足人们感官欲望的艺术作品,能够影响人类的心理,使人丧失于志。
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从道德角度对艺术理念进行阐述,“雅”则代表高尚的道德理念,而“俗”则为一种世俗欲望。站在道德伦理角度对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俗”既非道德,“雅”既积极有为,这是两种对立的审美方式。在道家学说中,对儒家的理念进行了批判,道家批判利用艺术愉悦感官的行为,过度地追求艺术炫目、华美的艺术形式,无法体会艺术的深刻内涵。在道家看来,艺术来自自然,能够达到浑然天成的程度,才是真正的艺术。受传统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强调脱离世俗感官欲望,艺术能够消解人的欲望,实现人们道德上的升华。真正的艺术在于突破“欲”的束缚,使其能够达到雅正的状态。去杂欲、归雅正,是中国古代人们对艺术理论的客观需求。
二、绘画艺术中的去欲归雅论
绘画在传统艺术中被称为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形式。而在传统的绘画审美之中,对“欲”进行了批判,在绘画艺术中追求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在绘画艺术审美中,雅俗观念起于南北朝时期,并在绘画艺术理论中强调“雅”的至高理念,“俗”的低级趣味。在传统画作中,能够广为流传的画作均是寄托画师博大胸怀、展示画师精神理念的作品,具有很强的非功利性特征,赋予了绘画作品更多的生命精神,能够表现一定的高雅情趣。在绘画艺术理论中,强调一种精神的力量,过多的欲望会导致画品浮躁,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进行画作的创造,才能够达到高雅的境界。
在中国很多的山水画中,将画作与诗句进行融合,展现一种深远的意味。在绘画艺术中,需保持空明、强化本真,将道德教化与绘画审美进行有效融合,并使整体审美脱离道德的规约。而绘画艺术中的“俗”理念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在绘画中实现去欲归雅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困难性,而去俗的根本要从自身做起,可以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融合一种良好的心境以及精神状态,创造不具有功利性的绘画艺术作品,即为雅。
对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雅俗观念进行分析,主要是去除自身的欲望,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脱离欲望的束缚,不受画作形式所累,达到一种宁静、专业的状态。此中的俗为世俗之气,雅是一种心襟气象,能够表现艺术之神韵,展现淡泊、雅致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精神理念充分融合在画作之中,是绘画艺术中去欲归雅论的主要体现。[2]
三、琴乐艺术中的去欲归雅论
在传统艺术中,琴作为古代比较普遍的乐器,由于声音的略带空灵,也被古人称为“雅器”。在琴乐艺术中,对雅俗艺术理论进行了探讨。在东汉时期,有典籍对琴乐进行了探讨,琴乐演奏的主要特征为摒除杂念,能够回归本源,保持纯真的心性。琴乐艺术理念摒除了享乐主义,传递一种禁体悟静的精神理念。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理念中,琴能够禁止人们的欲望,调整人的身心,也能够养人之心性,禁人之邪欲。在琴乐艺术中,它不会以杂乱的音乐影响人的心灵,也不会通过复杂的旋律影响人的欲望,琴乐的“雅”在于能够修德养情,净化人的心灵。从雅俗的角度对琴乐艺术进行分析,琴乐的“雅”在于能够提高人的美感体验,强化人的精神感受,展现豁达的心胸是雅之本源,而琴乐中的俗则是一种欲望的表现,会使人产生淫邪的心理。[3]
基于古代文人对琴乐艺术的欲道观以及雅俗论进行分析,琴是一种消除欲望的雅器,能够使人的心灵宁静,能够展现一种恬逸、幽静的意境。琴乐艺术中对雅的定义为静,而静则体现在人的精神理念、心境修养之中,通过最少的物质表现出最深刻的情感内涵。而在传统艺术理论中,将其他的乐器与琴进行比较,无法表现出音乐艺术之雅,而琴之正音,是表现传统艺术中对雅的客观追求,是一种精神雅致的探索,能够实现去俗归雅的最终目标。用古人一句话以你个喜爱那个琴乐艺术中的雅俗论,“气旋浮躁则俗、取音粗厉则俗、喜魅追功则俗、仪节滔心则雅、玄览万物则雅、空纳万境则雅。”
四、曲论艺术中的去欲归雅论
曲论是指传统的戏曲、戏剧,其在雅俗、欲道艺术理念的表现上更加复杂。中国的古典戏剧起源于宋朝,来自于民间,创作的主体大都来自于民间。从艺术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曲论艺术属于明见的艺术形式,在审美上与士阶层的艺术形式有所不同。[4]但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戏曲艺术逐渐被大众所接纳,甚至很多文人雅士也参与到戏曲的创作之中。从雅俗论对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审美分析,该艺术源于俗,归于雅。按照文人阶层对此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曲论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言志,摒弃传统粗鄙的表达形式,将曲论艺术中的欲望色彩进行合理规避,并通过赋予戏曲优雅的声律、高尚的辞藻,使其更加具有雅致的趣味。在传统曲论的发展中,由于曲论艺术内涵的不同,创作形式的差异,使其具有不一样的作用。即使起初的戏曲具有很明显的娱乐色彩,但在明清时期,戏曲的理论得到了深化,并重新对雅俗进行了定义。不难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曲论艺术中的雅俗理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在曲论艺术中,“俗”是指俚俗、低俗,这种俗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而雅则是摒弃了轻浮、粗俗的语言以及表现形式,展现文人一种高雅的精神,摒弃传统的表现形式以及作曲形式,能够传递一定的文化理念以艺术理念,发挥道德教化之功能,实现去欲归雅、以雅扶正的最终目标,这是曲论艺术的雅俗理念。
五、结论
总而言之,雅俗作为两种艺术风格,代表了古代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追求,并在艺术表现中寄寓了言志、抒情、象德、载道的情怀。在传统艺术理念中,将艺术上升至精神层面,能够表现士阶层的理想、价值。去欲归雅是传统艺术的主要理论之一,以一种独特的美感展现艺术的精神品质,展示独特的艺术美感,是中国写意艺术理论的表现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叶舒阳.“异语并置,雅俗共赏”——古风音乐歌词语言艺术探赏[J].四川戏剧,2018(1):170-174.
[2]吴瑕.雅俗共赏人文至上——刘文金二胡曲《长城随想》的艺术特征及审美神韵[J].乐器,2017(11):62-65.
[3]刘兴晖.晚清民国的唐宋词“新声”与近代乐歌的雅俗分化——以陈厚庵《宋词新歌集》为中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7(1):47-52.
[4]李艳婷.“四君子”的雅俗世界——晋商大院“三雕”装饰与文人画之对比[J].西北美术,2016(3):77-79.
【关键词】去欲归雅;传统艺术理论;欲道观;雅俗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高雅、通俗,是艺术审美的两个空间,其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共同作用下,促进着艺术理念的快速增长。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士阶层对艺术进行品定,并对艺术的价值尺度、审美标准进行了明确,并融合儒家的观念与道家的理念,将去欲归雅作为主要的审美理念之一,并对中国的文化艺术、音乐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产生着巨大影响。
一、传统艺术去杂欲的艺术审美理念
传统艺术中的雅理念又被称为文雅、高雅,是一种纯正的艺术发展方向。在艺术表现中,其可以表达一种博大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也表达着古代人民对艺术的敬畏之情,是一种来自于精神理念的探索。传统艺术理念中的俗是指不雅,也被称为低劣艺术,是一种世俗观念的取向,赋予了艺术娱乐化的特征。[1]
雅俗理念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在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中表现比较广泛。在《毛诗序》中,最早对艺术理论中的“雅”进行了定义,将其称为雅正、雅言,并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展现了伦理化的特征,并非单纯的审美观念。在此过程中,“雅”理念中融合了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并展现了一种人性的美善。当“雅”成为一种艺术审美观念之后,更被融合了大量的文化精神,与儒家学派所倡导的艺术观念一致。而“俗”则被放在了“雅”的对立面,在传统文化中,“俗”又被称为欲望,是人欲望的表达,仅仅能够满足人们感官欲望的艺术作品,能够影响人类的心理,使人丧失于志。
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从道德角度对艺术理念进行阐述,“雅”则代表高尚的道德理念,而“俗”则为一种世俗欲望。站在道德伦理角度对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俗”既非道德,“雅”既积极有为,这是两种对立的审美方式。在道家学说中,对儒家的理念进行了批判,道家批判利用艺术愉悦感官的行为,过度地追求艺术炫目、华美的艺术形式,无法体会艺术的深刻内涵。在道家看来,艺术来自自然,能够达到浑然天成的程度,才是真正的艺术。受传统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强调脱离世俗感官欲望,艺术能够消解人的欲望,实现人们道德上的升华。真正的艺术在于突破“欲”的束缚,使其能够达到雅正的状态。去杂欲、归雅正,是中国古代人们对艺术理论的客观需求。
二、绘画艺术中的去欲归雅论
绘画在传统艺术中被称为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形式。而在传统的绘画审美之中,对“欲”进行了批判,在绘画艺术中追求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在绘画艺术审美中,雅俗观念起于南北朝时期,并在绘画艺术理论中强调“雅”的至高理念,“俗”的低级趣味。在传统画作中,能够广为流传的画作均是寄托画师博大胸怀、展示画师精神理念的作品,具有很强的非功利性特征,赋予了绘画作品更多的生命精神,能够表现一定的高雅情趣。在绘画艺术理论中,强调一种精神的力量,过多的欲望会导致画品浮躁,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进行画作的创造,才能够达到高雅的境界。
在中国很多的山水画中,将画作与诗句进行融合,展现一种深远的意味。在绘画艺术中,需保持空明、强化本真,将道德教化与绘画审美进行有效融合,并使整体审美脱离道德的规约。而绘画艺术中的“俗”理念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在绘画中实现去欲归雅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困难性,而去俗的根本要从自身做起,可以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融合一种良好的心境以及精神状态,创造不具有功利性的绘画艺术作品,即为雅。
对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雅俗观念进行分析,主要是去除自身的欲望,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脱离欲望的束缚,不受画作形式所累,达到一种宁静、专业的状态。此中的俗为世俗之气,雅是一种心襟气象,能够表现艺术之神韵,展现淡泊、雅致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精神理念充分融合在画作之中,是绘画艺术中去欲归雅论的主要体现。[2]
三、琴乐艺术中的去欲归雅论
在传统艺术中,琴作为古代比较普遍的乐器,由于声音的略带空灵,也被古人称为“雅器”。在琴乐艺术中,对雅俗艺术理论进行了探讨。在东汉时期,有典籍对琴乐进行了探讨,琴乐演奏的主要特征为摒除杂念,能够回归本源,保持纯真的心性。琴乐艺术理念摒除了享乐主义,传递一种禁体悟静的精神理念。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理念中,琴能够禁止人们的欲望,调整人的身心,也能够养人之心性,禁人之邪欲。在琴乐艺术中,它不会以杂乱的音乐影响人的心灵,也不会通过复杂的旋律影响人的欲望,琴乐的“雅”在于能够修德养情,净化人的心灵。从雅俗的角度对琴乐艺术进行分析,琴乐的“雅”在于能够提高人的美感体验,强化人的精神感受,展现豁达的心胸是雅之本源,而琴乐中的俗则是一种欲望的表现,会使人产生淫邪的心理。[3]
基于古代文人对琴乐艺术的欲道观以及雅俗论进行分析,琴是一种消除欲望的雅器,能够使人的心灵宁静,能够展现一种恬逸、幽静的意境。琴乐艺术中对雅的定义为静,而静则体现在人的精神理念、心境修养之中,通过最少的物质表现出最深刻的情感内涵。而在传统艺术理论中,将其他的乐器与琴进行比较,无法表现出音乐艺术之雅,而琴之正音,是表现传统艺术中对雅的客观追求,是一种精神雅致的探索,能够实现去俗归雅的最终目标。用古人一句话以你个喜爱那个琴乐艺术中的雅俗论,“气旋浮躁则俗、取音粗厉则俗、喜魅追功则俗、仪节滔心则雅、玄览万物则雅、空纳万境则雅。”
四、曲论艺术中的去欲归雅论
曲论是指传统的戏曲、戏剧,其在雅俗、欲道艺术理念的表现上更加复杂。中国的古典戏剧起源于宋朝,来自于民间,创作的主体大都来自于民间。从艺术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曲论艺术属于明见的艺术形式,在审美上与士阶层的艺术形式有所不同。[4]但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戏曲艺术逐渐被大众所接纳,甚至很多文人雅士也参与到戏曲的创作之中。从雅俗论对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审美分析,该艺术源于俗,归于雅。按照文人阶层对此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曲论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言志,摒弃传统粗鄙的表达形式,将曲论艺术中的欲望色彩进行合理规避,并通过赋予戏曲优雅的声律、高尚的辞藻,使其更加具有雅致的趣味。在传统曲论的发展中,由于曲论艺术内涵的不同,创作形式的差异,使其具有不一样的作用。即使起初的戏曲具有很明显的娱乐色彩,但在明清时期,戏曲的理论得到了深化,并重新对雅俗进行了定义。不难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曲论艺术中的雅俗理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在曲论艺术中,“俗”是指俚俗、低俗,这种俗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而雅则是摒弃了轻浮、粗俗的语言以及表现形式,展现文人一种高雅的精神,摒弃传统的表现形式以及作曲形式,能够传递一定的文化理念以艺术理念,发挥道德教化之功能,实现去欲归雅、以雅扶正的最终目标,这是曲论艺术的雅俗理念。
五、结论
总而言之,雅俗作为两种艺术风格,代表了古代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追求,并在艺术表现中寄寓了言志、抒情、象德、载道的情怀。在传统艺术理念中,将艺术上升至精神层面,能够表现士阶层的理想、价值。去欲归雅是传统艺术的主要理论之一,以一种独特的美感展现艺术的精神品质,展示独特的艺术美感,是中国写意艺术理论的表现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叶舒阳.“异语并置,雅俗共赏”——古风音乐歌词语言艺术探赏[J].四川戏剧,2018(1):170-174.
[2]吴瑕.雅俗共赏人文至上——刘文金二胡曲《长城随想》的艺术特征及审美神韵[J].乐器,2017(11):62-65.
[3]刘兴晖.晚清民国的唐宋词“新声”与近代乐歌的雅俗分化——以陈厚庵《宋词新歌集》为中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7(1):47-52.
[4]李艳婷.“四君子”的雅俗世界——晋商大院“三雕”装饰与文人画之对比[J].西北美术,2016(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