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中的责任与使命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应尽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履行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以学生为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为宗旨,与市场紧密结合,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辅以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就业 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就业长效机制构建”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0AMK03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8-0087-02
   我国已全面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校面临的长期问题,需要国家、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尽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为大学生铺就顺利就业的快车道。本文将主要讨论在构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工作中如何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
   一、大学主体意识的回归
   大学是什么?对这一问题中外许多教育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索,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我国现代大学初创时期主要学习欧美模式,一大批欧美留学生把欧美高校的办学模式融入办学当中,崇尚学术自由,推行教授治学,不拘一格降人才,涌现了钱钟书等一批学术大师。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苏联模式,文理分科,单科性高校大量涌现,行政化色彩越来越浓,高校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教师”就是“国家干部”,大学生毕业后自然获得国家干部身份,高校俨然就是政府机关,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将大学行政化的主要表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大学内行政机关庞大;二是学术活动需要过多的行政资源支撑,学者、教授的身上“学气”少了,“官气”多了;三是行政与学术过度联姻,“学者谋官,官谋学术”现象严重。过度的行政化,太浓的行政特色,使大学的主体意识缺失,与市场的要求相差不小。因此,构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首要任务是治道变革,让大学回归本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学校自主权,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扩大大学与社会的合作,建立规范的外部监督机制。《纲要》提出的要求反映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已就大学治理模式需要现代化转型以及转型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路径达成一致的看法。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围绕着“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而展开的,形成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把“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落到实处,亦即真正给予大学办学的自主权。目前,国家对高校管得过多、过细,不同高校用统一标准去衡量、评估,高校不是被拔高,就是被矮化,挤到中间状态。因为缺乏自主权,高校的特色化建设难见成效,特色人才难以培养。按这一模式培养的人才就业市场难以消化,用人单位不满意也就在所难免。应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真正实行教授治学、民主化管理,科学定位、找准符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回归大学教育“科学、民主、自由”的本质,为构建就业长效机制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
   二、专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专业结构与市场存在需求性失衡。高校专业设置相对固定,专业调整周期较长。产业结构调整周期却较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专业调整速度的2~4倍,形成了3~5年的时间差。几年前还是人人羡慕的热门专业,几年后可能就会门可罗雀了。如20世纪90年代热门的计算机、英语、电子信息、法律等专业,由于各高校纷纷开设,毕业生人数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逐渐成为市场的弃儿,被无情地亮出了黄牌,甚至红牌。建设科学、合理、与市场紧密衔接的专业体系是构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机制。高校只是单一的办学实体,难以科学、全面地评估每个专业的市场预期,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力量每年对各专业进行市场调研和评估,宏观控制各专业的办学规模,对高校给予明确的指导。高校据此合理确定各专业的办学规模,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使各专业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达到最佳的契合。例如,河北省2010年新增184个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专科专业,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等,指导高校合理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
   其次,加强市场调研。学校应主动深入用人单位,搞好各专业的微观调研。比如,走访毕业生了解各专业通过实践检验后需改进的方面,走访用人单位调研了解各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合理控制专业规模,根据用人单位建议和意见开展专业建设,修订培养方案。
   第三,强化“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建设理念。一些重点大学如浙江大学早在21世纪初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建立基础学院,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二年级开始按专业教学,使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对各专业有更清楚的认识,更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一些省份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试点,“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建设理念已为高校所认可。同时,按专业大类培养新生可使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各专业的办学规模,使专业调整周期缩短为2~3年,进一步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第四,加大专业改革与调整的力度。高校应根据政府的宏观指导信息、市场调研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做好专业的改革与调整,对市场前景较好、需求旺盛的扩大规模,市场需求减少、前景堪忧的该缩减就缩减,该停办的就停办。
   三、实践能力培养要强化
   2010年3月3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一文,报道了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与农民工趋同的现象,这种趋同现象虽然只是由于一些企业不愿意储备人才的短期行为所致,但也指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昭示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总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抱怨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在大学里没学好,需要进行再培训,企业承担了一部分教育责任。而实际上,高校知识传授非常系统,大学生参加工作后上手慢的主要原因是对社会的适应性差,企业培训也主要是补上这一课,教给大学生如何更快适应工作要求,大学教育的“短板”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实践课学分,将假期社会实践也纳入其中。如扬州大学的实践课,文科类专业达到25~33学分,理工类专业达到32~50学分,将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放到生产实践第一线,取得良好效果。在畢业实习上加大力度,时间上充足、质量上保证,让学生结合生产实践和社会要求开展毕业设计。
   高校要主动与企业联系,加强合作。企业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末端,人才质量企业最有发言权。高校要主动吸收企业管理者进入校董事会,直接建言和监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定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与意见,从而适时调整培养方案;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建立更多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特定企业的具体要求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实施企业和学校“合作教育课程”,如加拿大100所大学提供了“合作教育课程”,我们的高校也应主动与企业合作,开展此类教育课程。
   实施毕业见习计划。高校与政府主管部门应为毕业后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提供见习岗位,一般安排3~5个月,通过见习岗位积累工作经验,谋求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四、就业指导要全程化
   高校的就业指导远没有满足学生的要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发布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表示“很满意”的仅1.2%,“满意”的仅6.43%,相反“不满意”的达到29.41%,“很不满意”的达到了13.51%。高校虽然都建立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机构,有专门的经费和工作人员,开设了职业指导课,发布了相关就业信息,组织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会,但与学生求职的现实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国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如美国劳工部每年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发布就业指导手册,成为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圣经”;日本在各地成立学生职业中心,作为政府安排大学生就业的办事机构,高校的职业指导基本实现了专门化(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全程化(从大一新生开始延续到毕业后3~5个月)、个性化(注重个人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一对一面谈方式)和课程化(就业指导渗透到课程体系当中)。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对大众化教育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转变精英教育下的大学生就业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定期研究,从组织机构、经费预算、人员配置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给予倾斜。二是培养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就业指导教师既要掌握国家的政策法规,熟悉大学生就业工作法规和程序,又要有心理学、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咨询方法和技巧,有较强的协调、应变能力。高校应从辅导员队伍和教师队伍中选择责任心较强的教师参加就业指导工作,搞好专业培训,参加“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持证上岗,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三是就业指导内容要多样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应与学校的特色定位、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等相结合,既要开设好就业指导课、就业辅导讲座,又要开展好个性辅导,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特点开展辅导,提升辅导的针对性。四是就业指导要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改变以往只针对毕业班学生的思路,从新生一入学到大学毕业后3~5个月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对一年级新生开展专业教育,了解专业发展趋势,热爱所学专业。对大二学生进行自身能力测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方向。对大三学生引导他们学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对大四学生开展求职技巧培训,开展好就业诚信教育,培养职业道德,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对毕业的学生也要进行跟踪辅导,对不能及时就业的学生更要进行就业辅导,提供就业信息,让大学生全面、满意就业。
  
  [参考文献]
   [1]范文曜.治道变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0-
  03-05.
   [2]盛连喜.现代大学制度如何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教育报,2010-03-22.
   [3]李培根.如何改变高校行政化管理倾向[N].中国教育报,2010-03-29.
   [4]杨晨光.真正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观[N].中国教育报,2010-03-12
   [5]翟帆.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03-13.
   [6]唐景莉.創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0-
  08-27.
   [7]王义芳.构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8]林诗峰.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J].世纪桥,2009(9).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普遍存在无所谓,甚至是逆反等心理。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认同心理是其教学有效的逻辑起点。大学生的认同心理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的认同。想要构建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认同心理可采用提升教师的可信度、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以及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等几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
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以高硼硅玻璃为靶材,在高硼硅玻璃基底上制备高硼硅玻璃薄膜。探讨磁控溅射法与熔融法制得的高硼硅玻璃的性能差异,研究磁控溅射功率对高硼硅玻璃薄
9月7日,全国“四好农村路”管理现场会在浙江安吉召开,会议以“管理”为主题,总结近年全国“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全面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117个由交通运
金山,有“花开海上”的艳丽芬芳,有枫泾古镇的静美情怀,有城市沙滩的浪漫风情,有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这些符号在世人心中还缺乏整体而强烈的存在感。作为上海的远郊城区,
教育经费是一国教育发展的保证,教育经费的科学筹措、配置和使用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对教育经费及其比例、教育经费学理、教育经费投入学理从一定程度上进行分析理解
<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在大力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如何
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在已发现的绝大多数以虚假的会计信息为手段的欺诈事件中,薄弱的内
<正> “十五”期间,浙江省临海市乡镇企业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加强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
1978年,贵州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仅为3.06万公里,到2017年底,全省通车里程达到19.4万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6.3倍.公路密度按国土面积计算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10.38公里,按人口计算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经历了发展职业大学政策阶段、分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阶段、确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阶段、系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阶段,最终推进了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