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建立广泛联系,借助其研究团队在全球经济与金融研究领域的丰富经验,推出本期银行理财产品的评价报告
据社科院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统计,2009年2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发售产品316款,平均委托期限为0.39年,平均期望收益率和平均风险值分别为1.88%和1.63%,产品的期望收益率水平略高于基准利率42个基点。共有344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平均委托期限和平均名义收益率分别为0.48年和3.45%,其中人民币产品的平均名义收益率为3.56%,远高于基准利率水平。当月,有23款产品出现零或负收益,与1月份产品的特点相同,这23款多为兄弟款的看涨股票、商品类产品。
当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4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人民币产品的发售数量回归高比例,但受降息预期影响,该类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较1月份略有下降。(2)信贷类产品数量位居信用类产品的首位。信贷类产品的放量与当月国内信贷投放的骤增交相辉映,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相互推动。(3)结构类产品市场中以高流动、低风险和稳健收益的产品为主,高风险高收益产品为辅。中资银行在2009年2月份首次恢复结构类产品的发行。(4)从产品的期限结构来看,当月以短期产品为主,6个月(含)以下的短期产品占比高达80%,而两年左右的中长期产品8款,占比仅为2.5%。
人民币产品:量升价跌
当月,各商业银行共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226款,占产品发售总量的72%以上,期望收益率和风险值分别为2.01%和1.66%,超额收益率水平仅为35个基点,低于总体平均超额收益率水平,且远低于1月份水平,人民币到期产品的数量为301款,名义收益率(由于未考虑产品的基准利率和汇率损失。所以称到期产品的收益率为名义收益率)为3,56%,略高于总体平均到期名义收益率水平。
从评价产品的投资价值来看,中资银行产品的投资价值表现较集中,外资银行产品的总体表现是低风险低收益。
外币产品:预期收益偏低
当月,各商业银行共发售外币理财产品90款,平均期望收益率和风险水平分别为1.58%和1.58%。较1月而言,风险水平略有降低。到期产品的平均名义收益率水平为2.73%,较1月略有下降。产品收益、风险和数量的基本特点。
产品的投资价值。除澳元类产品在未考虑汇率风险的前提下稳居榜首外,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港币类产品投资价值骤降,原因在于港币类产品的投资方向为债券和货币市场,产品提供的预期最高收益较低,部分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甚至与基准利率水平倒挂;二是英镑类产品的风险水平略有加大,原因在于受英镑降息预期影响,英镑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较低。
小结
相比1月份,2月份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有所复苏,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和信贷类产品数量的企稳回升。
当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和设计呈现出4个趋势:
(1)欧元类产品发行数量上升。考虑到东欧各国金融状况恶化,欧元区金融风险加剧和3月初降息的影响,应当谨防欧元类产品的汇兑和提前终止风险。
(2)中资银行份首次恢复了结构类产品的发行。应当注意的是发售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其弊端在于到期产品市场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资银行存在以募集资金投资外资银行同类高收益产品的可能性。不管是否如此,都应当要谨防落入为发售结构类产品而发售结构类产品的恶性循环之中。
(3)“双阀门”支付条款的设计理念。传统看涨支付条款的设计理念为产品收益与基础资产的涨幅直接挂钩,涨幅越大,产品的收益越高。但对发行机构而言,此类条款不利于控制产品支付收益的上限。当前的创新形式改变了这种弊端,当基础资产的涨幅超过一定程度时,发行主体只支付投资者额度不高的固定收益。这显然不同于止盈条款的设计理念,所以被称之为“双阀门”支付条款。
(4)零或负收益产品在第一季度集中爆发,后期可能将大幅减少。中资银行在2008年一季度发售看涨商品、股票类的一年期产品数量最多,后期的发售数量则明显趋少。
据社科院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统计,2009年2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发售产品316款,平均委托期限为0.39年,平均期望收益率和平均风险值分别为1.88%和1.63%,产品的期望收益率水平略高于基准利率42个基点。共有344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平均委托期限和平均名义收益率分别为0.48年和3.45%,其中人民币产品的平均名义收益率为3.56%,远高于基准利率水平。当月,有23款产品出现零或负收益,与1月份产品的特点相同,这23款多为兄弟款的看涨股票、商品类产品。
当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4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人民币产品的发售数量回归高比例,但受降息预期影响,该类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较1月份略有下降。(2)信贷类产品数量位居信用类产品的首位。信贷类产品的放量与当月国内信贷投放的骤增交相辉映,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相互推动。(3)结构类产品市场中以高流动、低风险和稳健收益的产品为主,高风险高收益产品为辅。中资银行在2009年2月份首次恢复结构类产品的发行。(4)从产品的期限结构来看,当月以短期产品为主,6个月(含)以下的短期产品占比高达80%,而两年左右的中长期产品8款,占比仅为2.5%。
人民币产品:量升价跌
当月,各商业银行共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226款,占产品发售总量的72%以上,期望收益率和风险值分别为2.01%和1.66%,超额收益率水平仅为35个基点,低于总体平均超额收益率水平,且远低于1月份水平,人民币到期产品的数量为301款,名义收益率(由于未考虑产品的基准利率和汇率损失。所以称到期产品的收益率为名义收益率)为3,56%,略高于总体平均到期名义收益率水平。
从评价产品的投资价值来看,中资银行产品的投资价值表现较集中,外资银行产品的总体表现是低风险低收益。
外币产品:预期收益偏低
当月,各商业银行共发售外币理财产品90款,平均期望收益率和风险水平分别为1.58%和1.58%。较1月而言,风险水平略有降低。到期产品的平均名义收益率水平为2.73%,较1月略有下降。产品收益、风险和数量的基本特点。
产品的投资价值。除澳元类产品在未考虑汇率风险的前提下稳居榜首外,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港币类产品投资价值骤降,原因在于港币类产品的投资方向为债券和货币市场,产品提供的预期最高收益较低,部分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甚至与基准利率水平倒挂;二是英镑类产品的风险水平略有加大,原因在于受英镑降息预期影响,英镑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较低。
小结
相比1月份,2月份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有所复苏,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和信贷类产品数量的企稳回升。
当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和设计呈现出4个趋势:
(1)欧元类产品发行数量上升。考虑到东欧各国金融状况恶化,欧元区金融风险加剧和3月初降息的影响,应当谨防欧元类产品的汇兑和提前终止风险。
(2)中资银行份首次恢复了结构类产品的发行。应当注意的是发售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其弊端在于到期产品市场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资银行存在以募集资金投资外资银行同类高收益产品的可能性。不管是否如此,都应当要谨防落入为发售结构类产品而发售结构类产品的恶性循环之中。
(3)“双阀门”支付条款的设计理念。传统看涨支付条款的设计理念为产品收益与基础资产的涨幅直接挂钩,涨幅越大,产品的收益越高。但对发行机构而言,此类条款不利于控制产品支付收益的上限。当前的创新形式改变了这种弊端,当基础资产的涨幅超过一定程度时,发行主体只支付投资者额度不高的固定收益。这显然不同于止盈条款的设计理念,所以被称之为“双阀门”支付条款。
(4)零或负收益产品在第一季度集中爆发,后期可能将大幅减少。中资银行在2008年一季度发售看涨商品、股票类的一年期产品数量最多,后期的发售数量则明显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