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有权力的人……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展开的一项调查(2870人参与)显示,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其中111%的人表示这样的人“非常多”。另有11.5%的人选择“比较少”,仅16%的人认为身边没有“傍傍族”。受访者中,“80后”占48 6%,“70后”占32.4%。(《中国青年报》12月7日)
无职无权无钱的平头百姓,显然不太可能招致“傍傍族”的青睐。现实是,一旦傍上权贵,小到入学、入托、看病等问题迎刃而解,大到购房、就业、公职招录、职务晋升乃至重大项目获批等几率陡增,权贵屡屡表现出超过常人、常识乃至政策逻辑的惊人能量。当权贵通吃成为社会潜规则时,尤其是那些无职无权无钱的“三无”群体,对权贵的拒绝或不屑,非但无以捍卫社会正气,反倒意味着在向社会上层奋力攀爬的征途中,将自己“逼进”更为狭窄和艰难的不利境地。
有镜可鉴,勤劳致富曾是无数国人顶礼膜拜的社会信仰,现今却愈行愈远。当有人慨叹世风日下,老实人越来越少时,可曾见,“老实”二字已经褪去了往日光泽,由褒义词变成贬义词。如今一提起某某人“老实”,立马就会有人不以为然,由钦敬变嘲笑,由佩服变蔑视,由学习看齐变敬而远之。(《人民日报》4月1 5日)
老实,意味着遵纪守法,规规矩矩、勤勤恳恳,这理应是法治社会的矢志追求,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源泉。当老实人吃亏日益成为社会的普遍现实时,颠覆的不只是一种信仰,也暗中鼓励社会大众对法律规章这些显规则的排斥直至摒弃,激励或迫使更多人努力向权贵聚拢,而这势必进一步助长潜规则的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聚拢现象的最大受益者不会是那些“傍傍族”,而是那些手攥更多社会资源分配权的阶层。前不久,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2008年中国的灰色收入达到5.4万亿元。灰色收入主要来自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腐败、寻租行为、公共资金流失和垄断性收入的不合理分配。(《广州日报》8月26日)
现实是,靠庞大灰色收入“食物链”养得膘肥体壮的权贵阶层,非但不反哺社会,反倒推动奢侈品消费一路飙涨。而当位居“食物链”顶端的权力坐拥豪宅、豪车,奢华消费,乃至花费巨额资金送子女出国留学脸不红心不跳,监管机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暧昧以待时,当“官二代”、“富二代”坐拥优厚社会资源,一次次本来令人极度厌恶的飞扬跋扈,居然被淡化处理时,势必进一步增强“权贵”二字的社会“公信力”。
“傍傍族”的出现,本质是对资源的垂青,资源愈稀缺,聚拢效应便愈明显,如屡禁不止的“驻京办”。如果社会资源以全程可见的透明方式,尽可能实现均衡布置,不傍权贵照样可以幸福地生活,“傍傍族”即便不会根绝,也不可能上升为一种众人趋之的社会现象。
无职无权无钱的平头百姓,显然不太可能招致“傍傍族”的青睐。现实是,一旦傍上权贵,小到入学、入托、看病等问题迎刃而解,大到购房、就业、公职招录、职务晋升乃至重大项目获批等几率陡增,权贵屡屡表现出超过常人、常识乃至政策逻辑的惊人能量。当权贵通吃成为社会潜规则时,尤其是那些无职无权无钱的“三无”群体,对权贵的拒绝或不屑,非但无以捍卫社会正气,反倒意味着在向社会上层奋力攀爬的征途中,将自己“逼进”更为狭窄和艰难的不利境地。
有镜可鉴,勤劳致富曾是无数国人顶礼膜拜的社会信仰,现今却愈行愈远。当有人慨叹世风日下,老实人越来越少时,可曾见,“老实”二字已经褪去了往日光泽,由褒义词变成贬义词。如今一提起某某人“老实”,立马就会有人不以为然,由钦敬变嘲笑,由佩服变蔑视,由学习看齐变敬而远之。(《人民日报》4月1 5日)
老实,意味着遵纪守法,规规矩矩、勤勤恳恳,这理应是法治社会的矢志追求,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源泉。当老实人吃亏日益成为社会的普遍现实时,颠覆的不只是一种信仰,也暗中鼓励社会大众对法律规章这些显规则的排斥直至摒弃,激励或迫使更多人努力向权贵聚拢,而这势必进一步助长潜规则的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聚拢现象的最大受益者不会是那些“傍傍族”,而是那些手攥更多社会资源分配权的阶层。前不久,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2008年中国的灰色收入达到5.4万亿元。灰色收入主要来自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腐败、寻租行为、公共资金流失和垄断性收入的不合理分配。(《广州日报》8月26日)
现实是,靠庞大灰色收入“食物链”养得膘肥体壮的权贵阶层,非但不反哺社会,反倒推动奢侈品消费一路飙涨。而当位居“食物链”顶端的权力坐拥豪宅、豪车,奢华消费,乃至花费巨额资金送子女出国留学脸不红心不跳,监管机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暧昧以待时,当“官二代”、“富二代”坐拥优厚社会资源,一次次本来令人极度厌恶的飞扬跋扈,居然被淡化处理时,势必进一步增强“权贵”二字的社会“公信力”。
“傍傍族”的出现,本质是对资源的垂青,资源愈稀缺,聚拢效应便愈明显,如屡禁不止的“驻京办”。如果社会资源以全程可见的透明方式,尽可能实现均衡布置,不傍权贵照样可以幸福地生活,“傍傍族”即便不会根绝,也不可能上升为一种众人趋之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