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营林技术可以对病虫害防治起到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因此,改变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发展对社会主义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高营林技术,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是林业防治病虫害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技术;森林资源;防治
1.林业病虫害的概念及其防治方针
1.1林业病虫害的概念
林业病虫害主要是指可以影响森林、林木和林木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害。其中,原产于国(境)外,经过各种途径传入我国后,多年后达到影响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等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害称为外来林业病虫害;在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经国家林业局发布禁止传播的林业病虫害称为国家林业检疫性的病虫害。
1.2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针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提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是2004年12月开始,这一方针现已调整为“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面对预防为主,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由重除治为主方针向重预防为主的战略性方针转移。其中,科学防控,就是要准确把握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有效防控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依法治理,就是要突出防治工作的法制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靠法律手段,遏制林业病虫害的人为传播蔓延。促进健康,是必须要牢固树立森林健康的理念,采取综合措施,实现森林健康的目标。森林健康就是使森林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从而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持续发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林业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林业易发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国家,病虫害有100余万种。近些年来,发生林业病虫害的危害面积都在有所增加,损失近千亿元。仅福建省,每年就发生各种林业病虫害29万hm2左右;其中森林虫害24万hm2,病害0.4万hm2,鼠兔害4万hm2,成灾面积1万多hm2。可以说林业病虫害是破坏森林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森林的隐形“杀手”。在全国,通常会造成危害的林业病虫害有200余种。在福建省危害比较严重的林业病虫害有红脂大小蠹、白蚁、油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松树叶蜂、华北落叶松鞘蛾、杨树食叶害虫、双条杉天牛、沙棘木蠹蛾、经济林虫害以及其它虫害等。随着全球WTO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林业外来病虫害的入侵问题日益突出。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目前已知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千亿美元之多,可以说病虫害入侵是一场可以毁灭森林,破坏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3.运用营林措施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意义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有植物检疫、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人工捕杀和提高营林技术对等。而提高营林技术对则是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根本措施,应贯穿在整个营林生产过程中。提高营林技术对主要措施有:①采用生物工程技术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②按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树种和密度;③营造混交林,避免树种单一化,实行科学育林;④用无病虫害的壮苗造林;⑤采取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强对中幼龄林的管理,促进植物生长,及时清除系统中的病虫木,改善卫生条件;⑥严禁乱砍滥伐,促进多层次的植被生长。
实践证实以上采取的措施,能够保证植物的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强,使每一种昆虫天敌和鸟类等天敌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整个植物系统对病虫害的控制能力。同时合理修枝、施肥、浇水、松土、除草等措施能提高林分的抵抗病虫害能力。不同的树种或品种对不同病虫害种群有不同的抗性。
4.提高营林技术对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策略
4.1努力转变观念,确立创新防治策略
林业病虫害防治要树立“健康森林”和“森林保健”的新理念,实施四个转变: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防治策略上由治标为主向治标兼治本为主转变;防治组织管理上,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防治技术上,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要实施林业病虫害防治可持续控制策略,积极推行科学的营林措施。
4.2积极加强预防,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应充分的利用好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根据现代生态学理论,以林业防治技术措施为基础,以森林植物检疫为重要手段,以生物治理为重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森林生物群落中不利于病虫害而有利于林木健康生长的因素,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4.3抓好植物检疫,确保营造健康森林
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关键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4营造混交林,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
人工造林应当进行必要混交,混交林內枯枝落叶层能形成易分解的腐殖层,生物种群比较复杂,昆虫种类也较多,有些昆虫虽然对林木危害不大,却是一些寄生天敌的补充寄主,能在主要害虫数量少的时候,使天敌不因缺乏寄主而凋落,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原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4.5坚信良种壮苗,选用抗病虫造林树种
由于不同树种有不同的抗病虫害能力,而且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间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化成分也都各存差异,会表现具有不同的抗病虫害的能力。因此,人工造林技术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同时,还要选择那些适地、适树、适种源的树种,尽量发展乡土树种。在混交树种上,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可采取针叶与阔叶、针叶与针叶、乔木与灌木、灌木与灌木的混交方式,在混交方法上,可采取带状和块状为主的混交方法。
4.6坚持封山育林,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
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类和牲畜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同时能够把单纯林逐步建设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将疏林变密林,形成多样森林体系。通过采取以封禁为主要手段,排除人为干扰、破坏的封山育林活动,利用树木天然下种或萌芽更新及人工促进更新的办法恢复植被。这样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达到了改善环境的目的,同时还逐步提高森林对病虫害的自我抵抗力,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4.7保护害虫天敌,抑制害虫发生和繁殖
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和益鸟等一些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繁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采用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4.8改造人工纯林,逐步培育针阔混交林
针对大面积人工纯林的现状,采用小面积带状和块状垦伐的方法,在垦伐的带状、块状的地域上,经过整地后可以栽植阔叶树,使之逐步改造培育成针阔叶带状(块状)混交林,为食虫的鸟、兽、害虫的天敌创造生活条件,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
【参考文献】
[1]杨晓雯,杜一花.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措施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
[2]丁海霞,王守忠.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
[3]张杰.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
【关键词】技术;森林资源;防治
1.林业病虫害的概念及其防治方针
1.1林业病虫害的概念
林业病虫害主要是指可以影响森林、林木和林木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害。其中,原产于国(境)外,经过各种途径传入我国后,多年后达到影响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等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害称为外来林业病虫害;在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经国家林业局发布禁止传播的林业病虫害称为国家林业检疫性的病虫害。
1.2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针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提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是2004年12月开始,这一方针现已调整为“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面对预防为主,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由重除治为主方针向重预防为主的战略性方针转移。其中,科学防控,就是要准确把握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有效防控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依法治理,就是要突出防治工作的法制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靠法律手段,遏制林业病虫害的人为传播蔓延。促进健康,是必须要牢固树立森林健康的理念,采取综合措施,实现森林健康的目标。森林健康就是使森林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从而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持续发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林业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林业易发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国家,病虫害有100余万种。近些年来,发生林业病虫害的危害面积都在有所增加,损失近千亿元。仅福建省,每年就发生各种林业病虫害29万hm2左右;其中森林虫害24万hm2,病害0.4万hm2,鼠兔害4万hm2,成灾面积1万多hm2。可以说林业病虫害是破坏森林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森林的隐形“杀手”。在全国,通常会造成危害的林业病虫害有200余种。在福建省危害比较严重的林业病虫害有红脂大小蠹、白蚁、油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松树叶蜂、华北落叶松鞘蛾、杨树食叶害虫、双条杉天牛、沙棘木蠹蛾、经济林虫害以及其它虫害等。随着全球WTO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林业外来病虫害的入侵问题日益突出。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目前已知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千亿美元之多,可以说病虫害入侵是一场可以毁灭森林,破坏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3.运用营林措施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意义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有植物检疫、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人工捕杀和提高营林技术对等。而提高营林技术对则是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根本措施,应贯穿在整个营林生产过程中。提高营林技术对主要措施有:①采用生物工程技术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②按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树种和密度;③营造混交林,避免树种单一化,实行科学育林;④用无病虫害的壮苗造林;⑤采取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强对中幼龄林的管理,促进植物生长,及时清除系统中的病虫木,改善卫生条件;⑥严禁乱砍滥伐,促进多层次的植被生长。
实践证实以上采取的措施,能够保证植物的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强,使每一种昆虫天敌和鸟类等天敌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整个植物系统对病虫害的控制能力。同时合理修枝、施肥、浇水、松土、除草等措施能提高林分的抵抗病虫害能力。不同的树种或品种对不同病虫害种群有不同的抗性。
4.提高营林技术对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策略
4.1努力转变观念,确立创新防治策略
林业病虫害防治要树立“健康森林”和“森林保健”的新理念,实施四个转变: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防治策略上由治标为主向治标兼治本为主转变;防治组织管理上,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防治技术上,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要实施林业病虫害防治可持续控制策略,积极推行科学的营林措施。
4.2积极加强预防,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应充分的利用好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根据现代生态学理论,以林业防治技术措施为基础,以森林植物检疫为重要手段,以生物治理为重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森林生物群落中不利于病虫害而有利于林木健康生长的因素,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4.3抓好植物检疫,确保营造健康森林
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关键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4营造混交林,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
人工造林应当进行必要混交,混交林內枯枝落叶层能形成易分解的腐殖层,生物种群比较复杂,昆虫种类也较多,有些昆虫虽然对林木危害不大,却是一些寄生天敌的补充寄主,能在主要害虫数量少的时候,使天敌不因缺乏寄主而凋落,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原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4.5坚信良种壮苗,选用抗病虫造林树种
由于不同树种有不同的抗病虫害能力,而且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间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化成分也都各存差异,会表现具有不同的抗病虫害的能力。因此,人工造林技术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同时,还要选择那些适地、适树、适种源的树种,尽量发展乡土树种。在混交树种上,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可采取针叶与阔叶、针叶与针叶、乔木与灌木、灌木与灌木的混交方式,在混交方法上,可采取带状和块状为主的混交方法。
4.6坚持封山育林,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
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类和牲畜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同时能够把单纯林逐步建设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将疏林变密林,形成多样森林体系。通过采取以封禁为主要手段,排除人为干扰、破坏的封山育林活动,利用树木天然下种或萌芽更新及人工促进更新的办法恢复植被。这样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达到了改善环境的目的,同时还逐步提高森林对病虫害的自我抵抗力,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4.7保护害虫天敌,抑制害虫发生和繁殖
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和益鸟等一些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繁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采用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4.8改造人工纯林,逐步培育针阔混交林
针对大面积人工纯林的现状,采用小面积带状和块状垦伐的方法,在垦伐的带状、块状的地域上,经过整地后可以栽植阔叶树,使之逐步改造培育成针阔叶带状(块状)混交林,为食虫的鸟、兽、害虫的天敌创造生活条件,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
【参考文献】
[1]杨晓雯,杜一花.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措施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
[2]丁海霞,王守忠.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
[3]张杰.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