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各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各国的银行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亚洲国家,如二战后的日本在其财阀瓦解之后,从中小企业间与旧财阀系的大企业间相互持股体系开始,各大银行特别是日本央行对于推进这一体系的完善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中国40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银行机构成为经济发展与改革进程大舞台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金融改革 股份制银行
中国的金融改革与银行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业银行的形成,第二阶段专业银行的商业银行化,第三阶段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第一阶段 专业银行的形成
一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导入前,由于中国的银行体制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国家银行的单一体制,中国人民银行同时担任了中央银行、政策银行、商业银行等各项职能。但是,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财政的出纳机关,虽然涉及了具体的存款以及融资业务,对于企业的融资权限仅为非定额流动资金。从1979年开始,中国政府把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分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并给予了各自不同的职能。农业银行被给予了农村金融业务职能,中国银行被给予了外汇处理的职能,中国工商银行被给予了对商业与工业放贷业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被给予了固定资产的贷款业务。并且,这四家银行成立的当时起便划归国务院所有,统称为专业银行。这一举措,标志着国家财政由统一收入支出转变为由银行来融资。
通过设立这四家专业银行,中国政府设定了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各自组成。
第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化。198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把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为中央银行。
第二是专业银行经营的企业化。1985年,银行间业务相互交叉,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出台,四家专业银行间的竞争体系形成。
这个时期应该注意的是股份制银行的出现与其他金融机关的发展增加了银行间的竞争,如1986年7月,根据国务院的指示设立的交通银行,以及后来设立的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等。伴随着这样的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与4家专业银行的竞争体制。
第二阶段 专业银行的商业银行化
中国建立了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四个专业银行为中心的银行系统后,1993年进行了专业银行的商业化。1993年中国共产党14期3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了有关银行体系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同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把中国人民银行打造成中央银行,第二是把四个专业银行转换成国有独资银行。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对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调整,重视货币价值的间接调节,把货币政策从原来的本部、支部的多级调节,调整成本部的一级调节。1995年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以通货价值安稳的经济发展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目标。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的支点构造从原来的31个省级支部调整成了9个中心都市的大型支部,取消了对国有银行限制贷款规模。
其次,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心的多种金融机关的并存。
最后,增设了14个股份制银行,设置股份银行的目的是:通过多样的资金供给来源以满足市场经济的资金需求,并且为国有商业银行创造出竞争的环境。
第三阶段 商业银行股份制企业化
随着4个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的推进,2003年至2005年,中国政府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投入了600亿美元的资金,进行了银行的股份制公司改革。改革的原因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银行的内部问题
1993年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国有银行的贷款规模的缩小。专业银行转换成国有商业银行之际,中国人民银行被授予了经营自主权的同时,被要求基于资产和负债比率的自律经营。于是,国有银行的贷款金额在全体金融机关贷款额中所占的比率,从1992年的约90%下降到了75%。当时的国有商业银行有着资本金充足率低,不良债权高的问题。当时并没有控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问题的政策。
(二)外部环境的变化。
国有商业银行面对新的环境变化主要三方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发展等。1997年,基于朱镕基总理中国国有企业3年内脱困的指示,中国政府在2000年之前的3年间,把520个重要的国有企业里的430个企业转换成股份制公司。2001年,中国加盟了WTO,签署了2006年之前金融机关全面开放的协议。以此为契机,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适应了新的金融环境,有了从外资系银行里吸取经验的需求。90年代末的中国金融改革设立了100以上的都市银行,刺激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公司化。
总结
随着近些年金融改革的进行,银行体制不断得到完善。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中国金融改革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提高,社会融资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化。
这些年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持续扩张,结构呈多元化。2002年至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增长到17.29万亿元。融资结构进一步多元化,银行表内融资虽仍为社会融资的主渠道,但“一家独大”的格局正逐渐改变。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表外融资不断增加,成为社会融资中增长最快的项目。
虽然社会融资规模呈现一定的多元化趋势,但在资金来源和流向上仍存在结构性问题,比如,直接融资发展仍然不足,银行仍是社会融资的主渠道。受到资金流向的制约,社会融资的增长仍未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应有的支持作用,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可以让我们从新时代的角度出发,更加完善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更加促进银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格非.《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与决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2]吴晓灵.《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金融改革 股份制银行
中国的金融改革与银行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业银行的形成,第二阶段专业银行的商业银行化,第三阶段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第一阶段 专业银行的形成
一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导入前,由于中国的银行体制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国家银行的单一体制,中国人民银行同时担任了中央银行、政策银行、商业银行等各项职能。但是,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财政的出纳机关,虽然涉及了具体的存款以及融资业务,对于企业的融资权限仅为非定额流动资金。从1979年开始,中国政府把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分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并给予了各自不同的职能。农业银行被给予了农村金融业务职能,中国银行被给予了外汇处理的职能,中国工商银行被给予了对商业与工业放贷业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被给予了固定资产的贷款业务。并且,这四家银行成立的当时起便划归国务院所有,统称为专业银行。这一举措,标志着国家财政由统一收入支出转变为由银行来融资。
通过设立这四家专业银行,中国政府设定了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各自组成。
第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化。198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把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为中央银行。
第二是专业银行经营的企业化。1985年,银行间业务相互交叉,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出台,四家专业银行间的竞争体系形成。
这个时期应该注意的是股份制银行的出现与其他金融机关的发展增加了银行间的竞争,如1986年7月,根据国务院的指示设立的交通银行,以及后来设立的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等。伴随着这样的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与4家专业银行的竞争体制。
第二阶段 专业银行的商业银行化
中国建立了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四个专业银行为中心的银行系统后,1993年进行了专业银行的商业化。1993年中国共产党14期3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了有关银行体系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同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把中国人民银行打造成中央银行,第二是把四个专业银行转换成国有独资银行。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对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调整,重视货币价值的间接调节,把货币政策从原来的本部、支部的多级调节,调整成本部的一级调节。1995年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以通货价值安稳的经济发展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目标。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的支点构造从原来的31个省级支部调整成了9个中心都市的大型支部,取消了对国有银行限制贷款规模。
其次,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心的多种金融机关的并存。
最后,增设了14个股份制银行,设置股份银行的目的是:通过多样的资金供给来源以满足市场经济的资金需求,并且为国有商业银行创造出竞争的环境。
第三阶段 商业银行股份制企业化
随着4个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的推进,2003年至2005年,中国政府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投入了600亿美元的资金,进行了银行的股份制公司改革。改革的原因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银行的内部问题
1993年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国有银行的贷款规模的缩小。专业银行转换成国有商业银行之际,中国人民银行被授予了经营自主权的同时,被要求基于资产和负债比率的自律经营。于是,国有银行的贷款金额在全体金融机关贷款额中所占的比率,从1992年的约90%下降到了75%。当时的国有商业银行有着资本金充足率低,不良债权高的问题。当时并没有控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问题的政策。
(二)外部环境的变化。
国有商业银行面对新的环境变化主要三方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发展等。1997年,基于朱镕基总理中国国有企业3年内脱困的指示,中国政府在2000年之前的3年间,把520个重要的国有企业里的430个企业转换成股份制公司。2001年,中国加盟了WTO,签署了2006年之前金融机关全面开放的协议。以此为契机,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适应了新的金融环境,有了从外资系银行里吸取经验的需求。90年代末的中国金融改革设立了100以上的都市银行,刺激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公司化。
总结
随着近些年金融改革的进行,银行体制不断得到完善。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中国金融改革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提高,社会融资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化。
这些年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持续扩张,结构呈多元化。2002年至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增长到17.29万亿元。融资结构进一步多元化,银行表内融资虽仍为社会融资的主渠道,但“一家独大”的格局正逐渐改变。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表外融资不断增加,成为社会融资中增长最快的项目。
虽然社会融资规模呈现一定的多元化趋势,但在资金来源和流向上仍存在结构性问题,比如,直接融资发展仍然不足,银行仍是社会融资的主渠道。受到资金流向的制约,社会融资的增长仍未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应有的支持作用,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可以让我们从新时代的角度出发,更加完善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更加促进银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格非.《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与决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2]吴晓灵.《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