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报的人都知道,改进报纸的内容,犹如“三九天的冰冻”,绝“非一日之寒”;而改进版面的形式,却有可能“立竿见影”。这次海外版的改革,我们也首先是从版面编排形式开始的。果然初战告捷!
海外版的版面如何才能改掉陈旧面孔、跟上时代步伐,以适应广大读者,尤其是海外读者审美情趣的变化呢?扩大反差,坚定而果敢地扩大反差!我认为,在诸如大与小、轻与重,长与短、整与碎,聚与放、动与静,虚与实、浓与淡等一系列比例关系上,争取最大限度地拉开档次,可能足目前版面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关于大与小的问题。这是体现在版面很多方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比例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讨论有关内容时,范围拟适当放宽一点。
1.图像。相对说来,海外版使用新闻照片的情况还算可以,但是,在版面处理上拉不开档次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我们下定决心改变现状: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努力扩大反差。例如第一要闻版,现在每天刊发各类图片往往都在6张以上,最多的一天达到10张。每个版上都要有1张大照片,
一般不小于四栏,而“华夏聚焦”中的照片,每张却不足两栏。这个通常由5张小照片组成的专栏,基本上都安排在下八栏沉底,也有从报眼下来的,个别时候甚至可上头条位置,四版使用新闻照片也很突出。
2.标题。在这次海外版的版面改革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其一,增加标题的信息量。要求每个标题都必须标出事实,标出、具体事实,标出重点事实,尤其是标出新鲜的事实,标出有特色的事实,尽量标出读者感兴趣的事实。为此,我们在版面上普遍加大了主要标题的题区,在标题常规种类的基础上,大量采用不同于一般引题、副题和插题的“引导题”、“提要题”、“分述题”。读者看了标题后,稿件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也就清楚了。而且,版面也更加活跃。
其二,增强标题的感染力。有内容只是新闻标题的一个基础,要使新闻标题有吸引力,还必须具备相关方面的一些特质:
(1)有文气,尽可能含蓄雅致一点。如《正是新疆好风景》、《火车四月下扬州》等,本来只是几条较为一般的工作性稿件,但是,加上了这样的标题,马上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浮想联翩的感觉。
(2)有动感,体现一种宏伟的气魄。如《“三农”问题:不信东风唤不回》、《浦东沧桑正急》等,同样是几条工作性、经验性的新闻,但读者看了上述标题以后,感到的应该是信心,是自豪,是大气磅礴!
(3)有思想,从小事里见到大战略。如《石碾子见证中美抗日史》、《黄金村与中关村》等,这几条稿子讲的事情都比较小,但通过标题的奋力“支撑”,新闻价值显露出来了,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4)有新意,努力避免程式化。会议消息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是我们攻关的重点,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其三,增大标题的对比度。主题用大黑或粗圆,辅题则只是很淡的报宋、书宋或仿宋。
3.篇幅、块头、形状。版面上文稿显现的这些方面,也都有个比例关系的问题,编排上应该尽可能酌长短结合、大小匹配、样式协调,加大反差。
我们在处理稿件、设计版面时,经常有意地突破一些传统的比例关系,对某个局部实行大幅度的夸张与变形。比如有的时候头条新闻的样式宽度不到二栏,高度就有80行,这个比例大约为1:0.25。而“假头条”的比例则只有1:0.125:一栏宽,高度仍为80行。这些呈细长条状的文稿再配上大标题,看上去极其舒展,极其流畅,给人以一种长风万里、飞流直下的痛快淋漓之感!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33字(约为25行)宽,31行高,差不多就是一个正方形。但是,偶尔为之,加上周边其他形状的配合,似乎也挺别致的!
上述内容尽管也涉及了其他有关方面,但重点还是大与小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就是为了版面上能有少数的“石出”,必须人为地造成大面积的“水落”,进而以燕雀之“小”,反衬鲲鹏之“大”!
(二)关于动与静的问题。在编辑学领域,历来就有所谓的“动态式”和“静态式”两种版面设计流派。前者强调的是变化,即“苟日新,日日新”,让读者天天都有新鲜感。后者则强调连续性和关联性,即一张报纸每天的设计风格乃至设计样式都基本一致,甚至一天报纸的各版设计也都大同小异。我国报纸版面的传统编排,足比较倾向于前一种的,即形式要服从于内容,因为每天的新闻各不相伺,版面编排就不应该一模一样。现在有些报纸,包括北京的《经济日报》,尤其是“新潮式”报纸,其版面编排则更青睐于后一种,理由是读者看重的是“新闻”而不是“版面”,就像顾客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只关心“货物”,而不在乎“货架”如何一样。这正是西方传播学中的“货架理论”所表达的观点,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显然过于绝对化,他们把内容和形式完全对立起来了。如果这样,报纸的版面编排,“艺术性”又如何体现?还有什么“学问”值得研究?
我认为,海外版的版面,比较理想的“模式”,应该是以动为主,以静为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每天的大多数新闻,尤其足重大新闻,内容差别极大,只能而且必须实行“动态式”编排。比如,在这次版面改革中,我们对头条新闻的处理,就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既有大头条,也有小头条;既有双头条,也有众(组合)头条;既有实头条,也有“假”头条。但总格局还是大致统一的,头条也以直题中等偏大为主。而有些内容,特别是有些专栏,却完全可以采取“静态式”编排。比如,现在两个要闻版上的“华夏聚焦”(照片)、“谈天说地”(言论)和“社会一隅”(新闻)等专栏,基本上都足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版面、固定的位置,以固定的格式刊出的,只是要求标题等面孔不能老一套。在读者中这些栏目有的已成为颇具知名度的品牌。
(三)关于整与碎的问题。就海外版的版面来说,当然应该以整为主,这是由报纸的性质、任务及风格决定的。我们的问题在于,有时长稿过多,整块的过大,但由于缺少“短”的、“碎”的陪衬,加大反差也就无从谈起了。板块式与穿插式各有特点,前者的优点是:简洁明快,端庄大方,平稳厚实,阅读方便;缺点是:一览无余,沉闷单调,易显呆板。后者的优点是:长文短化,错落相间,秀气活泼;缺点是:不易阅读,感觉零乱。我们的版面,尤其是要闻版,如果全部实行板块式编排,技术上都有可能出现难以克服的困难,因为有的稿件带有某种指令性,政治性、敏感性又很强,不能随意删削和挪位。所以,辅以适当的穿插是必要的。但是,什么稿件都穿插,包括一些重要言论,则未免有点不大严肃!新闻版上不能没有小稿,而且还要有很多的小稿,那么,为了不“碎”,是否将它们全部处理成“板块式”就可以了呢?仅此一点远远不够,只有归类编排,集中编排,才是“化零为整”、“化轻为重”的有效途径。
根据上述精神,在这次版面改革中,我们把解决“乱”与“碎”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即:要求每个版必须有重点稿,有大照片;稿件按“模块式”处理,没有特殊情况不互相穿插;一组小照片横放竖放四周都得加框,简化了的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标题力争统一,两边还需加线
这一系的列措施推出后,两个要闻版的版面确实规整多了,而容量却并未因此而缩小,仅第一要闻版每天刊登的稿件平均就在15条以上,6月23日竟达21条。整则重,碎则轻;大则重,小则轻。然而,没有“鸿毛之轻”,“泰山之重”是很难显露出来的!
(四)关于浓与淡的问题。这里涉及的主要是色彩。海外版从去年10月1日起,开始出彩报,但也就是个四版,且仅限于北京地区,绝大部分读者看到的报纸还足黑白的。顾名思义,黑白报纸通常采用黑色与白色,主要是黑色。而有人却嫌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又从中分出一个灰色来。这样,黑色就专指图片、刊头、标题等,白色为图、题、文等四周及段尾露出来的空,灰色则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新闻文字。黑色为实、为浓,白色为虚、为淡,灰色只是过渡性的。
在这次海外版的版面改革中:我们特别注意在标题等周围及其文稿之间,保留适当空白,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版面上不仅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文与图的强势也增加了,真可谓眉清目秀、疏朗大方!
总而言之,重视版面,重视图片,重视标题,这与当前的“读版时代”、“读图时代”、“读题时代”是相吻合的,也是编辑人员读者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增强的表现。
海外版的版面如何才能改掉陈旧面孔、跟上时代步伐,以适应广大读者,尤其是海外读者审美情趣的变化呢?扩大反差,坚定而果敢地扩大反差!我认为,在诸如大与小、轻与重,长与短、整与碎,聚与放、动与静,虚与实、浓与淡等一系列比例关系上,争取最大限度地拉开档次,可能足目前版面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关于大与小的问题。这是体现在版面很多方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比例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讨论有关内容时,范围拟适当放宽一点。
1.图像。相对说来,海外版使用新闻照片的情况还算可以,但是,在版面处理上拉不开档次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我们下定决心改变现状: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努力扩大反差。例如第一要闻版,现在每天刊发各类图片往往都在6张以上,最多的一天达到10张。每个版上都要有1张大照片,
一般不小于四栏,而“华夏聚焦”中的照片,每张却不足两栏。这个通常由5张小照片组成的专栏,基本上都安排在下八栏沉底,也有从报眼下来的,个别时候甚至可上头条位置,四版使用新闻照片也很突出。
2.标题。在这次海外版的版面改革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其一,增加标题的信息量。要求每个标题都必须标出事实,标出、具体事实,标出重点事实,尤其是标出新鲜的事实,标出有特色的事实,尽量标出读者感兴趣的事实。为此,我们在版面上普遍加大了主要标题的题区,在标题常规种类的基础上,大量采用不同于一般引题、副题和插题的“引导题”、“提要题”、“分述题”。读者看了标题后,稿件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也就清楚了。而且,版面也更加活跃。
其二,增强标题的感染力。有内容只是新闻标题的一个基础,要使新闻标题有吸引力,还必须具备相关方面的一些特质:
(1)有文气,尽可能含蓄雅致一点。如《正是新疆好风景》、《火车四月下扬州》等,本来只是几条较为一般的工作性稿件,但是,加上了这样的标题,马上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浮想联翩的感觉。
(2)有动感,体现一种宏伟的气魄。如《“三农”问题:不信东风唤不回》、《浦东沧桑正急》等,同样是几条工作性、经验性的新闻,但读者看了上述标题以后,感到的应该是信心,是自豪,是大气磅礴!
(3)有思想,从小事里见到大战略。如《石碾子见证中美抗日史》、《黄金村与中关村》等,这几条稿子讲的事情都比较小,但通过标题的奋力“支撑”,新闻价值显露出来了,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4)有新意,努力避免程式化。会议消息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是我们攻关的重点,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其三,增大标题的对比度。主题用大黑或粗圆,辅题则只是很淡的报宋、书宋或仿宋。
3.篇幅、块头、形状。版面上文稿显现的这些方面,也都有个比例关系的问题,编排上应该尽可能酌长短结合、大小匹配、样式协调,加大反差。
我们在处理稿件、设计版面时,经常有意地突破一些传统的比例关系,对某个局部实行大幅度的夸张与变形。比如有的时候头条新闻的样式宽度不到二栏,高度就有80行,这个比例大约为1:0.25。而“假头条”的比例则只有1:0.125:一栏宽,高度仍为80行。这些呈细长条状的文稿再配上大标题,看上去极其舒展,极其流畅,给人以一种长风万里、飞流直下的痛快淋漓之感!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33字(约为25行)宽,31行高,差不多就是一个正方形。但是,偶尔为之,加上周边其他形状的配合,似乎也挺别致的!
上述内容尽管也涉及了其他有关方面,但重点还是大与小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就是为了版面上能有少数的“石出”,必须人为地造成大面积的“水落”,进而以燕雀之“小”,反衬鲲鹏之“大”!
(二)关于动与静的问题。在编辑学领域,历来就有所谓的“动态式”和“静态式”两种版面设计流派。前者强调的是变化,即“苟日新,日日新”,让读者天天都有新鲜感。后者则强调连续性和关联性,即一张报纸每天的设计风格乃至设计样式都基本一致,甚至一天报纸的各版设计也都大同小异。我国报纸版面的传统编排,足比较倾向于前一种的,即形式要服从于内容,因为每天的新闻各不相伺,版面编排就不应该一模一样。现在有些报纸,包括北京的《经济日报》,尤其是“新潮式”报纸,其版面编排则更青睐于后一种,理由是读者看重的是“新闻”而不是“版面”,就像顾客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只关心“货物”,而不在乎“货架”如何一样。这正是西方传播学中的“货架理论”所表达的观点,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显然过于绝对化,他们把内容和形式完全对立起来了。如果这样,报纸的版面编排,“艺术性”又如何体现?还有什么“学问”值得研究?
我认为,海外版的版面,比较理想的“模式”,应该是以动为主,以静为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每天的大多数新闻,尤其足重大新闻,内容差别极大,只能而且必须实行“动态式”编排。比如,在这次版面改革中,我们对头条新闻的处理,就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既有大头条,也有小头条;既有双头条,也有众(组合)头条;既有实头条,也有“假”头条。但总格局还是大致统一的,头条也以直题中等偏大为主。而有些内容,特别是有些专栏,却完全可以采取“静态式”编排。比如,现在两个要闻版上的“华夏聚焦”(照片)、“谈天说地”(言论)和“社会一隅”(新闻)等专栏,基本上都足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版面、固定的位置,以固定的格式刊出的,只是要求标题等面孔不能老一套。在读者中这些栏目有的已成为颇具知名度的品牌。
(三)关于整与碎的问题。就海外版的版面来说,当然应该以整为主,这是由报纸的性质、任务及风格决定的。我们的问题在于,有时长稿过多,整块的过大,但由于缺少“短”的、“碎”的陪衬,加大反差也就无从谈起了。板块式与穿插式各有特点,前者的优点是:简洁明快,端庄大方,平稳厚实,阅读方便;缺点是:一览无余,沉闷单调,易显呆板。后者的优点是:长文短化,错落相间,秀气活泼;缺点是:不易阅读,感觉零乱。我们的版面,尤其是要闻版,如果全部实行板块式编排,技术上都有可能出现难以克服的困难,因为有的稿件带有某种指令性,政治性、敏感性又很强,不能随意删削和挪位。所以,辅以适当的穿插是必要的。但是,什么稿件都穿插,包括一些重要言论,则未免有点不大严肃!新闻版上不能没有小稿,而且还要有很多的小稿,那么,为了不“碎”,是否将它们全部处理成“板块式”就可以了呢?仅此一点远远不够,只有归类编排,集中编排,才是“化零为整”、“化轻为重”的有效途径。
根据上述精神,在这次版面改革中,我们把解决“乱”与“碎”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即:要求每个版必须有重点稿,有大照片;稿件按“模块式”处理,没有特殊情况不互相穿插;一组小照片横放竖放四周都得加框,简化了的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标题力争统一,两边还需加线
这一系的列措施推出后,两个要闻版的版面确实规整多了,而容量却并未因此而缩小,仅第一要闻版每天刊登的稿件平均就在15条以上,6月23日竟达21条。整则重,碎则轻;大则重,小则轻。然而,没有“鸿毛之轻”,“泰山之重”是很难显露出来的!
(四)关于浓与淡的问题。这里涉及的主要是色彩。海外版从去年10月1日起,开始出彩报,但也就是个四版,且仅限于北京地区,绝大部分读者看到的报纸还足黑白的。顾名思义,黑白报纸通常采用黑色与白色,主要是黑色。而有人却嫌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又从中分出一个灰色来。这样,黑色就专指图片、刊头、标题等,白色为图、题、文等四周及段尾露出来的空,灰色则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新闻文字。黑色为实、为浓,白色为虚、为淡,灰色只是过渡性的。
在这次海外版的版面改革中:我们特别注意在标题等周围及其文稿之间,保留适当空白,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版面上不仅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文与图的强势也增加了,真可谓眉清目秀、疏朗大方!
总而言之,重视版面,重视图片,重视标题,这与当前的“读版时代”、“读图时代”、“读题时代”是相吻合的,也是编辑人员读者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增强的表现。